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艷,王菁菁*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江蘇 揚州 225000)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伴腦內血腫早期體位擺放的護理探討
萬 艷,王菁菁*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江蘇 揚州 225000)
目的對早期體位擺放護理應用于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伴腦內血腫患者的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醫院收治的25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伴腦內血腫患者,均給予早期體位擺放護理,觀察患者上肢、下肢恢復情況。結果 護理后,上肢恢復情況:12例手臂協調運動正常,無法充分伸展,但外展可達90°;5例可將手上舉過頭頂,或平舉;2例可隨意伸展手指,屈肘90°。下肢恢復情況:11例可屈伸、抬起患肢膝,能下床步行或輔助步行;4例可抬高、伸直患肢,屈曲膝關節。結論 早期體位擺放護理應用對改善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伴腦內血腫患者的患肢情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病殘率的控制,應在護理實踐中推廣應用。
早期體位擺放;蛛網膜下腔出血伴腦內血腫;護理效果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一般合并有腦內血腫情況,但診斷較為困難,可能被誤診為原發性腦實質出血,對臨床治療與預后護理可能產生不利影響。若未及時控制治療,極易引發延遲性腦血管痙攣、再出血問題,增加治療難度,且致殘率、致死率極高。這就要求做到及時治療、及時控制,并輔以有效的護理措施,如早期體位擺放等。本次研究將對早期體位擺放護理應用取得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合并腦內血腫患者25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齡27~65歲,平均年齡(42.5±5.5)歲,均以急性發病入院,臨床癥狀表現為嘔吐、頭痛、短暫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征、一側肢體偏癱等。
1.2 方法
1.2.1 體位擺放指導
所有患者均做早期體位擺放護理指導,由于均為急性發病,護理中3天內禁止大幅度搬動頭部、身體,頭部可偏移健側方。結合患者癥狀進行體位擺放姿勢的選擇,包括:①體位姿勢取仰臥位,枕頭不應控制過高,并在肩部處墊枕頭或枕墊,保持高于軀干,為避免出現肩胛骨后縮情況,協助患者將伸展的上肢防止在枕頭上,在此基礎上做上肢動作,如伸指、腕背屈等。同時,對于患肢也需放置墊枕,并注意卷起枕頭外緣,目的在于防止有盆骨后縮、髖關節外展情況出現,盡可能使膝關節保持輕度屈曲位;②協助患者體位取健側臥位,操作中于患者胸前平放枕頭,保持上臂在枕上伸展,且患側肩胛前伸,切忌做內旋動作,可指導患者伸展、微曲肘關節,且避免有垂腕、屈指情況。而在患肢方面,將枕頭置于患肢下,保持髖關節屈曲位、內旋,自然屈曲膝關節,背屈踝關節,同時使軀干伸展至健側,可使緊張性頸反射得以抑制;③協助患者取患側臥位,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前伸患側上肢,保持肩部向前,前臂旋后,掌心向下,張開手指,于肢體上方或后方放置健側上肢,而患側下肢可保持邁步狀,或微屈膝關節、后伸髖關節[1]。
1.2.2 護理注意事項
早期體位擺放護理中,有較多注意事項,如髖部束腹帶松緊控制適宜、頭墊高度適宜,并保持兩腿高度適中。體位擺放中,需充分考慮患者舒適度需求,做相應的調整。同時,在兩腿寬度控制上要求極為嚴格,一般以生理跨度45°最為適宜,若超出該范圍,可能出現內收肌拉傷情況。另外,體位擺放并非長期不變,需結合患者病情變化進行適當調整,若其可自主移動或翻身,在體位變換時間上可適當延長[2]。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上肢、下肢恢復情況進行觀察,如上肢是否可伸展、外展,下肢是否抬起、屈伸等。
25例患者中,上肢恢復情況:12例手臂協調運動正常,無法充分伸展,但外展可達90°;5例可將手上舉過頭頂,或平舉;2例可隨意伸展手指,屈肘90°。下肢恢復情況:11例可屈伸、抬起患肢膝,能下床步行或輔助步行;4例可抬高、伸直患肢,屈曲膝關節。
關于蛛網膜下腔出血,其主要指因腦表面、腦底部出現血管病變破裂情況,蛛網膜下腔有血液流入,這種臨床綜合征便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從其發病原因來看,常見因素以顱內動脈瘤、腦底異常血管網病、腦血管畸形等為主,但部分患者因有動脈瘤破裂史,且吸煙、酗酒等習慣,更易增加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在臨床癥狀表現上,多為腦膜刺激征、惡心、嘔吐、頭痛等,部分患者伴有畏光、項背部疼痛、短暫意識障礙的情況。在明確病癥的情況下,對提高治療效果可發揮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中可發現,25例患者給予早期體位擺放護理方法,上肢、下肢恢復情況良好,充分說明早期體位擺放護理取得的效果較為顯著。護理工作開展中,應充分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體位擺放方法,如仰臥位、健側臥位及患側臥位等方式,并做相關的動作指導,如手指活動等[3]。有研究中指出,患者長時間臥床下,將加劇痙攣情況,可站立或坐起時對直立位運動恐懼感明顯,所以護理中應注意若患者生命體征指標平穩,需給予康復訓練指導,盡可能極早運動鍛煉。此外,護理中,應引入其他如心理護理、皮膚護理、飲食干預等方法,皮膚護理是預防患者長時間臥床下壓瘡并發癥的關鍵,而心理護理干預則幫助患者改善其心理狀態,通過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使治療效果達到最佳。
綜上所述,早期體位擺放護理的應用對改善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伴腦內血腫患者患肢情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病殘率的控制,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應用。
[1]何駿馳,羅良生.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腦損傷的研究進展[N].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02:308-312.
[2]陳 強.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腦脊液中血小板反應蛋白1的臨床研究[D].南方醫科大學,2016.
[3]杜海平,龐傳金.腰大池引流降低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分流依賴性腦積水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01:44-46.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32.31.01
王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