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紅,張桂珍,菅瑞梅,薛柳云,徐 妍,王 嵐,梁梅蘭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江蘇 昆山 215300)
沿海地區消化內科護士對應急能力相關培訓需求的調查與分析
周愛紅,張桂珍,菅瑞梅,薛柳云,徐 妍,王 嵐,梁梅蘭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江蘇 昆山 215300)
目的了解沿海地區消化內科護士應急能力相關培訓需求。方法采用自行設計問卷,對江蘇省內多家消化內科62名臨床護士對應急能力培訓項目需求進行分析和應急能力考核表。結果62名問卷其中2份無效問卷,結果表明消化內科專科體檢培訓占第一位(80%),頸外靜脈穿刺及股靜脈穿刺分別占第二(76..67%)和第三位(73.33%)。調查對象中有50%的護士沒有進行過相關方面的培訓,所有護士(100%)均認為這些培訓是有必要的。應急能力考核表結果顯示不合格(<60分)率達53.3%,合格率(60~80分)33.3%,優秀(>80分)僅13.3%。結論通過有針對性的進行相關培訓,提高沿海地區消化內科護士的整體應急能力。同時低年資的護士應急能力明顯低于高年資護士,應當著重加強低年資護士的培訓。
應急能力;護士;消化內科;培訓
我院對江蘇省內各家醫院62名消化內科臨床護士隨機抽查進行問卷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調查法,調查江蘇省多家綜合性醫院消化內科臨床護士62名,調查對象工作年限:0~5年的10人,6~10年的10人,11~15年10人,16~20年12人,>20年的18人。
1.2 調查內容
在參考大量資料基礎上自行設計問卷,并經過專家認可。問卷包含調查內容和應急能力考核表。調查內容有以下14項培訓:(1)股靜脈穿刺;(2)頸外靜脈穿刺;(3)手工測量中心靜脈壓;(4)氣管插管配合;(5)輸血加壓袋;(6)心電圖機的使用;(7)消化內科專科體檢;(8)呼救流程;(9)芒硝外敷流程;(10)大黃粉灌腸或鼻飼流程;(11)氣囊呼吸培訓;(12)CPR培訓;(13)套管針應用;(14)護理文書規范書寫。調查問卷以作為消化科護士在應急能力方面最希望得到的培訓內容為問題進行單項或多項選擇。考核表包含三方面:消化內科應急相關知識(20題)+應急相關技能(5題)+應急綜合能力(5題),此卷考核方法[3]:應急能力總分100分=應急相關知識100分×30%+應急相關技能100分×30%+綜合能力100分×40%。考核成績分不合格(<60分)、合格(60~80分)、優秀(>80分)。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Excel軟件進行構成比統計分析。
絕大多數護士在應急培訓上更加需要消化內科專科體檢這方面的需求,尤其是低年齡段的護士,同時也更加反映了臨床護士在專科體檢上能力的缺陷,該項需求占第一位。
頸外靜脈穿刺這項操作也是大多數護士想要提升的應急能力之一,各層次護士的需求均超過50%,該項需求占第二位,股靜脈項目需求占總需求第三位。
應急能力考核結果顯示不合格(<60分)率達53.3%,合格率(60~80分)33.3%,優秀(>80分)僅13.3%,其中5年內護士達合格以上0人,10年內合格人次僅1人,10年以上合格率為65%。見表1。

表1 各項目工作年限人員比較 [n(%)]
應急能力培訓應具有系統性和針對性,該項調查顯示:
建議在今后的消化內科的專業培訓中,可以采取:(1)制定具有專科特色的培訓手冊,人手一冊。(2)人科前專科培訓,主要是指消化內科護士進入臨床工作前將培訓手冊內容以情景模擬形式進行培訓[1],使消化科護士具有進行消化科護理工作的個體基礎能力及整體基本實力。(3)在職培訓,主要是進入臨床工作后的計劃性培訓,每年制定分層次培訓計劃,按計劃內容定期進行授課,講解和考核。(4)隨機性培訓,結合臨床隨機進行查房,講解工作中的寶貴經驗和不足之處,不斷積累經驗和提高動手能力。(5)購買相應的人體模型,練習與實踐相互結合方式進行培訓。(6)鼓勵自學。(7)人性化培訓,采取互換身份的方法,讓護士扮演病人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達到人性化培訓[2]。
股靜脈穿刺及頸外靜脈穿刺兩項操作在兩床病例不多,護士穿刺的機會少,除了平時在模擬人身上練習外建議護士主動的尋找機會進行操作,第一次操作時要有護士長或帶教老師在場,保證病人安全,最好是醫院護理部能給消化科護士分批到ICU有針對性的培訓,或者在中心實驗室養一些動物,分批次去練習此兩項操作,這樣會更快提高消化科護士的應急技能[3]。
[1] 劉 丹,林 平,薛友儒.情景模擬教學在新入職護士培訓中的應用現狀與思考[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23):2745-2747.
[2] 蒙健華,黃 秀,趙 羽.院內培訓對提高護士災害應急知識的效果評估[J].護理研究,2015,29(4):1512-1513.
[3] 王靖霞,崔麗琴.低年資護士應急能力的培訓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0,7(5):101-102.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03.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