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華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拙”備受古人推崇。對于守拙的人生觀,古人有許多闡述,謙遜自己的作品為拙著、拙作、拙筆,稱謂自己的見解為拙見、拙納。仔細想來,拙是一種樸素,一種實在,一種平淡,一種簡單。守拙是一種執著,一種應對復雜人際、浮躁世象的良方,一種奔波疲乏之后的棲身良居,這個拙就是自然,守就是依照,依照自然、順其自然,在看似不動聲色中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一個心態平和、善于守拙的人,可能眼下會吃虧,從長遠看,卻能使人生不斷“增值”。
守拙能過濾浮躁寧靜致遠。從字面上看,“巧”比“拙”好,巧代表“靈敏”,拙卻似乎只有“愚笨”之義。但在漢語里,巧還有“虛浮不實”之貶義。時下,一些人渴望成功,卻不愿靜下心來與拙為伍,總是心浮氣躁與巧同行。不愿腳踏實地、辛勤付出,總想一蹴而就、一鳴驚人,夢想天上掉餡餅;不想憑自身努力證明自己,總想投機取巧、拉關系找門路,尋求“貴人”提攜相助。如此心態浮躁,就會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被一些表面的東西所蒙蔽,喪失冷靜分析問題、有效解決難題的智慧,就會事與愿違,聰明反被聰明誤。相反,拙,看似愚笨,實為大巧,大巧若拙,拙是以靜制動的堅持。善于守拙者,常能清心靜心,憑著自己的心力做事,不浮不躁,有了這樣的人生定力,才能獲得內心的寧靜,遇事時泰然處之,得意時淡然面對,失意時坦然應對,才能抵達心中的夢想,活出自我,活出精彩,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守拙能沉淀雜念專于謀事。取巧者做事總喜于己有利或立見成效,因而空言多,實干少。他們不專心謀事,只工于心計,精于揣摩上級意圖,敏于觀察領導臉色,善于四處“活動”,廣結關系網;不安心本職,滿腦子個人仕途,眼睛只盯著位子,常常在一個地方或崗位沒呆幾天,就又開始琢磨“新目標”。這樣必然牽扯大量精力,所以難以專注做事。與取巧者不同,守拙者既不善“裁彎取直”,也不善“見機行事”;既不會巧言令色以媚上,也不會為邀得“政績”而勞民傷財,只會默默勇擔重任,任勞任怨,在其位,謀其政。魯迅曾說:“聰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屬于傻子的。”著名教育家張伯苓也說:“欲成事者,須帶三分傻氣。”凡“拙于人事”者大都會勤于正事,他們并非交際能力差,而是一心撲在工作上,沒有時間去應酬吃喝、迎來送往,沒把精力用在拉關系上。“能守正道,而不自亂則吉”,這樣的拙不僅使他們專心致志做事,不斷攀登事業的高峰,也使他們遠離誘惑、超凡脫俗,站在了人生的高界。
守拙能抑制盲從厚積薄發。拙作為一種生活態度和處世方法,體現了滴水穿石的堅韌執著,厚積薄發的生存理念。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因為不能堅守初衷,隨聲附和、隨風而起、隨潮而趨,東奔西突,勞累困頓,到頭來,雞飛蛋打,落魄失意,郁郁而終。其實,守拙者常常更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生存方式,更善于日日積累,久久為功,更能固守自己精神的家園,打造自己真實的生活。拙者自知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拙者常受嘲諷輕視,因此抗打擊能力特別強;拙者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知硬鉆過去,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免之功”,遇到困難繞著走,基礎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拙”看起來慢,實則最快,因為這是扎扎實實的成功,不留遺弊。涓滴積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實徹底,一步一個腳印。守拙就是能夠抑制住躁動的心,學習新知,充實頭腦,提高本領,每天進步一點點,積累成功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