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濤
北京市平谷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隨著京東、淘寶網、阿里巴巴的普及,網購食品已成為現代人的消費習慣之一,網絡食品安全與人們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密了。如何有效實施網絡食品安全監管,成為食藥監管部門一項全新的任務和挑戰。網絡食品市場發展現狀如何?網絡食品安全存在哪些主要問題?應如何加強網絡食品安全監管?筆者結合實際工作對此進行分析。
網絡食品市場是互聯網中的食品交易場所,具有虛擬性,種類繁多,成本低廉、價格實惠,準入門檻低等特點。經營主體是以數據方式存在的,經營方式是無店鋪的,個人、個體戶、公司等均可以從事網絡食品經營;食品種類多,基本涵蓋了所有食品范疇;成本低廉、準入門檻低、正規手續缺乏、假冒偽劣和“三無食品”混雜其中。
目前,網購食品的消費投訴也逐年在提升,主要隱患有:社會危害性越趨嚴重、食品質量無法保證、產品標識不規范等。網絡類違法行為的違法成本較低,違法者更換地址后仍可繼續開展經營,難以進行徹底查處取締,網絡食品市場將成為食品安全不穩定的根源,其社會危害性必將進一步增強。同時,網購不是面對面的行為,消費者無法對食品進行真實鑒別,可能產生食品變質、過期、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等方面的問題。甚至有些地方特產是賣家自制的三無食品,食品安全無法得到切實保證。此外,網絡食品市場中還存在很多食品沒有相應標簽的現象,這給消費者的安全健康埋下了很大隱患,尤其是很多進口食品沒有中文標簽。
從監管方面看,網絡食品安全的監管處于“起步”狀態,對網絡上銷售的食品,其進貨、儲存、銷售渠道暫時無法有效進行全面監管。在立法層面上,網上銷售食品的賣家顯然也屬于食品經營者,然而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沒有明確將“網絡食品銷售者”列入接受法律監督的對象,雖然2016年10月1日《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正式施行,為食品的網絡監管提供了初步依據,但這還遠遠不夠。
在市場準入方面,目前我國對網絡食品經營方面的立法剛剛起步,對于網絡經營主體資格的規范還比較寬松,開設網店對經營者身份、所在地址的真實性無法準確核實。在監管執法上,網絡主體數量多,執法人員數量不足,目前僅每天監管實地經營的違法行為任務就已經基本飽和。同時,網絡違法行為如何調查取證,提取、保存電子證據等,都是新的問題,不但要求食藥監管人員熟悉執法辦案和電腦操作,還要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技術。這使很多執法人員感到力不從心、無從下手。而且部分網絡食品經營者所提供的信息不真實,或不在該地址經營,執法人員根本無法找到當事人。
盡管網絡食品交易問題隱患多,但對于這種新興的食品交易模式,行政部門不能一下子完全否定它,而應積極規范和完善,促進其良性發展。食品網絡銷售監管部門應從實際的監管工作中探索新的思路和辦法。
在立法層面上,我國應當加快對網購食品監管的立法進程,在《食品安全法》基礎上,制訂相關法律、法規、規章,提高網絡食品經營主體資料的入市門檻,加強對食品安全不同方面的監管力度,規范網絡食品監管。
市場準入上,明確網絡食品經營主體市場準入條件。包括:提高食品生產和批發企業的入市門檻,禁止個體工商戶進入,提高食品企業的內部管理水平。實施網上食品經營持證照準入制度。把監管責任落實到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督促其對現有食品經營主體進行清理,凡是從事網上食品銷售的,必須取得許可。加強網絡食品經營戶實名制管理,建立區域的網店經營管理備案制度,并定期對網店進行巡查。
在監管機制轉變上,推行網絡食品安全和管理信息公開制度,要求所有從事網絡食品經營主體必須建立網絡食品監管臺賬、索證索票公示,對于手工制作或散裝的食品必須提供相關證照,推進網購平臺服務商和食品網站的行業自律。同時,加強管理和指導,積極開展對網絡食品經營會員的食品安全和管理信息公開指導,主動配合政府發布食品安全信息警示,從而凈化網絡食品經營環境。
在監管人才培育與建設上,加強網絡食品安全監管人才培育的常態化建設。不斷提升和完善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監管網絡化信息技術和手段;加強對執法干部的網絡食品安全監管的業務知識和應用技能培訓;重點培養一批既精通業務、懂管理又掌握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逐步推動監管網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