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學
(內蒙古包鋼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腦出血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對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
劉志學
(內蒙古包鋼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目的分析臨床護理路徑用于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效果。方法隨機選擇2014年11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腦出血患者76例參與研究,隨機平均分成2組,分別實施不同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效果。結果觀察組護理后1個月以及護理后3個月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臨床護理路徑用于腦出血患者護理中能夠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值得推廣。
腦出血;臨床護理路徑;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腦出血發病較急、病死率高、殘疾率高,所以臨床護理難度也較大[1]。本研究主要分析臨床護理路徑用于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效果,現對研究結果進行整理,在下文進行詳細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來源于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9月接受治療的76例腦出血患者。隨機按照平均分配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齡(56.2±4.2)歲。對照組男25例,女13例,平均年齡(57.5±4.1)歲。2組各項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對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實施護理,臨床護理路徑方案通過臨床護理小組了解患者具體病情,考慮患者具體護理需求完成制訂,同時經主治醫生的批準后通過表格的形式進行固定,懸掛于病房內。具體如下。
1.2.1 入院第一天: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主動向患者介紹醫院基本環境、主治醫生及護理人員,告知患者醫院相關制度。安頓好患者住院后幫助患者完成靜脈通路的建立,給予吸氧治療,連接心電設備實施生命體征監測。
1.2.2 入院第3~6天:在對患者進行各項檢查前應該向患者講解檢查的內容、方法、重要性以及配合注意事項,并且要安排專門人員陪同。多與患者家屬交流,贏得患者的信任,主動向患者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給予有效的心理疏導,緩解患者不良心理。對于昏迷的患者要做好患者家屬的安撫工作,并做好患者并發癥、用藥等各個方面的護理。
1.2.3 入院第7~14天:在情況允許條件下,指導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訓練,具體介紹康復訓練的內容、方法、注意事項等,使患者真正理解到康復的重要性,主動配合康復訓練。
1.2.4 出院當天:繼續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叮囑患者出院后堅持自我康復鍛煉,另外要學會控制飲食,保證正確服藥,做好定期隨診工作。
1.3 觀察指標
評價兩組護理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進行,量表中包含10項內容,結果為百分制。自理能力分級:重度依賴≤40分,中度依賴為41~60分,輕度依賴為61~99分,無依賴為100分。
1.4 統計方法
兩組護理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差異不大,護理后1個月及3個月均有提升,但觀察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s,分)
分組 n 護理前 護理后1個月 護理后3個月觀察組 38 46.51±2.13 60.34±2.60 81.45±2.58對照組 38 45.82±2.07 50.14±2.56 60.50±2.16
由于當前老年化程度越來越深,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大部分患者都會留下殘疾,存在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礙[2]。臨床護理路徑是一類臨床新型護理模式,通過護理人員診斷、治療、康復、護理某一疾病而制訂出的一套嚴格、科學的執行方案,臨床護理路徑屬于一類整體、綜合以及跨學科的護理模式。臨床護理路徑可以使患者在自身疾病出現、進展以及轉歸過程中對于健康教育的需要得到滿足,同時能夠保證患者得到最好的護理服務。
本研究對兩組腦出血患者分別實施常規護理、臨床護理路徑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1個月以及護理后3個月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學者薛梅芳[3]進行了類似的研究,結果顯示,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患者較應用常規護理的患者住院時間更短、住院費用更少、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更高。臨床護理路徑通過明確每一個時間段的護理內容,有效避免了護理的盲目性以及重復性,有助于提升護理效率,從而保證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護理用于腦出血患者護理中能夠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1] 黃云廷.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22):176-177.
[2] 劉春燕.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護理中的應用及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8):111-112.
[3] 薛梅芳.腦出血患者行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價值探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6):140-141.
本文編輯:王 琦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03.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