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芳
(江蘇省無錫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零一醫院胸外科,江蘇 鎮江 212404)
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對食管癌術后患者康復的研究
李曉芳
(江蘇省無錫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零一醫院胸外科,江蘇 鎮江 212404)
目的探討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對食管癌術后患者康復治療的影響。方法 選擇2016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行食管癌手術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術后采用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對照組術后采用靜脈營養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對照組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長于觀察組(P<0.05);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觀察組(P<0.05)。結論 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可縮短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從而促進患者快速康復。
早期腸內營養;護理;食管癌;康復
食管癌是胸外科常見的上消化道腫瘤,大部分患者需行手術治療,但術后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且加之手術的嚴重創傷和長時間的禁食,進一步惡化了患者的營養狀況,易引起術后多種并發癥發生。早期營養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術后生存狀況,使手術成功的關鍵,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擇在我院行食管癌手術的60例為研究對象患者,探討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對食管癌術后患者康復治療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行食管癌手術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43~75歲,平均年齡(55.83±14.18)歲,其中上段食管癌6例,中段食管癌10例,下段食管癌14例。觀察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41~78歲,平均年齡(60.44±16.07)歲,上段食管癌5例,中段食管癌9例,下段食管癌17例。本有所有患者無其他惡性腫瘤,無精神疾病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術后采用靜脈營養護理,于術后第一天給予患者靜脈營養支持,保證每天的能量供給,待胃腸道功能恢復后再實施腸內營養,同事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和飲食指導。
觀察組:實施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具體為(1)心里護理:護理人員應與患者主動交流、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講解早期腸內營養對康復的重要性,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2)保持營養管暢通:在選擇營養管時,應選擇管徑適宜且質地軟的導管。每次輸注前后,用適量溫水或生理鹽水沖洗管道,以免營養液殘留管壁而造成管腔阻塞。此外,在營養液在輸注前需充分搖勻,防止沉淀物堵塞導管,密切觀察患者胃腸減壓液顏色和量,如出現導管打折、滑脫等情況,應立即處理。(3)輸液護理:術后早期患者易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多于輸入營養液的濃度等有關,因此,在輸注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滴速和量,營養液現配現用,遵循速度由慢到快,量由少到多,濃度由低到高的原則。還應注意無菌操作,防止污染。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靜脈炎、切口感染、腹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各項時間指標比較
對照組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92.53±11.48)h、觀察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56.82±9.14)h、(33.82±6.15)h、(13.54±2.05)h,兩組患者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肺部感染1例(3.3%)、靜脈炎2例(6.7)、切口感染1例(3.3)、腹瀉0例,對照組肺部感染5(16.7%)、靜脈炎7例(23.3)、切口感染3例(10.0)和腹瀉3(10.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上,常見的營養供給方式主要有靜脈輸注和腸內營養輸注,靜脈輸注使通過靜脈注射營養藥物支持機體能耗,腸內營養主要通過鼻飼管給予營養供應。本研究比較了不同兩種營養護理方式對食管癌術后患者康復的影響,結果顯示,對照組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長于觀察組(P<0.05)。觀察組肺部感染1例(3.3%)、靜脈炎2例(6.7)、切口感染1例(3.3)、腹瀉0例,對照組肺部感染5(16.7%)、靜脈炎7例(23.3)、切口感染3例(10.0)和腹瀉3(10.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是由于食管癌患者長期禁食,腸粘膜絨毛發生萎縮,腸道功能障礙,通過靜脈輸注對患者淺靜脈產生了負面刺激,促進細菌發生易位,從而使并發癥發生率升高。而早期腸內營養符合人體代謝特點,能夠維持并保護腸粘膜功能,抑制細菌發生易位,從而可降低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對食管癌術后患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可直接將營養供給至腸胃,促進了腸胃道功能的恢復,預防術后營養不良的發生,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改善患者機能狀態,有助于康復治療,縮短了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值得推薦應用。
[1]鈕林霞.早期腸內營養聯合優化護理對食管癌切除術后患者營養狀態及胃腸道恢復的應用價值[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20):2782-2784.
[2]陳 婷,李茜茜.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在食管癌圍手術期快速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6,11(6):720-723.
[3]楊慶玲,彭小苑.食管癌術后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的護理干預[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9):189-191.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32.1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