李秀梅,李亞軍
(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心理護理在消化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分析
李秀梅,李亞軍
(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對于提高消化科疾病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消化科2015年6月~2016年2月收治的11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常規護理+心理護理)和對照組(常規護理),各55例。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恢復效果。結果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均得以顯著改善,其SAS評分、SDS評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治愈率和護理滿意率相對更高,而復發率和SAS評分、SDS評分相對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消化科疾病治療中,配合應用心理護理,對于患者的治療恢復有著積極的幫助作用。
心理護理;消化科疾病;治療應用
消化科疾病的發生,主要與病原菌感染、不良飲食習慣和不規律作息有關,導致患者胃腸道、肝、膽等部位出現病變,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并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一定的困擾。在消化科疾病發生與病情進展的過程中,患者的心理因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情緒[1]。存在消極、悲觀情緒的患者,其患有消化科疾病的幾率相對更高,同時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恢復效果。因此,在消化科疾病的臨床治療當中,采取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需要考慮到患者心理因素對于疾病的影響,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對消化科疾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本研究以我院消化科收治的11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心理護理對于疾病治療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消化科2015年6月~2016年2月收治的11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例。。觀察組男31例,女24例,年齡26~69歲,平均年齡(39.4±6.2)歲。對照組男29例,女26例,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40.1±5.7)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對癥治療和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在日常飲食、用藥以及生活作息等方面予以指導和叮囑。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予以補充,著重加強心理護理,具體如下。
①心理疏導:加強護患間的溝通,護理人員應積極問詢患者的感受,了解患者對于疾病治療的看法和態度,進而掌握其心理狀態。在對話交流的過程中,需要營造出一種和諧、友好氛圍,能夠讓患者敞開心扉,向護理人員傾訴。對于存在焦慮、抑郁情緒的患者,護理人員能夠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給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關懷,進行心理疏導,安撫患者的情緒[2]。
②健康教育:普及消化科疾病知識,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正確認識,消除誤區,更加詳細的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及其防治辦法,使其認識到不良情緒對于疾病治療的負面影響,并對并發癥和疾病復發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
③心理放松訓練: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患者通過身體舒展、深呼吸等方式來放松身心,緩解其壓力。靜坐,冥想,自行調節情緒,同時給予其積極的心理暗示。
④生活指導:在合理膳食、正確用藥的基礎上,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做到規律作息,保證睡眠質量。堅持運動鍛煉,多參加體育和娛樂活動,保持心情愉悅,其對于消化科疾病的治療恢復有著積極的影響[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恢復效果及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均得到完全治愈,治愈率為100%,對護理滿意51例(92.73%),復發2例(3.64%);對照組得到完全治愈48例(87.27%),對護理滿意43例(78.18%),復發7例(12.73%)。兩組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改善情況
護理后,觀察組的SAS評分由(57.36±7.23)分降低至(37.64±5.28)分,SDS評分由(58.04±7.42)分降低至(39.56±5.56)分;對照組的SAS評分由(58.49±6.83)分降低至(49.56±5.56)分,SDS評分由(59.12±6.14)分降低至(49.94±5.62)分。護理前后和護理后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消化科疾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其心理因素起到了重要的影響。積極、樂觀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對于消化科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著良好的幫助作用,反之,消極、悲觀的情緒則會對消化科患者的治療恢復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是誘發疾病的原因之一。在消化科疾病的臨床治療當中,需要同時關注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在有效改善臨床癥狀的同時,還需要持續進行護理干預,加強心理護理。采取科學、健康的心理放松訓練方法,幫助患者舒緩壓力,放松身心。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堅持運動鍛煉,有助于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更好的維護其身心健康,促進疾病的良好恢復[4]。
綜上所述,在消化科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充分了解心理因素對于臨床療效和預后的影響,實施心理護理,以積極的心態促進患者的治療康復。
[1]姚皆帆.淺談心理護理在消化科疾病治療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03):54+56.
[2]李 炎,王海紅.探究心理護理在消化科疾病治療中的作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08):15-16.
[3]潘梅英.心理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療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01):47-48.
[4]戎群聯,鄒亞萍,張 納,等.以“心理評估”為基礎的心理護理干預在消化疾病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01):141-142.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2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