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鵬,王 平,沈學善*,屈會娟,景曉衛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6;3.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美姑縣、昭覺縣馬鈴薯產業精準扶貧新方法與建議
李華鵬1,王 平2,沈學善2*,屈會娟2,景曉衛3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6;3.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馬鈴薯是涼山州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本文在借鑒美姑縣“借羊還羊”扶貧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完善“借薯還薯”、組建技術幫扶專家團隊、建設高標準示范基地等馬鈴薯產業精準扶貧新方法,并提出對馬鈴薯產業扶貧的建議。
美姑縣;昭覺縣;馬鈴薯;扶貧;建議
美姑縣、昭覺縣位于四川省涼山州東北部,是典型的民族貧困山區縣,境內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平均海拔2170m。兩縣彝族人口占農村人口的97%以上,是全國最典型的彝族聚居縣。農作物以馬鈴薯、蕎麥、玉米為主,畜牧業以養殖羊、牛、豬為主。當前,精準扶貧是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四川省各級政府和農業科研單位開展了大量扶貧工作[1-4],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當地農畜品種“多亂雜”、扶貧產業發展機制不完善、部分農民科技意思淡薄、存在“等靠要”思想等問題[5-6]。本課題組在近3年的科技扶貧工作中,借鑒山羊產業扶貧經驗,不斷創新完善馬鈴薯產業精準扶貧新方法。
山羊是美姑縣特色產業,“借羊還羊”是當地政府在扶貧工作中推行的新發展模式。由政府整合各類產業發展資金購買基礎母羊,投放給有飼養條件的貧困農戶,第2年收回同等數量的母羊,用于其他貧困農戶的投入,而多余產出則歸農戶所有,并由政府幫助其打開銷售渠道,使農戶具有再生產的能力和動力。這種新模式變以前的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貧困農戶在政府扶助的基礎上具有了再生產的能力,能夠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從而通過自身努力勞動致富。在具體實施上,制定了質量標準和歸還期限:基礎母羊從發放之日到飼養1年后,按照1∶1的比例償還20kg以上的后代母羊給縣產業辦,由縣產業辦再借羊給其他貧困戶,形成雪球式滾動發展模式,達到整村推進,實現貧困農戶全覆蓋。
截止2016年底,美姑縣山羊產業項目已完成“借羊還羊”30026只。其中,對31個鄉鎮68個村4238戶共投放基礎母羊12936只和公羊910只;新建年飼養量達100只以上的大戶11戶,70只以上大戶100戶。種公羊培育則由縣產業辦購買1胎3羔以上的2~4月齡后代公羊集中飼養,通過100d左右培育,分級特、一、二、三級種公羊,其中一級種公羊投放到養殖核心區,二級種公羊投放到擴繁區,三級種公羊投放到本地山羊改良區。目前全縣建立了種公羊培育點9個,每年培育3批,共2000只。
在美姑“借羊還羊”項目取得成功的啟發下,本課題組與美姑縣農業局合作,由課題組推薦適宜涼山州種植的高產專用品種,由政府整合各類產業發展資金購買馬鈴薯脫毒生產種薯,投放給有種植條件的貧困農戶,第2年收回同等數量的一級生產種薯,用于其他貧困農戶的投入,而多余的產出則歸農戶所有,并由政府幫助其打開銷售渠道。馬鈴薯質量標準和歸還期限為:馬鈴薯良種250kg/667m2,在3月20日播種前發放到戶,到10月中旬收獲時,農戶按照1∶1歸還合格種薯。
截止2016年底,在年初“借薯還薯”發放的馬鈴薯種薯已還回1755t,覆蓋68個脫貧村共3649戶。其中,農作鄉依色村是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產業定點扶貧村,也是“借薯還薯”的首批試點村。該村吉拉阿沙家有5口人,約0.67hm2地,播種時向當地政府借馬鈴薯種薯2000kg,收獲時家庭凈得馬鈴薯13.5t,地邊收購價1.6元/kg,凈收入21600元,人均收入4300元,僅馬鈴薯生產一項已超過當地人均年收入3100元的脫貧標準。
2017年,美姑縣計劃對70個貧困村的所有建卡貧困戶,每戶投放250kg馬鈴薯種薯,全面推廣“借薯還薯”成功經驗。
按照四川省農業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善農業產業技術扶貧工作的緊急通知》[川農業函(2016)402號]的要求,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對口扶貧涼山州。省農科院迅速選派了17位技術幫扶指導專家,分赴涼山州17個貧困縣開展扶貧。其中有兩位四川馬鈴薯創新團隊崗位專家,分別負責美姑縣和昭覺縣的技術幫扶指導工作。兩位專家依托四川馬鈴薯創新團隊和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駐川崗位專家、綜合試驗站,組建了美姑、昭覺馬鈴薯產業扶貧技術幫扶指導專家團隊。自2016年8月以來,該團隊累計出動專家25人次,在美姑、昭覺召開技術培訓會7場,培訓農技人員和種植大戶400余人次,編寫技術資料4套,累計發放技術資料1000余份。
省農科院要求技術幫扶專家在每個縣建設一個高標準示范基地,“帶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2016年初,本課題組推薦美姑縣從甘肅定西引進品質好、高產、抗病性強的馬鈴薯新品種青薯9號脫毒種薯2500t,在農作鄉建立了666.67hm2集中連片的青薯9號種薯繁育基地,使全縣馬鈴薯種薯基地面積增加到0.28萬hm2。同時在依色村建設3.33hm2商品薯高產示范基地,向該基地贈送馬鈴薯小型耕整機1套,開展青薯9號高產優質機械化栽培技術示范,2016年收獲期測產驗收,高產地塊產量達4300kg/667m2。在昭覺縣,2016年8月,本課題組以灑拉地坡鄉爾打火村為定點扶貧村,在該村建設6.67hm2馬鈴薯高產示范基地,開展馬鈴薯“六改”栽培和貯藏技術示范:一是改種植地方品種為種植高產優質新品種“青薯9號”、“鎮薯1號”、“S05”;二是改種植農戶自留種薯為種植脫毒種薯。目前,本課題組已為該基地免費贈送青薯9號脫毒種薯10t,鎮薯1號和S05脫毒種薯450kg;三是改稀密度“滿天星”平作為高密度單壟雙行壟作;四是改傳統牛耕地人播種為機耕地機器起壟播種,目前本課題組已為該基地免費提供了小型耕整機和播種機2套;五是改田間粗放管理為晚疫病統防統治,為該基地提供晚疫病防治技術方案、農藥和噴藥機具;六是改傳統馬鈴薯田間土堆埋藏貯藏和農戶家中地面散堆貯藏為簡易散射光通風除濕貯藏,大幅降低了貯藏損失。
5.1 加大對馬鈴薯種植業的支持力度
開展規范化、標準化的商品薯基地建設,打造一批高產高效重點示范區。加強馬鈴薯主食化專用品種及配套栽培模式、安全生產技術、新型種植模式的推廣,大力推廣全程機械化為主的高產高效技術模式。
5.2 加大對科技研發創新的支持力度
加強特色專用型品種選育和種薯體系建設。明確加工專用型和鮮食型主導品種,推廣三級脫毒種薯良種繁育關鍵技術,優化良種繁育體系,從源頭上把好脫毒種薯質量關。
5.3 加大對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的培植力度
努力培植種植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提高馬鈴薯企業競爭力,增加企業知名度,提高創新能力,形成良性循環。加快研發有市場競爭力的加工主食新產品。形成有區域特色的種類豐富的加工產品,創新和改進主食產品精深加工工藝及裝備。
[1]寸家菊,徐孝勇.西北少數民族貧困山區扶貧模式研究—以四川省昭覺縣為例[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3):23-27.
[2]胡正清,蘇華.美姑:以“三借三還”助推脫貧攻堅取得新成效[N].涼山日報(漢),2016-04-08(A01).
[3]四川省農業廳.美姑縣“四模式”推動畜牧業精準扶貧[J].四川農業科技,2015,(12):59.
[4]勒格阿作.打造美姑山羊“雙百萬扶貧工程”[J].中國畜禽種業,2016,(6):17-18.
[5]李道波,田秀麗.貧困山區畜牧扶貧開發思路[J].四川畜牧獸醫,2014,(08):15-16.
[6]王芳蘭.對馬鈴薯產業化發展與精準扶貧的認識[J].農業經濟問題,2016,(14):4,6.
2017-03-13
基金項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薯類創新團隊項目(川農業函[2014]91號);四川省軟科學項目“主糧化與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四川馬鈴薯創新團隊的構建與管理”(2017ZR0090);成都市軟科學項目“馬鈴薯產業周年生產供給體系的構建與管理”(2015-RK00-00092-ZF)。
李華鵬(1979-),男,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馬鈴薯育種研究。*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