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蘭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人民醫院,廣西 貴港 537100)
優化穿刺法結合Y型靜脈套管針用于防止造影劑外滲的護理對策分析
黃秀蘭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人民醫院,廣西 貴港 537100)
目的研究分析優化穿刺法結合Y型靜脈套管針用于防止造影劑外滲的護理對策。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進行CT增強掃描的患者40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00例。觀察組采用優化靜脈穿刺法結合Y型靜脈套管針注射造影劑,對照組采用傳統靜脈穿刺法結合蝶翼靜脈輸液針注射造影劑,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及造影劑外滲情況。結果 觀察組穿刺成功率為100%,造影劑外滲率為2%,對照組為86%、1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優化穿刺法結合Y型靜脈套管針進行造影劑注射的穿刺成功率高,造影劑外滲率低,臨床應用效果好。
優化;靜脈穿刺;Y型靜脈套管針;造影劑外滲;護理
CT增強掃描是臨床常用的檢查方式,掃描時會對患者經靜脈注射造影劑以更加清楚的顯示出器官和病灶影響,從而為臨床診斷提供準確的信息。傳統的靜脈穿刺方法容易出現造影劑外滲和穿刺失敗的情況,也會對患者造成不適感并增加其所受的痛苦。目前有研究文獻指出,優化靜脈穿刺法結合Y型靜脈套管針注射造影劑具有理想的效果,造影成功率高而外滲率低[1],故我院就此展開了對比性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進行CT增強掃描的患者400例,年齡47~75歲,平均年齡(57.8±6.4)歲,男220例,女180例。將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00例。觀察組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59.4±6.2)歲,男108例,女92例;對照組年齡47~73歲,平均年齡(57.2±6.7)歲,男112例,女8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的靜脈穿刺法結合蝶翼靜脈輸液針注射造影劑;觀察組采用優化靜脈穿刺法結合Y型靜脈套管針注射造影劑,其具體方法如下:①選擇患者肘部充盈良好、走行相對較直且彈性良好的靜脈血管作為穿刺血管;②利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5 mL生理鹽水并于套管針連接,將端帽旋緊、對外套管進行適當松動并禁止將針芯前后抽動,確保針尖與套管尖端保持完好;③使針頭與穿刺部位皮膚之間的角度為20°左右夾角進行進針,將針柄抬高并降低針尖刺入目標血管后保持平行進針1~1.2 cm左右[2];④進行穿刺操作的護士要以左手持Y接口,而右手將針芯后撤5 mm左右后將針芯與留置針共同送進血管,若血管充盈良好則會出現血液流入塑料套管的現象,將針芯撤出并將留置針用醫用膠布進行有效固定,進針處需用無菌敷貼進行保護,在連接管的延長管上端用小夾子夾住以減少回血;⑤將高壓注射器與套管針進行連接并調節參數,將10 mL生理鹽水以5 ml/s的速度進行試驗性注射,經食指輕壓進針處針尖前方血管位置有較明顯的液體流動感覺,同時進針處未發現異常,再以手指輕觸無硬物感覺,則試注射成功;⑥之后根據CT診斷的實際要求將造影劑注入,保持3.0~4.5 ml/s的速度注入100 mL造影劑,壓力為200 kPa,觀察是否有外滲或硬結現象[3]。
1.3 評價指標
觀察并統計兩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的判斷標準為預實驗的生理鹽水與正式造影劑注射均順利注入血管;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出現造影劑外滲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選擇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研究,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統計,觀察組均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達100%;對照組穿刺成功172例,穿刺成功率為86%。兩組患者穿刺成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5.0538,P=0.0001)。觀察組出現4例造影劑外滲現象,經處理后外滲情況消失且完成掃描,外滲率為2%;對照組出現32例造影劑外滲,其中12例情況較為嚴重,經多次處理后外滲情況消失并完成掃描,外滲率為16%。兩組患者外滲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1.9658,P=0.0005)。
優化靜脈穿刺法通過選擇最理想的進針點,只進不退的穿刺方法確保血管只被穿刺一次而形成一個穿刺點,避免了反復進退針造成血管外壁受損處較多,從而使得高壓注射時血管受壓過大出現造影劑外滲進入皮下組織的情況。Y型套管針具有固定性好、針管不易滑動以及不易刺穿血管等優點,相較于傳統的頭皮鋼針,其對患者組織造成的損傷耕地,為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后續的急救預留了良好的靜脈通道,增加了患者的安全保障并減少了護理的工作量,同時Y型留置針一體化的設計使得護士與患者血液接觸而導致患者感染的風險大幅下降,臨床護理工作難度降低[4]。在我院本次對比性的研究分析中,觀察組采用優化穿刺法結合Y型套管針的方法進行造影劑注射,穿刺成功率為100%,而外滲率僅為2%,相較于對照組的86%與16%而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因此,對進行造影劑注射的患者應用優化穿刺法結合Y型套管針的方法具有令人滿意的效果,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護理難度,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1]湯艷華.預防造影劑在CT增強檢查中外漏的護理措施[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8):4474-4475.
[2]張玲芳.CT增強掃描造影劑外滲的護理體會[J].中國藥業,2014,(11):137-138.
[3]梁俊麗.CT增強掃描造影劑外滲原因及護理干預分析[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6,2(3):26-28.
[4]管四君.關于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的體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5):133-134.
本文編輯:張 鈺
R472
B
ISSN.2096-2479.2017.2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