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徐蘭,陳 瓊,諸群瑛*
(上海市第四社會福利院,上海 201600)
老年人體位性低血壓的護理干預研究進展
王徐蘭,陳 瓊,諸群瑛*
(上海市第四社會福利院,上海 201600)
從老年人體位性低血壓的定義、病因及發病機制、護理干預等研究進展做一綜述。旨在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參考依據,提高護理質量,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
體位性低血壓;護理;綜述
1925年Bradbury和Egglesten首先提出特發性直立性低血壓(idiopathic orthostatic hypotension)的概念,此后體位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的臨床報告及研究持續增多,OH的危害和防治逐步受到臨床醫生重視[1]。體位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超過30%[2]。OH又叫直立性脫虛,是由于體位的改變,如從平臥位突然轉為直立,或長時間站立發生的腦供血不足引起的低血壓。主要表現有當體位突然變為直立位時出現站立不穩,視力模糊,頭暈目眩,軟弱無力,大小便失禁等,嚴重時會發生暈厥。人體通常在直立位后1分鐘內機體可調整血壓到穩定狀態。老年人群由于其年齡相關性的自主神經功能衰竭和血管彈性減退,使正常的調節系統紊亂導致OH的發生,造成器官的低灌注狀態[3]。OH帶來的器官低灌注如處理不及時,常誘發原發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本文就OH的定義、病因、護理干預方面,對OH的護理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1995年美國自主神經協會(AAS)與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AN)共同委員定義體位性低血壓:受試者在體位由仰臥位轉變為直立位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大于或等于20 mmHg和(或)舒張壓下降超過10 mmHg。體位改變除了受試者主動站立,采用直立傾斜試驗同樣有效(傾斜度≥60度)。2007年Wieling 等提出初始體位性低血壓(initial orthostatic hypotension,IOH)的概念:受試者由臥位轉為立位15秒內出現收縮壓下降≥40 mmHg和(或)舒張壓下降≥20 mmHg,并伴腦供血不足的癥狀,測試時只能用連續血壓監測法并且需要受試者主動起立,被動的直立傾斜試驗無效[4]。
正常人機體在體位轉變為直立位時,約有500~700 mL血液受重力作用會向下肢及內臟沉積,使回心血量減少,單位時間內心排出量降低,從而刺激主動脈和頸部壓力感受器,通過交感神經反射引起心跳加快、加強,血管收縮,使血壓回升[5]。任何影響此反射機制的生理、病理狀態或藥物,如不足以逆轉當時的異常,就會出現典型的直立性低血壓[6]。近幾年國內外研究[7]尚未發現OH新的發病機制,以往的研究成果[8,9]主要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10]:(1)自主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常因致病因素阻斷了壓力感受器反射弧的某一環節,使血管壓力不能隨體位變化而維持生理狀態,某些交感神經切除術、神經阻滯劑、中樞鎮靜藥、脊髓病變或損傷等所致的OH皆與此有關;(2)心血管反應性降低: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時心臟和血管反應性的降低,臨床上主要見于年老體弱、長期臥床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3)有效循環血量減少:攝入量不足,如昏迷或不能進食等;急性創傷失血、醫療性脫水、失液、利尿等導致血容量的丟失;體液進入第三間隙如胸腔、腹腔、胃腸道等。(4)舒血管因子的釋放增多:體內某些調節血壓的物質排泌失衡,如血管緊張素-腎素-醛固酮系統,兒茶酚胺類等升壓物質分泌降低,而緩激肽,組胺,5-羥色胺等舒血管物質增多,均可導致低血壓。
OH易導致昏厥、摔倒和受傷,還可能誘發心絞痛、心梗、腦溢血等心血管疾病,成為影響老年人老年生活的重要因素。在護理工作中應評估出高危人群,重點做好高危人群的預防和護理工作,有效降低OH的發生[11]。
3.1 健康教育
多數老年人和家屬對OH的病因、危害、預防措施并不了解,醫護人員可以通過舉辦社區知識講座等方式,普及該疾病的相關知識,也可以通過發放疾病防治健康手冊,提高患者和家屬對OH的認知力和防護能力。葉雅麗等[12]調查研究發現中老年患者對平時的健康宣教接受能力有限,關于發生體位性低血壓后如何正確的處理這一認知項目,老年患者的認知度不夠充分。因此我們醫護人員在進行對疾病的健康教育時應首要選擇患者最能接受的方式,即為醫護人員進社區講課這一方式。
3.2 評估老年人發生oH的危險因素
高齡(>60歲)、平時活動少和長期臥床的病人、服用降壓藥及利尿藥等藥物以后、失血失液、口服液體不足等因素是主要的高危因素[13-14]。對存在高危因素的病人,護士應針對性的進行護理指導。如早上起床時,應緩慢地改變體位,防止血壓突然下降,起立時不能突然,要轉身緩緩而起,肢體屈伸動作不要過猛過快,例如提起、舉起重物或排便后起立動作都要慢些等。
3.3 飲食護理
每餐不宜吃得過飽,因為太飽會使回流心臟的血液相對減少,增加OH發生的可能。因此,囑患者少量多餐,食物以易消化為主,多飲水以增加血容量,餐后要休息片刻再站立走路。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低鈉食物,多食用具有升陽氣、溫脾腎的食物與新鮮蔬菜與水果等,以增加機體營養攝入量及預防便秘發生;少食用通利小便食物,以保持體內的血容量;早餐前喝一杯濃咖啡,能夠有效預防OH的發生[15]。
3.4 用藥護理
對服用可以引起血壓降低的藥物,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用藥,定時定量服用,應反復向患者說明服藥注意事項,交代患者不能擅自增減;用藥過程中,定時測量血壓、心率,根據血壓變化情況調整用量。
3.5 適量煅練
持之以恒的運動有助于減少OH發生。通過規律的生活,適當的煅練,提高身體素質,改善神經、血管的調節功能,提高患者體位改變的耐受力。對病情嚴重、活動受限的患者[16],應將其床頭高度抬至10~30°。指導并幫助患者進行雙下肢活動鍛煉,防止雙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并增強其腿部肌肉的耐力,每日運動3~4次,每次10~15分鐘。每日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拍背,防止壓瘡形成,影響治療效果,護理過程中動作輕柔,切忌用力過猛。
3.6 心理護理
發生OH時,患者會發生緊張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17],護理人員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干預。主要是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告知OH的發病機制和防治方法,使之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使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老年人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特別是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護理著重點在于一級預防,對癥護理,防止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到目前為止,體位性低血壓的治療尚無相關指南可循[18],因而醫務人員應致力于其一級預防,對合并危險因素的高危患者定期進行篩查,做到早發現、早預防,盡量減少其帶來的不良事件影響。但是,國內高質量的護理干預研究數據還相對較少,相信隨著對體位性低血壓疾病的重視及相應研究的深入,會逐步確立OH的診療和預防護理的方法,從而減少體位性低血壓所引發的意外事件,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
[1] 王占成,姬文慧,方寧遠.體位性低血壓的研究進展[J].上海醫藥,2015,36(19):22-27.
[2] Messinger-Rapport BJ, Little MO, Morley JE, et al.Clinical Update on Nursing Home Medicine: 2016. J Am Med Dir Assoc,2016,17(11):978-993.
[3] 韓婷婷,馮美江,魯 翔.80歲及以上老年人體位性低血壓患病率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6,35(6):662-666.
[4] 葉佳倫,趙 寧,黃 慧,等.體位性低血壓的兩種分型[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4,13(6):472-475.
[5] 劉 春.老年高血壓患者體位性低血壓及體位性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及護理措施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8):102-104.
[6] 曾玉艷,林劍芝.老年患者體位性低血壓的病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醫藥前沿,2014,296.
[7] Enderlin C, Rooker J, Ball S, et al.Summary of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falls in older adults and nursing implications.Geriatr Nurs,2015,36(5):397-406.
[8] Hartog LC, Cimzar-Sweelssen M, Knipscheer A, et al.Orthostatic hypotension does not predict recurrent falling in a nursing home population. Arch Gerontol Geriatr,2017,68:39-43.
[9] Chou RH, Liu CJ, Chao TF,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sia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5,195,40–44.
[10] 張筠婷,范書英,王 勇.體位性高血壓和體位性低血壓診療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9):2982-2985.
[11] 黎蔚華,林仲秋,謝志泉,等.老年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的現狀調查及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50-152.
[12] 匡 嬋.中老年高血壓患者對體位性低血壓的認知調查[J].醫學信息,2014,27(11):188.
[13] 郭 敏.內科老年住院病人體位性低血壓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家庭醫藥,2016,140.
[14] 周 蓉.中老年高血壓人群體位性低血壓發生率及相關危險因素[J].醫學信息,2014,27(6):112-113.
[15] 葉雅麗,蔡麗惠.老年高血壓患者體位性低血壓與體位性高血壓的臨床研究與護理風險的有效防范[J].醫學信息,2014,27(12):405.
[16] 劉曉梅,郝新華.冠心病患者體位性低血壓的調查及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2015,31(31):109-110.
[17] 張海榮,王莉萍.腦血管病患者繼發體位性低血壓的安全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0):903-904.
[18] 陸名婷,林仲秋,張金霞.綜合護理干預預防老年體位性低血壓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7):3241-3244.
本文編輯:王 琦
R473.5
A
ISSN.2096-2479.2017.03.187.02
諸群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