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梅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0)
臨床護理路徑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鍛煉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朱紅梅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0)
目的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鍛煉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52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臨床護理路徑)和對照組(常規護理),各26例。對比兩組的療效。結果 護理后,兩組Katz指數、HSS評分均高于護理前(P<0.05);觀察組Katz指數、HS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知識知曉率和患者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并發癥發生率和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鍛煉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全膝關節置換術;臨床護理路徑;功能鍛煉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目前臨床上根治嚴重膝關節疾患的主要手段。但若術后不注重膝關節的早期功能鍛煉,將影響手術治療效果[1]。因此,適當的護理干預對該類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護理工作缺乏計劃性,僅根據醫囑進行護理。臨床護理路徑有嚴格的時間性和順序性,護理工作有目的、有計劃,護理效率得到提高。本研究對我院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52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6例。觀察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57~81歲,平均年齡(62.75±3.68)歲;對照組男1 5例,女11例,年齡5 8~8 0歲,平均年齡(62.61±3.5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主要包括:(1)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結合診療計劃及患者需求,制定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鍛煉具體時間和內容;(2)術后6 h,指導患者用力將腿伸直并將足后跟往后蹬,15~20 min/次,4~5組/次,并進行股四頭肌靜止狀態下收縮與舒張功能練習,做患側踝關節的背屈運動及環繞運動,5~10次/組,3~6組/d;(3)術后第1天,進行直腿抬高試驗,3~6組/d,5~10次/組;(4)術后第2天,進行CPM機持續被動鍛煉,4次/d;(5)術后第3天,患者下地負重行走鍛煉,第一次下床活動時間不宜過長,開始2次/d,10~20 min/次,逐漸改為3~4次/d,20~30 min/次;(6)出院前1天,制定康復計劃,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出院后要繼續加強患膝肌肉鍛煉和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Katz指數、膝關節HSS評分;比較知識知曉率、手術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和患者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Katz指數、HSS評分
觀察組護理前Katz指數和HSS評分分別為(3.91±1.12)分和(68.68±10.25)分,護理后,Katz指數和HSS評分分別為(6.83±0.54)分和(83.21±9.52)分,護理后的Katz指數和HSS評分均顯著高于護理前(P<0.05);對照組護理前Katz指數和HSS評分分別為(4.01±1.23)分和(69.01±10.73)分,護理后Katz指數和HSS評分分別為(6.12±0.48)分和(75.51±9.64)分,護理后Katz指數和HSS評分均顯著高于護理前(P<0.05)。對兩組患者護理后Katz指數和HSS評分進行比較發現,觀察組護理后的Katz指數和HSS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 相關指標
觀察組知識知曉率為84.62%,并發癥發生率為7.69%,患者滿意度為80.77%,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65.38%、23.08%和61.5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為(13.42±3.18)d,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74±3.54)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 5);觀察組手術時間為(95.42±18.52)min,對照組手術時間為(96.14±19.28)min,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膝關節置換術可有效修復病灶,是治療膝關節部位疾病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2],最大程度的恢復膝關節功能。因此,術后的功能鍛煉十分重要,其可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瘢痕粘連,促進患者增強肌力,恢復體力,增大關節活動度[3]。臨床護理路徑使護理工作具有目的性、計劃性,提高護理工作的主動性。同時可調動不同時段的患者及家屬的積極性,護理人員督促與指導,保證鍛煉的正確性,配合患者主動按計劃進行鍛煉,減少并發癥的發生[4]。本次研究中,護理后兩組Katz指數、HSS評分均高于護理前(P<0.05),且觀察組Katz指數、HS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臨床護理路徑更有利于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觀察組知識知曉率和患者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并發癥發生率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臨床護理路徑在減少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且患者滿意度更高。
綜上所述,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鍛煉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且并發癥少,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
[1]李 芳.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膝關節置換術的效果評價[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9):216-217.
[2]黃玉妞,馮雁玲.臨床護理路徑在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4,35(27):6164-6165.
[3]危 娟,林鳳英,鄭麗嬌.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對膝關節置換術病人功能康復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6,30(34):4301-4303.
[4]曲雅麗,黃東紅.臨床護理路徑在全膝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3):317-318.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32.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