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琴
(江蘇省海門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江蘇 海門 226100)
語言圖片識別卡在腦卒中失語癥患者中的康復護理效果
黃 琴
(江蘇省海門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江蘇 海門 226100)
目的探討語言圖片識別卡在腦卒中失語癥患者中的康復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腦卒中失語癥患者8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基礎康復護理相同,研究組加用語言圖片識別卡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語言功能評分及失語程度。結果 兩組護理前語言功能評分及失語程度比較無差異(P>0.05);兩組護理后語言功能評分及失語程度比較有差異(P<0.05);兩組患者溝通有效率比較有差異(P<0.05)。結論 面對我國龐大的腦卒中失語癥患者,將語言圖片識別卡用于患者的語言康復中,可以促進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并提高了溝通效果。
語言;腦卒中;失語
在臨床上,腦卒中失語是因為皮質中樞管轄的語言功能區域受損,為優勢大腦半球受到損害重要的一種癥狀。患者失語后,其生活不就會很不方便,而影響患者對于病痛、需求等的表達,阻礙患者對護理措施理解[1]。2014年美國學者對1萬余例腦卒中患者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失語癥發生率達到22%。失語癥發生后影響患者的正常交流,社交能力下降,對患者情緒、自信造成打擊[2]。腦卒中失語癥對護理康復提出重大挑戰。語言圖片識別卡通過實物照片、抽象圖片可以改善患者聽覺、口語表達、接受語言的能力。因此本文擬收集我院腦卒中失語癥患者,分析語言圖片識別卡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腦卒中失語癥患者80,男35例,女45例,年齡51~83歲。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基礎康復護理相同,研究組加用語言圖片識別卡護理。研究組平均年齡、性別為(64.8±12.8歲、男17例,女23例),對照組平均年齡、性別為(65.1±13.1歲、男18例、女22例),兩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
(1)患者符合《神經病學》關于腦卒中后失語或語言不清的標準。(2)無意識障礙和認知障礙。
1.3 排除標準
(1)小學及以下文化者。(2)帕金森病者。
1.4 基礎護理
根據醫囑給予降壓,降低顱內壓,營養腦神經等基礎護理。告知患者聽廣播、錄音機、音樂等,通過語言刺激,給予強化反饋。護士通過告訴患者簡單詞匯,糾正患者口形及聲音,以提高患者發音及語法能力。
1.4.1 語言圖片識別卡護理
(1)識別卡的制作
制作3大類識別卡,分別從生活、醫療、語言訓練出發。生活卡片主要有毛巾、牙刷睡覺、喝水、拿筷子、小便、大便等。醫療包括頭痛、發熱、腹痛、測體溫等。卡片分為上下區域,上面區域為漢字,下面區域為圖片,圖片可以采取一目了然的卡通圖。
(2)識別卡的使用
生活卡的使用:護士在與患者交流時,逐一展示生活卡,如展示“小便”卡片時,帶領患者至廁所,同時將“小便”的發音告知患者。如在進行展示“拿筷子”卡片時,護士首先將食物放在患者面前,通過出示筷子,讓患者理解護士的意圖。當患者在生活中需要喝水時,也可想護士展示“喝水”卡片,護士領會患者意圖后,將“喝水”的發音告知患者。這樣護患雙方可以通過圖片加強溝通,同時進行針對性語言訓練。
醫療卡的使用:護士每日需要對患者進行大量的護理工作,這就需要護士準確掌握患者生理需求,了解患者病情波動。患者出示“頭暈”的卡片時,護士立即可以明白患者有頭暈的癥狀,可以通過測定血壓、體溫來初步判斷患者生命體征。此外護士也可以一邊出具相應“輸液”、“服藥”、“抽血”卡片,同時進行相應護理工作,必要時配合手勢進行有效溝通。
語言訓練卡的使用:語言訓練卡中的漢字主要為患者每日生活中常用的字母,如吃、穿、走、喝水、穿衣、睡覺等。護士在對患者進行發育訓練時,首先進行正確發音,隨后通過觀看患者的發育,進行糾正口形,指導患者縮嘴、鼓腮、卷舌、吹口哨等練習。對于簡單的單音節,如“啊”,護士可以告知患者先發出短促“啊”音,患者初步掌握后,可以通過深吸氣延長發音時間。訓練中注意由易到難,由慢漸快。
1.5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語言功能評分及失語程度。
語言功能評分:參考《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表評分》進行打分,分值越高,語言功能越好。
失語程度:從聽、說、讀、寫、計算出發,分值越高,失語程度越嚴重。
溝通效果評價指標:可及時有效的反映患者需求和疼痛,可及時準確的傳達護理要求,并且溝通時間少于1 min為顯效;可及時有效的反映患者需求和疼痛,可及時準確的傳達護理要求,并且溝通時間在1~5 min之間為有效;不能及時有效的反映患者需求和疼痛,無法及時的理解、傳達護理要求,并且溝通時間超過5 min為無效[3]。
1.6 統計學方法
SPSS 17.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語言功能評分及失語程度
研究組和對照組護理前語言功能評分分別為(23.45±5.18)分、(22.61±4.96)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分別為(76.55±8.44)分、(63.51±6.57)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95,P<0.05)。研究組和對照組護理前失語程度分別為(23.84±2.63)分、(24.06±2.84)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7,P>0.05);護理后,分別為(6.34±0.54)分、(10.35±1.25)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58,P<0.05)。
2.2 兩組患者溝通效果:
兩組患者溝通后,研究組中顯效36(90.0%)例,有效4(10.0%)例,無效0(0)例;對照組中顯效22(55.0%)例,有效13(32.50%)例,無效5(12.50%)例;研究組的總有效率100%(40/40)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33,P<0.05)。
腦卒中發病率、死亡率高。2010年我國衛生部通過調查人口死因譜,結果發現腦血管疾病占22.5%,僅次于腫瘤,這一比例為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的4~5倍。腦卒中失語癥為腦卒中常見的癥狀之一,表現為語言中樞及其神經傳導通路受到損傷,出現口語表達困難,文字理解障礙[4]。當人不能應對、調節個體同環境之間矛盾時易出現多種生理心理反應,而腦卒中失語患者的突然失語,而失去同外界交流能力,其心理無法適應,并且感覺到同外界隔孤立、隔絕,甚至會出現抑郁、惱怒以及絕望等心理,患者承受巨大心理壓力,其身心處于比較危機的狀態,需得到別人的理解、同情,并渴望獲得支持和幫助。而且腦卒中失語患者并沒進行過啞語訓練,還常伴肢體偏癱,往往通過搖頭動腳以及皺眉等動作同別人進行溝通,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為了清楚表達不適、需求以及護理時常常需5~10 min的時間,有的患者甚至需要更長時間,而且即便通過手勢也無法有效的溝通時,其會表現出急躁不安、恐懼等,嚴重缺乏安全感,有的患者甚至會拒絕治療。如何對此人群進行有效的康復成為本次研究的重點。本次研究中我們對研究組患者采取語言圖片識別卡康復[5]。在護理中通過患者自身特點及疾病的特征,制作成“生活”卡片、“醫療”卡片、“語言訓練”卡片。目前是讓患者通過卡片來表達自己生活需求,同時護士可以通過展示醫療識別,早期發現患者醫療需求,取得患者的配合。隨后在語言訓練卡片中,護士可以通過發音鍛煉,加速損傷顱腦語言功能的恢復。語言圖片識別卡的應用,促使護理人員能夠與腦卒中失語患者正常交流,由此,護理人員就能夠對患者的相關信息進行了解,從而在護理過程中做出正確的評估,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對策,當患者有疼痛或者不適癥狀時,護理人員也能夠及時了解到,語言圖片識別卡不僅加強理論護患之間的溝通交流,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護患糾紛,避免護理工作出現臆測性以及盲目性,在有效的護理后,患者也能夠在后期的治療以及護理中更為配合,緊張、焦慮的情緒也能夠有所緩解。此外通過語言識別卡也能夠有效避免因方言問題導致的語言不通問題,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
本次研究發現兩組護理后語言功能評分、溝通效果及失語程度比較有差異。因此本文認為面對我國龐大的腦卒中失語癥患者,將語言圖片識別卡用于患者的語言康復中,可以促進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并提高了溝通效果。
[1]黃 芳.腦卒中失語癥的康復治療進展[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6,38(6):465-467.
[2]朱桂華.58例腦卒中致失語癥的康復護理體會[J].工企醫刊,2012,25(6):73-74
[3]石柳清,何小俊.腦卒中失語癥患者語言康復護理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28):3560-3562.
[4]張榮華,鄧玉蓉.綜合性語言功能訓練配合人文關懷護理對腦卒中語言障礙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當代護士旬刊,2015,6(10):120-121.
[5]尹立娜.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語言障礙恢復的研究進展[J].健康必讀旬刊,2013,12(8):25-26.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32.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