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博, 賈麗麗, 張學禮(.石家莊鐵道大學 學生處,河北 石家莊 05004;.石家莊鐵道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4;.石家莊鐵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4)
行為修正理論模式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構建與實施
楊 博1, 賈麗麗2, 張學禮3
(1.石家莊鐵道大學 學生處,河北 石家莊 050043;2.石家莊鐵道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43;3.石家莊鐵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43)
行為修正理論主要功能是對人的行為予以導向,并且加以規范、修正、限制和改造,根據結果的好壞進行正強化和負強化。這一理論可應用于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本文以高校思政課教學為研究對象,從行為修正理論模式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必要性,高校思政課行為修正模式的理論構建,高校思政課行為修正理論模式的教學效果和反思等方面闡述了行為修正理論模式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這對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行為修正理論模式;高校思政課教學;構建與實施
約翰·華生(John B.Waston,1878-1958)創立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由此,相應地產生了行為修正主義模式, 他指出,人類的行為模式都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這其中包括好的行為和壞的行為,并且,無論什么行為,都可以通過學習這種途徑進行加強或者改變,并且這種原理同樣適用于動物界。“學習是以一種刺激替代另一種刺激而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1]之后的斯金納(BurrhusFrederic Skinner)提出了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他提出“操作條件反射”理論,他的基本觀點是:人們在對環境所采取的一系列行為中,人們會根據行為的反饋結果,也就是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報酬或懲罰),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在今后是否會重復發生。同時,“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把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人們可以用這種正強化或負強化的辦法來影響行為的后果,從而修正其行為,這就是強化理論,也叫做行為修正理論”[1]。
實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最終歸屬。一直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審定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方案,體現了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問題的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案幾經改革,每次改革都體現了時代和社會的要求,把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放在首位,把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作為目的和歸宿。
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社會條件、校園環境、思想觀念等方面都出現了較大的發展和變化,所以這也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如何能真正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開拓對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工作是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的,因此,用行為修正理論指導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高校思政課行為修正模式構建的關鍵是如何發揮強化的主要功能來更好地達到思政課課程學習的目標。強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按照人的心理過程和行為的規律,對人的行為予以導向,并加以規范、修正、限制和改造。它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是通過行為的后果反饋給行為主體這種間接方式來實現的。人們可根據反饋的信息,主動適應環境刺激,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
因此,以行為修正模式理論為指導,結合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特點, 對于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效率,改變傳統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一)以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方式,構建教學相長行為修正模式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使他們由一個被動的受教育者變為一個課堂教學過程的參與者,通過其自身角色的改變,從而改善其對于整個課堂教學的認識,學生可以從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兩個視角來重新審視整個課堂教學,從而可以構建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達到對學生個人行為進行規范、修正的目的,因此,這也體現了行為修正理論的實踐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安排適量的學生以課堂講授的方式,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其完全以一種教育者的身份出現在講臺上。一方面從課堂教學管理的角度,學生可以體會到作為一名教育者如何處理好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另一方面,他也可以體會到作為教育者為完成教學而需要做的充分準備,所以,這種方式可以從多個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教育。
在課堂教學參與中,要給予參與學生適當的獎勵,如:在平時成績的考核中可以適當地擴大參與課堂教學所占的比重,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看到付出與回報的正比例關系。不論學生參與課堂的講授水平如何,在如此一個公共場合去闡發自己的觀點和思想,這對于一個大學生來講應該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并且還要以教師的身份去講授一定的內容,因此,課堂教學方式對于改變或影響學生的心理素質、專業素養、學習態度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 “告訴我的我會忘記,給我看的我會記住,讓我參與的我會理解。”這句話指出了學生參與對真正高效的學習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此外,這種模式也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隨著知識時代的到來,我們迎來了了知識爆炸的時代,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廣泛,因此,也對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作為社會科學來講,一個人的經歷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獲取全部的知識,因此,教學中,我們很容易遇到學生的知識會超出老師的知識范圍的情況,因此,這也要求教師要不斷的夯實自己的知識基礎,來更好的去應對課堂教學。
(二)以社會交融為主要途徑,構建接地氣式行為修正模式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簡稱《意見》)指出,思政課教學要引導學生“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
課堂教學環境不是教育的唯一平臺,我們需要借助于社會環境教育平臺,以彌補單純的課堂教學環境的不足,以更加貼近實際的教學環境的營造來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期對他們的個人思想認識,行為觀點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從而達到不斷調整自己行為的目的。如筆者所在學校,每年都要組織大學生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和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石家莊市鹿泉區曲寨村進行參觀學習,通過參觀西柏坡革命圣地,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通過參觀曲寨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把課堂中不能展現的教育場景彌補進去,使得大學生真正的切身體會到歷史與現實的真真切切的教育。用事實來說話,是一種最有說服力的教育方式。
西柏坡現場教學不是課堂教學中的“西柏坡”所能取代的。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再高,也難以替代這種接地氣式的教育方式。通過參觀偉人故居、中央軍委作戰室、七屆二中全會舊址等,學生們會以很感官的方式體會到曾經的崢嶸歲月,更加的接近歷史事實。也使得這種教育更加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同樣,參觀社會主義新農村典型曲寨村,也是以一種現身說法告訴同學們這就是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就是當代農民的新生活。
這種能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信息)的實踐活動又被稱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活動載體”[3]。這種活動載體“按照人類實踐活動的目的以及思政課程的目標可以分為探索性活動、創造性活動、變革性活動和生產性活動等四種基本類型”[3]。
通過接地氣式的行修正模式的構建,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和缺憾,可以以實實在在的事實存在去教育當代大學生,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要躬行,所以,通過深入到社會中去,深入到一線中去,可以獲取一手的資料,獲得最牢靠的認識。由于教育的相對封閉性,我們在教育中更多的是以理論教育為主,長期缺乏這種接地氣式的教育,所以,如果能夠真正展開這樣一種全員的接地氣的教育,這對于提高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具有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以科研參與為途徑,構建科研育人行為修正模式
科學研究的目的在于解決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的最終歸宿都在于此,因此,如果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中去,發揮他們的主動作用,使他們個人付出的回報體現在解決現實問題上。如筆者在做關于當前生態環境變遷問題研究時,從相關專業學生中選取了部分同學組成了生態環境變遷與社會發展調研團隊,通過制定調研提綱、實地座談、現場調研等方式深入到實地調研生態環境變遷與社會發展、人們生活之間的具體關聯。一方面大大的減輕了教師科研的工作量,另一方面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參與科研,提升個人思想行為的良好機會,大學生不僅是一個科研的參與者,也是一個受教育者,不僅是生態環境教育,也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思想行為教育。
做好大學生參與科研工作,首先需要教師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要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結構、性格特點等方面,既能夠充分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同時還要做到恰到好處,不能過度的高估大學生的實際科研水平,也要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勞動付出,適當的以物質或精神獎勵的方式來回報他們的辛勤汗水。行為修正模式中的正強化在教學中幾乎可以等同于“獎賞”,因為學生對于正面的獎賞比被懲罰有更好的反應。獎勵或是被同學所稱頌的那種幸福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努力,甚至可以形成對學生預期的行為。
科研素養的培養是日積月累的過程,科研素養不僅體現在專業水平上,也體現在思想道德水平上,因此,從本科階段開始,關注大學生的科研素養,注重科研素養和思想政治素養培養的雙重結合,注重在培養過程中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不斷用科研過程影響和啟發大學生價值觀念和認識。所以,大學生通過參與科研過程,不斷修正個人行為和思想,從而不斷增強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達到了科研育人的目的。
(四)以課堂獎懲為途徑,構建管理育人行為修正模式
行為修正理論提出“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報酬或懲罰),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在今后是否會重復發生。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把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人們可以用這種正強化或負強化的辦法來影響行為的后果,從而修正其行為”。教育懲罰,“就是對個體和集體的不良行為給予否定或批評處分,旨在制止某種行為的發生”[4]。當然,從實踐來看,“懲罰是一把雙刃劍,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我們要大力提倡教育性的懲罰,把教育懲罰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5]。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教師講授以外,課堂教學管理也是育人的重要途徑之一,借助于這一理論,有效地開展好課堂教學管理工作,使得課堂講授和管理有效的結合到一起,從而達到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長期以來,由于高校思政課實行大班教學,并且個別同學對于課程本身存在一定的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因此,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管理是亟待加強的。首先,教師要從思想上改變畏難認識,大膽管理,把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看成是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作為前提,再高的教學水平也是不完美的,至少從受眾的角度,并沒有得到完全的認識和接受。所以教師首先要改變對于課堂教學管理的認識。其次,要制定科學有效的課堂管理辦法,把課堂表現和平時成績有機地結合到一起,既能夠激發同學們的課堂積極性,同時還要對于個別同學的違反課堂紀律行為做適當的懲罰,使得同學們能夠認識到自身行為的是否得當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以便達到激勵先進,鼓勵后進的效果。尤其是面對著當前“微”時代的到來,各種電子產品已經開始影響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以“手機控”為代表的電子產品依賴癥已經成為了包括高校在內的全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所以,課堂作為一個知識傳授的學術場地,更應該改變這一社會頑疾現象的存在?!斑@就需要學生進行自我批評,教育中的表揚和批評的最重要技巧或許是培養學生逐步地做到自我表揚和批評,學生既能從成功中也能從失敗中得到教益”[6]?!耙粋€少年努力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時候,只有當他的精神力量用來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完善時,他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這里所說的就是學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領域里的自我教育”[7]。
(五)以傳統文化融入為抓手,構建文化比較行為修正模式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產生、發展、創造而形成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制度)文化的總稱。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年,上起夏、商、周奴隸社會,下迄“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這一段的文化一般稱作“中國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所蘊含的文化精神仍然對今天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是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高校思政課作為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陣地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中國傳統文化這個深厚的人文底蘊作為支撐, 離開了人文根基, 孤立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盵8]。
一方面,從當前社會現實來看,古人的思想和觀念對當代社會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和價值。如古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觀念對于當代社會仍然具有現實價值。所以,傳承古代中國文化對于當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發揚傳統文化也是有效地抵制西方文化滲透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西方文化勢力侵入是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主要表現之一,他們在掠奪中國財富的同時,通過文化的滲透,一方面服務于西方的軍事侵略,同時也是從精神上對中國人民反抗意識和反抗精神的麻痹和削弱。
當代西方文化勢力的滲透雖然不如過去那樣赤裸裸,但是,當前的文化滲透更加具有隱蔽性和破壞性。因此,作為當代大學生更有必要對東西方文化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要深刻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對西方文化滲透要有正確的分析。因此,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傳統文化講授是很有必要的。通過課堂講授,使得大學生結合自身的感受,正確的分析個人思想的現狀,從而實現行為修正的效果,自覺地實現個人思想認識水平的提高。
行為修正理論提出,人的行為的結果對動機有反作用。如果行為是好的結果,這就能對動機起正強化作用,即能使人的行為得到加強和重復;如果行為的結果使動機得到削弱,這就對動機起負強化作用,會使人的行為削弱或消失。在實際運用這一理論指導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要按照大學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實施方案;要做及時的信息反饋;要做到獎懲結合,以正強化為主。要充分把個人行為的根本原因歸結為個人的自身特點,如能力、興趣、性格、努力程度等。
行為修正理論模式的應用突破了高校思政課傳統教學的局限和不足,對于提高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提升教師授課水平,增強學生對于高校思政課的認同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運用行為修正模式指導高校思政課教學,還要充分尊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規律和特點,不要出現喧賓奪主,避免適得其反的現象出現。
將行為修正理論應用于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而又系統的工作,需要我們對理論做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和研究,需要切合把握好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并且能夠行之有效的指導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高校各個部門合理分工,有效配合,需要一線教師辛勤努力和付出,這樣,才能夠最終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真正增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實踐活動, 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 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其面臨的新情況、 新特點和新趨勢, 努力探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9]加強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是當前黨和政府的重要工作,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加強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以行為修正理論模式為指導,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發揮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對于搞好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1]彭聃齡.行為主義的興起、演變和沒落[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
[2]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2005〕5 號》,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cn/s78/A13/sks_left/s6387/moe_772/tnull_10378.html.
[3]錢結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活動載體[J].凱里學院學報,2011(2):23-25.
[4]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上卷)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 帥琴.行為修正理論與教育懲罰[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9):94-95.
[6] 張慶林,楊東.高效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7]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修訂本全一冊)[M]. 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343.
[8]劉紅英.中國傳統文化走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08(4):55-57.
[9]劉榮貴,蘇喜娥.新形勢下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99-102.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Theory Mod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 Bo1, Jia Lili2, Zhang Xueli3
(1.Office of Students’ Affairs,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3,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3, China; 3.College of Marxism,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3, China)
The main function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theory is to guide people’s behavior, and to regulate, correct, restrict and transform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and or fall of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nd negative reinforcement. It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his paper too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n from the model of theory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in the necessity of the education courses teaching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class behavior modification mode of theory construction,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havior modification theory model of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reflection behavior modification were reviewed, including theoretical model in th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course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behavior modification theory mod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2017-03-22
楊 博(1980-),男,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河北省教育廳2015年青年基金課題(SQ151087)
2095-0365(2017)02-0106-05
G641
A
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7.02.20
本文信息:楊 博,賈麗麗,張學禮.行為修正理論模式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構建與實施 [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2):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