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娟*,張 丹
(沈陽軍區總醫院神經內科,遼寧 沈陽 110015)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超早期rt-PA溶栓治療中的應用研究
王艷娟*,張 丹
(沈陽軍區總醫院神經內科,遼寧 沈陽 110015)
目的分析在急性腦梗死的早期溶栓治療中臨床護理路徑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神經內科2016年2月~10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超早期內接受rt-PA溶栓治療的患者60例,根據患者的科室掛號先后順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各30例患者,對照組病患者接受常規的臨床護理,觀察患者則接受以臨床護理路徑為中心的規范護理,并在1個月后對兩組患者的Bather指數、護理滿意度、療效等方面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在Bather指數、護理滿意度、治療痊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急性腦梗死超早期rt-PA溶栓治療中效果明顯,可提高其護理工作滿意度及改善患者的預后。
超早期;急性腦梗死;臨床護理路徑;rt-PA溶栓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嚴重損害人類健康的神經系統疾病,發病急,致死率和致殘率高[1],如能在發病的超早期即3h、6h或3~4.5h給予重組組織型靜脈溶栓治療(rt-PA,纖溶酶原激活劑),這也是醫療界中治療腦梗死的方法之一,具有較高的有效率,治療越早,療效越顯著。而臨床護理路徑是近年來伴隨著醫療改革而興起的一種標準化的護理方法,是一種科學高效的護理模式。我科于2016年2月~2016年10月在應用靜脈溶栓(rt-PA)治療的腦梗死患者中施行以臨床護理路徑為中心的規范護理方法,臨床效果較佳,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擇取我院神經內科于2016年2月~10月期間收治住院的急性腦梗患者60例,將6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為對照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觀察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兩組年齡42~78歲,平均60歲;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第4屆腦血管疾病協會對腦梗死診斷標準,經CT或MRI進行確診,發病均在6h內,兩組病患的基線資料如性別、年齡等,在統計學層面上沒有意義,P>0.05,可以對比。
1.2 治療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正式的溶栓治療前,行全面的病情評定和評估,并告知患者相關研究內容,患者在知情的情況下簽署同意書,在發病6 h內,爭分奪秒地進行靜脈溶栓(rt-PA)治療;先給予患者的rt-PA藥量為0.9 mg/kg,劑量不能超過90 mg,在一分鐘內將總藥量的10%向患者進行靜脈注射,剩余90%在1 h內靜脈泵完。
1.3 護理方法
2組患者入科后均進行相關急診處理,其中,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如翻身、吸痰以及靜脈輸液等對癥處理,而觀察組則采用設計好的臨床護理路徑,具體措施如下。
1.3.1 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專業小組
本專業小組由科室醫生、護士、康復師等人員共同參與組成;護理組長任臨床護理路徑組的組長,設計好相應的臨床路徑表格,在整個路徑中每個成員都有其明確的職責。對于溶栓藥物rt-PA的配制劑量要求極其精準,由路徑組長來擔任配藥工作,以確保藥物準確、快速的輸入患者體內,以便更好的爭取治療時間。
1.3.2 溶栓前準備
接到急診科通知,備好心電監護、血氧、氣管插管、除顫儀等急救設備與藥品,做好溶栓前的一切準備工作;患者入科即給予測量體重,以便準確計算給藥劑量。急性腦梗死患者大多伴有意識障礙及吞咽困難,做好留置胃管、尿管等護理工作,以免溶栓過程造成出血風險,護士提前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溶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不適癥狀,以解除患者及家屬緊張、焦慮的情緒反應,并對患者的生活狀態進行Bather指數評分。
1.3.3 溶栓時
嚴格按照護理臨床路徑表單填寫各項,包括患者意識狀態、言語、瞳孔大小、光反應、肢體肌力以及血壓等情況,開始每15 min觀察一次,直到60 min后再每30 min觀察一次,準確記錄溶栓時間。如在溶栓過程中出現頭痛、惡心、血壓升高等不適癥狀時,立即通知醫生給予對癥處理;同時護理人員要積極安撫患者緊張情緒,使其樹立戰勝疾病信心,隨時觀察患者皮膚、黏膜有無出血傾向。臨床護理路徑在臨床應用和研究中具有較佳的效果,因此在多種疾病的臨床護理中都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應用[2],可以降低并發癥的產生,提高生存質量,是目前急性腦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療的一種有效的護理模式。
1.3.4 溶栓后
連續監測12天,對患者住院期間的飲食、血壓、肢體功能鍛煉進行全方面的指導與幫助,以便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護理人員應多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急性腦梗死相關的疾病預防與保健知識,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患者出院后1個月定期做好隨訪工作,了解患者的生活自理情況。
1.4 療效標準
按神經功能缺失程度評分標準及改良愛丁堡與斯堪的納維亞研究組日常生活功能缺陷進行評分[3],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消失或者基本為0,下降幅度范圍為0.9至1.0;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范圍為0.46至0.9;進步:功能缺損評分小幅度下降,下降幅度范圍為0.18至0.46;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下降幅度為0.18;惡化:功能缺損評分有所增加,增加幅度為0.18;死亡:并比較兩組患者1個月后Bather指數、護理滿意度。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以P<0.05代表對比值存在差異。
在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1個月,對比兩組病患的療效,觀察組的臨床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接受一個月治療的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改良Bather指數、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效果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改良Bather指數對比、護理滿意度對比(n,%)
急性腦梗死在超早期應用rt-PA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是搶救患者生命的有效途徑;而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與溶栓治療中,能夠提升臨床護理工作的主動性和規范性,改變原有的被動、單純等特性,更好地執行醫囑[4],護理人員對自身的責任更加明確,護理效率和效果都更佳,大幅度減少患者出現臨床并發癥。本研究表明,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腦梗死患者超早期rt-PA溶栓治療的有效率、Bather指數、護理滿意度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可以減少患者致殘率,改善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護士知道了什么時候該做什么,逐項落實,流程清晰,減少了工作的盲目性。臨床護理路徑應用過程中,一些主觀因素可能影響其應用效果[5],同時臨床護理路徑在護理實踐中難免會有不足之處,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修正,不斷地改進,使護理臨床路徑真正地成為患者治療之路上的捷徑,也為患者快速康復提供更規范、更有效的護理模式。
[1] 趙 鵬,張希中,催紅凱.動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44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7):33-34.
[2] 黃 芳.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治療中應用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9):139-140.
[3]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國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1.
[4] 陳鳳英,梁 峰.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治療中應用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9(28):218-219.
[5] 鮑志燕.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1):52-54.
本文編輯:王 琦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03.36.02
王艷娟,女,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