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香妮,王小燕
(甘肅省隴南市康縣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隴南 746500)
初產婦產后抑郁家庭護理預防干預效果探究
周香妮,王小燕
(甘肅省隴南市康縣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隴南 746500)
目的探討和分析初產婦產后抑郁家庭護理預防干預的效果。方法 選擇2013年6月~2017年5月在我院進行分娩的6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按其入院順序分甲組和乙組,各30例。所有產婦均進行常規護理,甲組加用家庭護理,評價兩組產后抑郁情況和產后抑郁癥發生情況。結果 甲組產后的EPDS評分為(6.47±1.25)分,少于乙組的(7.82±1.52)分(t=3.757,P=0.000);甲組產后抑郁癥發生率為6.67%,少于乙組的26.67%(x2=4.320,P=0.038)。結論 在初產婦中,家庭護理可明顯改善其產后抑郁情況,并降低產后抑郁癥發生的風險。
產后抑郁;初產婦;家庭護理;干預效果
對于女性來說,分娩是比較重大的一個生活事件,會帶來較大應激反應,甚至可致使精神出現障礙,特別是初產婦更易產生復雜的心里變化[1]。產后抑郁的危害性較高,在住院期間已經得到嚴格的控制,但對于出院后的產后抑郁并未干預[2]。為了探討和分析初產婦產后抑郁家庭護理預防干預的效果,選擇2013年6月~2017年5月在我院進行分娩的6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2017年5月在我院進行分娩的6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年齡22~33歲,平均年齡(27.61±2.15)歲,按入院順序分甲組和乙組,各30例。兩組初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產婦均進行常規護理:保健指導、健康宣教。
甲組加用家庭護理:進行1對1服務,在產后的3天、7天、14天、28天、42天、60天及90天上門做家庭護理。在干預前,首先對家庭護士進行專業的心理知識、產科知識培訓。干預內容:評估,收集初產婦的人口學資料、居住條件、產科情況、家庭關系、產后照顧和社會學資料,家庭護理前首先對母嬰情況進行評估,觀察產婦日常的言語、動作及非語言情緒是否異常。精神支持,仔細傾聽產婦傾訴,解答其困惑,通過積極語言給予產婦表揚和鼓勵,從而樹立產婦的信心。按照產婦實際情況調整其心理狀態,降低負性刺激。囑家屬同產婦進行有效的交流,降低產婦孤獨感,利于其情感釋放。信息支持,通過發放資料教導產婦進行正確產后保健,進行正確的母乳喂養及新生兒沐浴和撫觸。社會支持,根據免疫接種給嬰兒接種,囑家屬提供給產婦安靜、舒適休養環境,并學會照顧產婦及新生兒,同當地的社區中心合作,提供便民措施,便于及時滿足產婦的需要。給予技能支持,按照產婦實際情況在產后的第2天指導產婦進行產后保健操,2次/d,15 min/次,如果是剖宮產,就需要在傷口愈合后再進行干預。并要求之后的每天都要增加1~2節。
1.3 觀察指標
對產婦的產后抑郁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
1.4 療效評價標準
經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評價產婦的抑郁情況,分數越低說明產后抑郁越不明顯,EPDS評分超過10分為產后抑郁癥[3]。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EPDS評分
甲組產后EPDS評分為(6.47±1.25)分,乙組產后的EPDS評分為(7.82±1.52)分。甲組產后的EPDS評分少于乙組(t=3.757,P=0.000)。
2.2 產后抑郁癥情況
甲組發生2例產后抑郁癥,發生率為6.67%;乙組發生8例產后抑郁癥,發生率為26.67%。甲組產后抑郁癥發生率少于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320,P=0.038)。
初產婦在面對分娩和育兒時,缺乏經驗,再加上妊娠、分娩及角色轉換等而出現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等改變,其精神壓力增大,此時初產婦的迫切需要如果不能滿足,就會產生強烈應激,致使產后抑郁[4]。而產后抑郁會產生多種負面問題,還會降低產婦的生活質量。美國曾經把產后抑郁發病率降低作為整個國家首位的健康問題,大力倡導家庭護理,目前家庭護理已是美國社區醫院中產后護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5]。而我國有著坐月子的習俗,使家庭護理更容易被接受。本次研究通過家庭護理,給予初產婦信息、社會、技能及精神等支持,從而解決產婦出院后的支持不足等問題,給予初產婦身心護理,緩解其緊張焦慮情緒,確保初產婦對自我更好認知并進行積極行為改變,從而適應產后生理、心理變化,也適應了角色轉換,利于親子關系的協調,促進母嬰健康[6]。
綜上所述,在初產婦中,家庭護理可明顯改善其產后抑郁情況,并降低產后抑郁癥發生的風險,值得推廣使用。
[1]楊 紅.產后延續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抑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28(9):2451-2453.
[2]陳勇華,何 葵,肖思枚,等.院外延續護理防治低齡初產婦產后抑郁心理的效果[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7,22(1):95-96.
[3]宋卓玲.心理護理對自然分娩初產婦產后抑郁和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5):98-100.
[4]朱珍玲,呂 冬,肖曙輝,等.家庭護理預防干預在初產婦產后抑郁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48-49.
[5]鄧 莉,沈千敏.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對初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16,32(16):2575-2577.
[6]思耀芬,賀秋園,楊美玲,等.家庭協同護理模式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和產后恢復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5):453-456.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71
B
ISSN.2096-2479.2017.32.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