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慧
鴉片戰爭以后,內源性醫學——導引醫學、按摩受到輕視和排擠,主要在民間廣泛流傳,但是有文獻表明漢初時期(含先秦以前)內源性醫學也深受皇室青睞。本期筆者將繼續介紹《修煉待時說》、《修昆侖真訣》等名著名篇,同時與讀者分享來自馬王堆三號漢墓考古發現的重要內源性醫學著作——《引書》。
《修煉待時說》見《金丹問答》。其摘要云:“問曰:修煉待時,然后下手?答曰:有時中之工夫,有刻中之工夫,毗陵曰:煉丹不用尋冬至,心中自有一陽生焉!自然曰不擇時,中分子午無爻卦,內別乾坤,此皆刻中之工夫也。”其主要討論了練導引功的擇時問題。
《修昆侖真訣》、《真火本無候》,均見《脈望》。如《修昆侖真訣》摘要云:“腦為上(丹)田,元神所居之宮。人能握元神棲于本宮,則真氣自升,真息自定。所謂一竅開而百竅齊開,大關通而百關盡通也。靜中吟云:我修昆侖得真訣,每日修之無斷絕。一朝功滿人不知,四面皆成夜光闕。”其主要闡述了修昆侖真訣乃養元神的具體功法與功用等。
《修性直指天元章》見《太上純陽真君了三得一經》。其主要闡述與強調了“盡悟性基”,即養神在練導引功中的重要性。
《恍惚說》見《老子?二十一章》。其云:“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由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其主要是闡述了練導引功中意守出現的景象。
發現 1983年12月~1984年1月,張家山,位于湖北省江陵縣城西北約1.5千米,東北距楚都紀南城約3.5千米處,有一磚廠取土,發現了三座西漢初年漢墓。在編號為247的漢墓,在隨葬品里發現了1236枚竹簡,竹簡從上至下疊放的次序為:《歷譜》、《二年律令》、《奏讞書》、《脈書》、《算數書》、《蓋廬》、《引書》等,一大批涉及到西漢早期的律令、司法訴訟、軍事理論、數學、脈學與內源性醫學——導引醫學等,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尤其是《引書》的發現是繼馬王堆三號漢墓《導引圖》之后,我國考古工作中第二次發現古代導引醫學的寶貴文獻。《導引圖》有圖而文字很少(僅配有寥寥數字題圖名),然《引書》的部分內容卻可以與《導引圖》相互文圖印證,而相得益彰。
張家山247號墓中發現的《歷譜》中最后一年乃呂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其入土時間比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入土時間公元前168年,還要早18年。
意義 《引書》的發現,不僅對中華醫學發展史、人類內源性醫學發展史,而且對世界醫學發展史來說,都是意義重大且非同小可:《引書》是現存的、唯一的中華第一部內源性醫學——導引醫學的專著,也是全世界現存的、唯一的第一部內源性醫學——導引醫學的專著。這不僅是導引醫學有悠久歷史之又一有力的鐵證,而且是中國乃內源性醫學的故鄉之又一有力的鐵證!故不難理解:有的研究者稱其為天下一部“奇書”。《引書》較《諸病源候論》至少要早700多年,它才是真正開創了“辨證論治導引法”之先河的“鼻祖之書”,使歷來傳世文獻中記錄的開創“辨證論治導引法”之時間,至少也向前推移了796年。這也是《引書》對人類內源性醫學——導引醫學的一個偉大的創舉與貢獻!也是對世界醫學的一個偉大的創舉與貢獻!在2000多年前,《引書》之作者,在內源性醫學——導引醫學方面,不僅擁有了那么豐富的臨床經驗(從中亦反映出了當時導引醫學的應用與研究等盛況),而且對內源性醫學——導引醫學,從“之術”到“之理”,從“之法”到“之道”,就擁有了那么完美之總結、深刻之參悟與高超之智慧,令我們欽佩!《引書》之發現,不僅將為內源性醫學——導引醫學的發展與進步帶來巨大的活力、動力與正能量!而且將為當下與未來,中國與世界醫學的發展、進步、飛躍和革命,帶來巨大的活力、動力與正能量!還將為內源性醫學——導引醫學更好地為中國與世界人民的健康、長壽、整形與類美容事業服好務,帶來巨大的活力、動力與正能量!從《引書》之問世到其的重新發現!時隔2000多年,使我們今日能將《引書》與其他歷代傳世的內源性醫學——導引醫學的文獻資料相比較,這可以為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與研究內源性醫學——導引醫學的發展蹤跡與過程、《引書》真實的原貌與底蘊和其珍貴之學術價值等方面,提供寶貴、難得而極其豐富的第一手研究文獻。《引書》作者的姓名、籍貫、生與卒年份和生平等至今全然不詳。《引書》成書的具體年份到底是哪年?為什么一部這么好的醫學著作在其成書后,又會突然消失無蹤?并在其重新驚天動地面世的2000多年間,在歷朝歷代傳世的醫書、醫史等文獻資料中都從未見只言片語的提及和留下任何蛛絲馬跡?種種令人迷惑不解之處,都有待我們與后人的努力考證和破解。
內容《引書》,意乃導引之書。《黃帝內經》云:“引,謂導引”。王冰注釋:“導引謂搖筋骨,動肢節”。《引書》的書名為作者原題,而馬王堆漢墓中的《五十二病方》等書名,均乃發掘者或研究整理者所命名的。筆者認為:這不僅僅說明《引書》當時已是一部相當成熟的著作,而且亦說明它影響較大,流傳較廣。否則,既不是什么高官顯爵,又不是什么導引名家的墓主人,難能擁有它作為隨葬品之一。
《引書》共有112枚竹簡,3235字。它是漢初之前導引醫學的一次總結,記載的下頜關節脫位整復法與叩齒法,均較晉代葛洪的記載要早四五百年。《引書》的篇幅宏大,內容非常豐富,全書由五部分組成(有的研究資料歸納為由三部分組成,即將第二、三與四部分合并為一部分)。
第一部分:闡述一年四季的養生之道。本書就闡明了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變化更替規律作為養生之道,并講我國著名壽星彭祖就是順應了這種規律,才得以長壽。彭祖之道,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的法則。怎樣才能做到(順應)這種自然變化規律?作者接著詳細地介紹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飲食、睡眠的注意事項,男女性生活的時間和宜忌等必須遵從的養生原則。如:春天早起后,先“棄水”(小便)、“澡漱”、 “灑齒”(刷牙)、“叩齒”,次“廣步于庭,被(披)發緩行” ,以承受地上之清露,吸取天空之精氣,再飲清水一杯,有健康長壽之效。又如:其對四季之房事活動提出了不同的時間要求,強調不宜超過所指出的時間。云:“益(過多)之傷氣”等。
第二部分:介紹諸導引術式的名稱與動作要領。介紹了36種(有的說是41種)導引式(姿勢)名稱與各個導引式的動作要領和簡明扼要的闡述。如:“鼻胃者,俯而左右抬兩臂”等。其導引式的命名,則多根據術式動作的某個特征、姿勢、部位或仿生運動來取名。如其第一式乃“舉胻交股,更上更下三十,曰交股。”即將兩腿懸起,相互交叉上下揮動,故按動作特點而取名為“交股”。又如第二式乃“伸腑屈指三十,曰尺蠖。”即模仿尺蠖蠕動爬行,按仿生法來取名為“尺蠖”等。
第三部分:各種疾病的導引治療方法。本部分占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二,乃重中之重。該部分諸法多以“引”字開頭,如“引癉病之始也,意回回然欲步,體浸浸痛。當此之時,急治八經之引,急呼急呴,引陰”;又如還有“引腰病”、“引心痛”、“引膝痛”等,這亦可能是本書叫《引書》的原因之一。它至少介紹了44種疾病(也有45種疾病之說)的導引治療方法。病種涉及到現代醫學中內、外、兒、五官、精神等科。每一種疾病的治療術式:有的有導引式的名稱;有的只有導引動作的介紹,而無導引式的名稱;還有的一種疾病要用幾種導引式來綜合治療。如“……鳧沃三十,虎顧三十,又復偃臥如前,二十而休;又起,危坐,鳧沃四十,虎顧四十,又復偃臥如前,三十而休;因起,鳧沃五十,虎顧五十而已。用吐納氣方法(內源性醫學的呼吸運動)治療疾病在《引書》里也多次提到,如:“苦(若)腹脹,夜日偃臥而精吹之三十;無益,精虖(呼)之三十……”。
第四部分:導引保健。自古以來,中國傳統醫學一貫倡導與重視治未病的理念和實踐,一貫倡導與重視以防病療疾于未然,健康長壽為目的養生理論。而導引醫學保健,則是非常理想與完美的以防病療疾于未然,健康長壽為目的一種養生方法和醫學。本部分介紹了24種導引術式。除少數幾種以外,大多數均可見于前面(一至三部分)介紹。在24種導引術式的介紹上,采取了從頭至足的敘述方式,如:“蛇甄以利距腦……廁比以利耳……”等。有研究資料提示:這24種導引術式,很有可能是一套完整的導引醫學健身養生操。乃后世流傳的諸多導引法,如:“五禽戲”、“八段錦”等的雛形。
本部分與第二、三部分既有密切聯系,而又偏重于保健養生,充分強調治未病的理念和實踐,這亦充分展現了內源性醫學——導引醫學具備了一專多能(可用于臨床、預防、康復、美容、養生與公共衛生安全領域)的特點。
第五部分:闡述患病原因與預防方法和導引(治病與養生)理論。本部分從理論的高度闡述與總結了導引能防病、治病和養生的機理。指出人由于起居未能與四季或寒暑相適應而患病者,可用導引法來治療;練習得體的導引醫學之吐納法(內源性醫學的呼吸運動之一)與肢體運動,可使人與四季變化和寒暑相適應,故能防病、治病和養生。還闡述了一年四季呼吸運動的原則、呼吸運動與人體的關系,并將人體元氣之損益與呼吸運動有機的聯系在一起。還針對不同的病因,指出應用不同導引方法的道理。
最后,《引書》談到了哲學問題,闡述了外環境的協調、內環境的協調與內、外環境的協調等重要性和方法,將身體的保養與天地運動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并一再強調了導引能防病、治病與養生的機理和重要意義。如云:“春夏秋冬之間,亂氣相薄遝也……是以必治八經之引……”;又如作者借用《道德經》里的“天地之間,其優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一段話,將其改為:“治身欲與天地相求,猶橐籥也,虛而不屈,動而俞出”,這改動雖不大,卻把人體小宇宙與自然界大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表述得更加清晰與明確,有研究資料提示:這一改動,體現了現代系統論中的“套疊”思想,使《引書》的理論水平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等。
通覽全書,結構緊湊,層次分明,主題突出,環環相扣,首尾緊密呼應,是一部具有極強的邏輯性、指導性、前瞻性、科學性、實用性、系統性的成熟與完整的導引醫學著作。值得我們認真學習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