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偉,趙 超,楊 坤,聶友亮,胡川江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成都 溫江 611130)
特大中心城市蔬菜市場價格形成的研究
——以成都市為例
葉國偉,趙 超*,楊 坤,聶友亮,胡川江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成都 溫江 611130)
以成都市為例,通過對蔬菜生產、銷售等環節進行研究,分析梳理影響蔬菜市場價格的重要因素,探索推動蔬菜產業健康發展,保障市場價格穩定的可行辦法,為大城市“菜籃子”工程建設提供參考。
中心城市;菜籃子;蔬菜;價格;市場流通;影響因素
蔬菜是民生剛性需求的必需品,是人們每天不可或缺的必需產品。對于成都這樣有著千萬以上人口的特大中心城市,抓好蔬菜價格平穩運行對于保障市場供給、保障農民收入增加、保障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們正處于城鎮化持續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口規模不斷擴大、人口需求水平提升、食品消費結構變化等,都將促使人們對蔬菜品種和數量的需求增長,對蔬菜的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高,對于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任務十分艱巨。下面,我們結合成都市的探索與實踐,對全國部分地區蔬菜市場價格運行情況進行調查,并對成都市蔬菜價格形成及主要影響因素等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
1.1 蔬菜生產情況
近10余年來,成都市蔬菜面積一直穩定在16萬hm2左右,單產逐年提高,生產能力逐年增強。全市蔬菜種植面積16萬hm2左右(其中:常年蔬菜基地面積約為2.33萬hm2,復種指數為3;輪作蔬菜基地面積約6萬hm2,復種指數為1.5),總產量達到540萬t以上,產值達100億元以上。全市蔬菜播種面積、產量分別占全省的15.0%和16.0%,約占全國的1.0%和0.8%。成都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許多葉菜類、根菜類蔬菜均可露地越冬生產,四季以露地栽培的“大地蔬菜”為主,尤其是冬春露地蔬菜生產的獨特優勢,使成都市成為全國聞名的冬春蔬菜生產基地,全市蔬菜中冬春菜占51.3%、夏秋菜占48.7%。全市共有14個大類,400多個蔬菜品種,主要種類及其所占比例分別為葉菜類31.6%、茄果類8.9%、瓜類10.6%、豆類6.9%、芥菜類2.3%、蘿卜7.9%、甘藍2.4%、蔥蒜類5.7%。尤其是成都市葉菜類蔬菜品種豐富,豌豆尖、菠菜、小白菜、空心菜、飄兒白、冬寒菜、莧菜等品種是成都特色葉菜,而且產量大,供應時間長,自給率達90%以上。
1.2 蔬菜銷售情況
成都市蔬菜年總產量約為540萬t,其中:鮮菜消費約275萬t,加工消費約145萬t,外銷調出120萬t左右。目前成都市城鄉居民常駐人口和流動人口約1700萬人,每年蔬菜產品的需求量為300萬t左右,由于特定的氣候條件和耕作習慣,會出現春、秋兩個蔬菜供應的淡季,鮮菜消費市場缺口約為30萬t,因此,成都市每年需從光熱資源好的攀西地區以及海南、云南等地調入30余萬t蔬菜,主要品種為茄子、辣椒、豇豆、胡豆、豌豆、大白菜、蓮白等,以彌補季節性的品種不足,滿足城市蔬菜市場品種供應的多樣化需求。成都市是國內主要的秋冬蔬菜調配基地,每年由彭州、金堂等蔬菜產地向北京、上海、廣州,以及西北等地區調運萵筍、芹菜、大白菜、甘藍以及瓜類、豆類等蔬菜品種約120萬t。
1.3 蔬菜市場價格情況
1.3.1 成都市蔬菜近年來價格走勢 自2010年以來,受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國內蔬菜價格出現大幅上漲,成都市蔬菜市場價格也持續上漲。隨著全國性的一系列調控政策出臺實施,經過各方努力,蔬菜價格有所回落并趨于穩定。2012年以后,成都市蔬菜市場價格趨于穩定。自2012年至今,成都市蔬菜價格未出現類似2010年前后的大幅波動行情。特別市2014年以來,全市“菜籃子”工程建設工作穩步推進,特別是在《關于進一步統籌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及5個配套文件發布實施以來,成都市蔬菜生產水平逐步提高,市場保障更為有力,蔬菜市場價格以各品種季節性常規波動為主,蔬菜總體價格趨于穩定。
1.3.2 成都市蔬菜價格與全國其他地區對比情況 目前,隨著物流體系的飛速發展,蔬菜市場“全國一盤棋”的特征更加明顯,某個地方的蔬菜價格受本地供求關系影響,更取決于全國總體市場行情。成都市蔬菜生產供給充分,但市場價格走勢仍主要受全國整體走勢影響,為客觀反應成都市蔬菜價格水平,我們調研了北京、上海、重慶、武漢等地區蔬菜市場價格情況,從以上各地價格調研情況來看,成都市總體均價處于中游水平。從部分大宗蔬菜批發價格對比情況來看,成都蔬菜批發價格基本處于以上各地區平均水平。
蔬菜最終到老百姓手中,要經歷生產-田間收購-批發-零售等一系列環節,這些環節對蔬菜價格有重要影響。通過在成都市蔬菜主產區,選取有代表性的大宗蔬菜品種,通過調查,對蔬菜從生產、流通、銷售各環節價格變動情況進行梳理,以掌握蔬菜價格從田間到餐桌的價格構成情況。
2.1 生產環節
蔬菜生產是影響蔬菜價格關鍵環節。以彭州為調查地點,以萵筍為樣本,通過對蔬菜生產環節進行調查,匯總計算蔬菜生產成本與實際出售量,進而計算出蔬菜生產成本價。通過調查數據可見,萵筍生產成本平均價格約0.6元/kg,收購平均價格約1.0元/kg,種植毛利潤0.4元/kg,人工與農資投入是成本價格的主要構成部分。
2.2 批發環節
對萵筍、白蘿卜進行批發環節調查,按照5t運量測算,彭州地區調查樣本(萵筍)運往白廟蔬菜產地批發市場銷售,運輸距離15km左右。運費及市場銷售成本是批發環節成本的主要構成部分,運輸與銷售過程中的損耗也對成本構成一定影響。批發市場銷量相對較大,蔬菜銷售呈低利潤率、高利潤總額特點。
2.3 零售環節
選取成都市區蔬菜零售市場,對萵筍零售環節進行調查。零售環節成本主要為運費及市場攤位費,利潤主要由零售商人力投入而來。上述蔬菜,進貨價格到零售價格均有較大增長,但零售市場銷量有限,零售市場蔬菜銷售呈高利潤率、低利潤總額特點。
2.4 蔬菜價格構成情況
通過本次調查,以萵筍為代表的大宗蔬菜從生產價格到最終市場價格形成情況基本明確。蔬菜價格形成過程中,生產成本與生產合理利潤是蔬菜價格形成基礎,銷售環節特別是零售環節成為蔬菜價格增長的重要原因,流通銷售成本與利潤是最終蔬菜價格增長值的主要構成部分。
在蔬菜生產過程中,生產成本受人工、農資等價格波動影響,但總體變動幅度有限,蔬菜成本價格相對穩定。收購價格受供求關系等因素影響變動較大,正常情況下收購價格高于生產成本價,也可能低于生產成本價。收購價格將影響生產者的盈虧,但對批發與零售等銷售環節影響相對較小。在傳統銷售模式下,蔬菜最終市場價格都將經歷批發與零售等環節的較大幅度加價,使蔬菜價格從田間到餐桌出現較大幅度且相對固定的價格增長。
成都市蔬菜價格同全國其它地區相同,主要受市場供求關系影響,由于成都市蔬菜自給能力較強,本地區域內蔬菜生產需求情況對全市菜價影響較大,受全國性蔬菜價格市場行情影響應對較小。影響成都市蔬菜價格走勢的因素仍是多方面的,總的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宏觀經濟因素
近年來,全國范圍內蔬菜價格保持上漲態勢,這種漲價壓力不全是農產品供求關系決定的,而是同時由農業和非農業比較利益決定的,是蔬菜價格長期在低價位徘徊的正常復歸,是一種恢復性上漲,是對惠農政策的積極反應。成都市蔬菜價格近年來主要呈周期性波動,整體價格漲幅并不大。隨著通貨膨脹預期加大,蔬菜價格未來仍有繼續上漲可能。
3.2 生產成本因素
近年來,成都市蔬菜價格呈周期性波動,但從總體價格水平看,菜價略呈上升趨勢。菜價上升主要受成本增加、供求結構變化、比價關系等因素影響,其中生產、流通、人工等成本的剛性增長是主因,蔬菜價格上漲屬于成本推動型。隨著成都市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逐漸短缺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可能會繼續保持上漲趨勢,這將會給未來保持蔬菜價格穩定帶來挑戰。
3.3 生產模式因素
目前成都市蔬菜產業化經營發展迅速,但總體來看生產仍以個體生產經營為主,“小農戶,大市場”仍是蔬菜產業的基本格局。種植信息不對稱,大多數菜農按照“去年賺錢,今年多種”的思路安排種植計劃,極易形成相似的預期,進而一窩蜂地盲目擴大規模,然后憑借個人的力量去為產品尋找市場。各蔬菜品種產量和價格呈周期性波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蔬菜價格走勢。
3.4 流通環節因素
流通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蔬菜價格。成都市蔬菜每年仍有相當數量需要從外地調運,流通環節對成都市蔬菜價格的影響仍然很大。根據前述調查,蔬菜從田間到餐桌要經過多個環節,而每一道流通環節均要發生相應的費用,主要由批發和零售兩部分組成。流通環節越多價格上漲越多,流通環節的長短,取決于銷售渠道的暢通度。近郊交通便利,流通環節較少,蔬菜價格上漲較少;遠郊交通不便,轉手環節多,蔬菜價格上漲較多。
3.5 行業配套設施因素
目前,成都區域內現有凍庫主要集中在幾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及部分生產型龍頭企業,蔬菜分揀、包裝、存儲等設施設備較為缺乏,蔬菜初加工及冷鏈設施仍待完善,蔬菜加工、倉儲及運輸過程中損耗仍然很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蔬菜價格的價格走勢。
3.6 其它因素
天氣因素、節假日因素、品種生產季節因素等都會影響蔬菜價格。近年來,包括成都在內全國各地,干旱、洪澇、暴雨等極端性天氣比以前增加,農業生產均受到了一定影響,尤其像蔬菜這類對天氣更為敏感的農產品,每遇一次突發事件,價格變動尤為明顯。每年的重要節日也對全市蔬菜價格有所拉動。另外,全市大宗蔬菜品種集中上市和主產期結束也對蔬菜價格有較大影響。
為推動蔬菜產業良性發展,努力保障蔬菜供求平衡、價格穩定,特提出以下建議:一是提高蔬菜自我保障能力。加強常年蔬菜基地建設,保證在一些特殊時期、流通不暢的情況下,有效避免蔬菜斷檔或者價格大起大落;二是進一步規劃和推進蔬菜生產科學布局,確保菜地最低保有量不減少,重點優勢蔬菜產區應急供應能力不降低;三是轉變發展方式,提升效益。進一步提高科技對蔬菜產業的貢獻率,即應該大力推進蔬菜標準化生產,構建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長效機制,支持主產區建設園藝產品集約化育苗場和遺傳資源保種場,加大對優質品種遺傳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四是進一步建立通暢有效的現代流通體系。進一步加強市場流通服務對接,實現合作社直采、原產地直供,降低蔬菜的生產和流通成本。進一步強化蔬菜信息體系建設,建立覆蓋主要蔬菜品種的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信息監測、預警和發布制度。抓好農貿市場、社區菜店、便利店以及超市的零售工作,切實穩定價格“最后一個環節”;五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優勢區域蔬菜生產基地建設,改善菜田基礎設施條件,加強保障性基地交通運輸設施建設,配套建設蔬菜產后預冷處理設施,提高蔬菜生產水平和重要時節的應急供應能力;六是建立蔬菜價格應急預案,完善蔬菜風險補償機制。通過政策性農業保險,代替直接補貼,對農業實施合理有效的保護,減少自然災害等突發狀況對蔬菜生產和市場流通的影響。
2017-03-14
葉國偉(1981-),男,經濟師,主要從事區域農業經濟研究與農產品市場運行分析工作。*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