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安娜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福建泉州362200)
英漢典故對比與翻譯研究
——實現思維的自由轉換
紀安娜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福建泉州362200)
典故的流傳和運用是語言文化中的一大特點,典故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濃縮,凝結著民族人們的聰明智慧,是民族文化的一座寶藏。通過英漢典故的對比與翻譯研究,使不同的民族了解異國他鄉的歷史,有助于英漢語言的學習者實現英漢語言思維的自由轉換,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如魚得水。文章從英漢典故的定義、英漢典故的來源對比與翻譯對英漢典故進行對比研究。
英漢典故;來源對比;翻譯研究
漢語詞典中《辭海》(1989版)把典故解釋為“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現代漢語辭海》(2002版)解釋為:“詩文里引用的典籍中詞語或故事”。
英語詞典中與漢語典故相對應的詞一般都認為是“allusion”,但說英語的人對allusion的理解和說漢語的人對典故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異。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定義allusion為“the act of not speaking of something in an open manner,or something spoken of without directness,esp. while speaking about something else.”(不公開、不直接說出某事物,而是說出一事物去暗指某事物)。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定義allusion為:間接提及;暗指;典故。
綜上而言,英語“allusion”的概念比較寬泛,表示間接地用一物指稱另一物。英語中的“quotation”一詞,可用來表示語錄、引文和引用語,相當于漢語中的“語典”。
(1)歷史故事。由于現代意義上的“法”概念是從西方傳入的,與此相關的正義(justice)、司法(justice)等一系列法律觀念,也是如此。在古希臘、羅馬神話中,正義女神照例是執掌司法的。在英語中正義與司法本是同一詞,而其他許多相關詞也都直接、間接地由此派生。例如:just公平、justice公平、justify證明······正當、justifiable可證明為正當的······“法”與“正義”在西方的密切關系由此可見一斑。這種詞源關系也可追溯到古希臘的西方法律哲學,在那里正義問題始終占有突出地位。相比之下,這種密切關系在古代中國遠不曾受到重視。
現代“法”觀念在中國的理解和翻譯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幫助了人們對“法”理解,但有時它也對翻譯工作造成了阻礙。例如,對于亞里士多德一段名言的翻譯:Man,when perfected,is the best of animals;but if he be isolated from law and justice he is the worst of all(Aristotle 1995:25).“人類由于志趨善良而有所成就,成為最優秀的動物,如果不講禮法,違背正義,他就墮落為最惡劣的動物”(吳壽彭譯1981:30)。禮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概念,因此這里把law and justice翻譯成禮法是不恰當的。可以譯為:“當人類的品性到達完備時,是一切動物中最出色者;但如果人無視法律和正義,則會是最惡劣的禽獸”。(胡庚申,2010)
(2)寓言故事。英語中有許多典故來源于寓言故事。比如cat's paw,也可寫為catspaw,字面意思“貓爪子”,出自17世紀法國著名的寓言作家拉·封丹的《猴子與貓》。講的是狡猾的猴子哄騙頭腦簡單的貓,替它從爐火中取出烤熟的栗子來。貓兒應命去做,結果貓爪子被火燒傷了,而取出的栗子卻被猴子吃光了。cat's paw常用來比喻被他人利用的人或者受人愚弄者之意。cat's paw除了單獨做復合名詞使用外,還可構成to make a cat's paw of sb(利用某人作為工具或爪牙)。例如:I am afraid that he is making a cat's paw of you.《漢英雙語·現代漢語詞典》對寓言的定義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比如:寓言“削足適履”出于西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骨肉相愛,讒賊間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比喻不合理地遷就現成條件;比喻不顧具體條件,生搬硬套。
(3)神話傳說。在英語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長有翅膀,全身蓋鱗,拖著長長的蛇尾,巨嘴噴火。在中世紀,“dragon”是罪惡的象征。圣經故事里同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Satan)被稱為“the great dragon”。所以在英語文化背景下說某人像“dragon”,對方一定大怒。而在漢語中,龍總是用于褒義,如“龍鳳”喻指才華出眾的人;“龍虎”比喻英雄豪杰;不少漢語人名都帶有“龍”字,期盼其出眾、發達。倘若把中國成語“望子成龍”譯成英語,如果僅從語言層面理解和翻譯,照實譯為“to hop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那必然是不妥的。而應譯為“to hope one’s son have a bright future”較為合適。(陸建非,2009)
(4)文學作品。相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Iliad)和《奧德賽》(Odyssey)構成的《荷馬史詩》,集古希臘口述文學之大成,是古希臘最偉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奧德賽》(Odyssey)描述了希臘神話英雄奧德修斯在特洛伊戰爭中以“特洛伊木馬”攻破特洛伊城后,輾轉十年,經歷種種艱險,終于返回家園。Odyssey一詞由此而來,意為a long journey full of experiences(艱苦的跋涉;漫長而充滿風險的歷程)。漢語中典故“錦囊妙計”(wise counsel concealed in a brocade bag;instructions for dealing with an emergency)出自《三國演義》。錦囊是舊時封藏機密文件或詩稿的織錦口袋。“錦囊妙計”用來描寫足智多謀的人,把可能發生的事變以及所應付的辦法預先用紙條寫好裝在錦囊里,囑咐辦事的人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拆看,并依計行事。現在比喻有準備的巧妙辦法。
(5)風俗習慣。英國作家Maugham在他的自傳The Summing Up一書中說的“His language will be Greek to them.”一句話,如譯為“他的語言對他們將是希臘話”,這種在沒弄清跨文化風俗習慣的差異而直接翻譯的話,中國讀者是不能領悟或意會的。(錢歌川,2015)因為英文說的be Greek to me= be beyond one’s understanding,意為“不懂”,這個習慣用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99年莎士比亞的名著《凱撒大帝》。在書中,他談到了一篇講話,很多聽眾都聽不懂,因為講話用的是希臘語。所以“His language will be Greek to them.”可以譯為“他說的話他們聽不懂”。英漢文化中人們認為的關于“contract of marriage”(婚約;婚姻合同)的概念比較一致。在英美等國的法律中,視婚姻為一種契約,如同中國的古代,在一定條件下,也將婚姻視為一種契約關系。故“contract of marriage”(contract為“約”,marriage為“婚”),合為“結婚”。若翻譯成“婚約”則是訂婚,英文可譯為engagement,agreement to marry,matrimonial vows,promise of marriage等。(林巍,2014)由此可見,“婚約”的翻譯對比在英漢文化中是比較相同的,學會了這點知識后,并學著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有助于英漢語言的學習者與翻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與跨文化交流中更加順利地進行。
(6)宗教信仰。基督教是大多數英語國家的主要宗教,因此很多英語中的典故都出自基督教的經典《圣經》。例如,《圣經》里的Thomas是耶穌的十二使徒Twelve Apostles之一,他不相信耶穌的復活,即使是耶穌在其它師徒面前現身也不相信,直到他親手撫摸了耶穌在十字架上被釘死時身上的傷口時才相信眼前不是鬼魂。現在用doubting Thomas比喻多疑的人。漢語中的成語醍醐灌頂,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自唐以后“醍醐”一詞不僅用來形象地說明所謂佛教信徒成佛的漸進修煉過程,還可以比喻佛教各派教義在相互辯駁與詰難中,不斷提升的經歷。
從語言環境、歷史發展及社會風俗等方面對英漢文化中典故的對比與翻譯進行深入研究,要求語言的學習者需要掌握豐富的背景知識。文化交流或跨文化交流在翻譯中并能通過翻譯所表現出來的“尋異茍同”可以說明,在終極意義上——在終點,翻譯使命最后徹底完成的意義上,文化認同或同化只能是一種幻夢。而且,人本身的需要,文化擴張的需要以及它們的完整性、特殊性的需要,也都不會使翻譯走向終結。(劉敬國,2011)促進對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和溝通是現代語言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反之,對現代語言扎實、刻苦及持之以恒的學習能夠促進英漢語言學習者思維轉換更加靈活,把溝通與翻譯工作做得更加準確及地道。
[1]林巍.翻譯與比較文化研究精要[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
[2]錢歌川.翻譯的基本知識[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A Free Conversion of Thinking
JI An-na
(Qua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Quanzhou,Fujian 362200,China)
The spread and use of allusions is a major feature of language culture.Allusion is culture enrichment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al history,and condensation of national people's wisdom,is also a treasure of national culture.Through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llusions and translation,it can make different peoples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foreign countries,which is helpful to achieve the free convers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thinking for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and makes the learners feel free in the learning.The paper comparatively studies the definition,source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llusions.
English and Chinese allusions;source comparison;translation studies
H315.9
A
2095-980X(2017)03-0228-02
2017-02-24
紀安娜,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