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海,王清明,張國偉
(四川省廣元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四川 廣元 628017)
城市觀光果園發展現狀綜述
馮建海,王清明,張國偉
(四川省廣元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四川 廣元 628017)
現代城市人群對大自然的追求,郊區經濟的渴求發展,交通日益便利,為城市觀光果園的興起和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本文就自然資源稟賦剖析了城市觀光果園的前景,并針對當下仍然存在的不利因素提出了相應對策。
觀光果園;旅游業;發展前景;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公園等城市設施已經不能滿足城市人群追逐大自然的需求。近年來,各地交通設施逐漸完善,家庭汽車占有率猛增,為城市人群走向郊外,甚至更遠的鄉村創造了條件。觀光果園是將果園作為觀光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一種綠色產業。它是以果樹觀賞特性為基礎,以園林設計的理論來布局各個景點,并配置一些必要的園林建筑休閑設施或餐飲住宿場所,營造一個集果品生產、休閑旅游、觀光體驗、科普示范、娛樂健身、兒童游玩甚至婚禮等于一體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鄉土風情和果品生產相融合的高科技生態觀光果園[1,2]。因此,它能實現現代果品生產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雙重目標。
1.1 觀光果園的產生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農村環境中放松自己。近年來,伴隨著全球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人們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僅具有生產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性功能。于是農業與旅游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應運而生,這是對旅游業的補充和完善,更是協調農業結構的重要途徑。
1.2 觀光果園的發展現狀
觀光果園作為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發展時間還不到30年。20世紀90年代,我國果園觀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興起,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的大城市近郊。直到21世紀的頭10年,觀光果園開始大范圍覆蓋到內地城市,如四川地區的達州、雅安等中小型城市。但由于這一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許多旅游活動僅僅停留在觀光、采摘,滿足游客的物質需求,缺乏精神需求的淺層面上;開發過程中缺乏對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的保護,往往一旦開發,就造成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另外,在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觀光果園產業的發展一度進入了低谷。隨著近年經濟的回升,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扶持,觀光果園迎來了新的春天。
1.3 觀光農業的內涵
從起源內涵上來講,觀光果園是相對傳統果園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是綠色果品生產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產業[3],它是傳統果園的發展,公園的派生,是果園公園化,即果園與公園有機的結合[4]。從產業地理位置來講,它處于離城市中心地帶60km的范圍內,因此也被俗稱為“半小時經濟圈”。從研究對象上來講,觀光果園是將果園當作觀光,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一種綠色產業[5]。從功能意義上來講,觀光果園以實現現代果業生產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為雙重目標。發展觀光果園可以增加水果產業效益,提高果農收益;并且可以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參與者更加珍惜農村的自然文化資源,進一步增強人們保護自然、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環境的意識[6],提高人們品德修養,有助于全社會的兩個文明建設;同時還能讓平日倦怠城市喧鬧的男女老少獲得片刻的安寢,享受鄉土情趣,感受休閑養生之道。從景觀生態上來講,觀光果園運用園林設計景觀生態的理論來規劃園區,布局各個景點,以果樹為主,園林植物為輔,展現果園“春花夏蔭秋實”,形成“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植物季相群落生態景觀,并配置一些必要的園林建筑、綠地、游覽線路、休閑和餐飲住宿設施,讓人們領略鄉土風情,一飽眼福,備感其趣[7-9]。從經營模式上來講,觀光果園是集產供銷及旅游休閑服務等三級產業于一體的水果產業發展形式。簡言之,觀光果園是結合水果生產、生活改善與生態建設的三位一體的新型果園形式。
2.1 城市逆流,引領時尚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的增強,深刻影響了現代人對大自然的情感,而生態旅游喚醒了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從人類尋根求源的心態看出,“返樸歸真”、“親近自然”、“生態回歸”將是人類最終追求的目標[10]。而生態果園對于大多數長期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來說,就是綠色、無公害水果的索源地。而觀光果園一般建立在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城市郊區或鄉鎮,那里很容易與園外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同時,建造觀光果園可以增加造林面積,綠化荒地荒山,調節區域小氣候,并防止水土流失,抗御自然災害等。
2.2 模式優化,發展需求
傳統果園在經營上一般是單一模式,觀光果園改變了單一粗放模式,創造性地向綜合經營模式和集約型經營模式轉變。集果樹種植和管理,生產與經營于一身,既提高了經濟效益,又美化了環境,同時還取得了生態效益。觀光果園將傳統果園的生產升華又將現代果園的內容純樸化。它跨越了一般果園的框架,既突出了果樹的新、奇、特,又展示了現代果園的韻律美和自然美, 無論在形式上還是意義上都遠遠超過一般果園。開發觀光果園,不但可以發揮出傳統果園潛在的優勢,還喚醒了人們對遺忘生活的記憶, 還原人們親近自然、貼近農業的感受。
2.3 土地育木,實踐育人
好的文章不僅要寫在書刊上,更要寫在腳下的土地上。只有扎扎實實地在土地上揮灑過汗水的人,方能體會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科教興國”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兩大戰略之一,教育是立國之本,加強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個發展方向。而觀光果園旅游,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有機地溶為一體,有較好的教育意義。因此,廣泛建立類似觀光果園的科教基地,在滿足城市居民需要的同時,為青少年提供一個理想的實踐活動場所,使其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同時將觀光果園變成提高游客環境意識的大課堂,使其在自然中接受生態教育和綠色發展教育。
2.4 資源豐富,道路廣闊
觀光果園是現代果園發展到一定階段和人民文化生活達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產物,在城市郊區化和農村城市化兩大進程中促進了觀光果園的誕生。中國不僅是消費市場大國,更是果樹資源大國,發展形式和內容多樣的觀光果園,既符合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也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建設既有特色,又在經營上有所收獲的觀光果園,必須在充分調查當地情況和把握好觀光果園景觀特性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并合理投資建設,使其在良性的軌道上穩步發展。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已建成或正在開發建設觀光果園項目,這為進一步發展觀光果園提供了經驗。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觀光果園將會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實踐證明,觀光果園不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還是環境效益都遠遠超過傳統果園。因此,觀光果園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3.1 忽視生境,忽視生態
果樹產品的品質和生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觀光果園更是與生態環境相互協調的有機結合。但是,很多的開發商往往忽視這兩個問題,在沒有經過考察的情況下隨意開發,最后導致果實質量不高,果園生態環境不好,游客吃得不爽,玩得不興。
對此,我們在項目開發之前,應該充分了解不同果樹品種的生活習性,因地制宜,才能求得果園優質、高產、穩產和生態的平衡,才能為游客營造出舒適的環境,才能為生態的改良添加色彩。
3.2 脫離市場,盲目開發
市場需求是觀光果園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觀光果園建設的關鍵就是要預測市場的潛力。只有滿足市場需要的產品,才能在市場上生存、發展并壯大起來。認真分析市場動態,并根據目標市場的需求來開發產品,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而目前很多地方對觀光果園項目的開發,是就資源論資源,并不重視市場的調查研究。對游客的范圍、年齡、收入、心理、旅游目的等了解不夠,這樣既不能根據需求變化來對經營項目的生命周期論證, 也不易對其進行換代和升級,從而達不到提高綜合效益的目的。
對此,開發商應該在項目啟動以前,廣泛收集信息和資料,深度分析市場潛力、年齡結構、消費能力、主導需求等因素,然后做長遠的財務規劃,最后綜合政府政策等各項因素,確定開發方案。
3.3 產品單一,資源浪費
目前,我國的觀光果園項目大多規模狹小,產品項目單一,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有的觀光果園除供游人觀光、采摘外,缺乏必要的休閑、娛樂、觀賞、游覽設施,致使游客在園內逗留時間短,不能滿足各種消費人群的需求;有的果園,由于產品項目安排不合理,導致觀光旅游受季節影響較為嚴重,花期、果期、采摘期一過便無景可觀。
對此,在主要果品生產項目確定之后,還應該創造不同的生態環境,充分挖掘土地資源,避免在非生產季節園內呈現過于荒涼和單調的景象;其次,應充分挖掘真正屬于當地農業文化的東西,精心規劃,加強必要的硬件設施建設,開發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觀光果園來。
3.4 缺乏合作,競爭惡化
良性競爭是推動企業發展的直接“推手”,合作是同行企業共同進步,共圖繁榮的橋梁。只有通過競爭,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出一個企業的創新能力。同時,相互競爭也能激發出消費者的消費意識,進而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市場。只有通過合作,才能把幾家企業捆綁起來,優勢互補,共同創造出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進而謀取更高價值的利益。但是由于有的企業老板素質低下,缺乏科學經營和管理的經驗,導致同行之間相互惡斗,最后兩敗俱傷,走向衰亡。
對此,政府應該出面引導和組織企業的決策人參與培訓,學習先進的思想和理念,學習一個企業的成長之道。實踐上,政府還要做到積極為同行企業之間的合作牽線搭橋,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觀光果園群”。這些“觀光果園群”可以優勢互補,同時也可以節約開發成本。例如達州是巴人文化的故鄉,人口700萬,同時達州多山多水,所以政府可以在離城區30~40km范圍內的巴人文化遺址的沿線上,劃區打造一個以“巴人文化故里”為主題的“觀光果園群”,以還原3000多年前的真實文化。各個觀光果園可以按照某個標準有機的排列起來,讓消費者去了以后可以享受到3000年前的餐飲、住宿、休閑等文化,同時還可以從采摘果子中深刻體會我國古代巴人的勤勞和智慧。
3.5 思想僵化,缺乏創新
創新是推動一個產業發展的靈魂。經過近30年的發展,觀光果園的產業鏈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主要體現在與其他行業和項目的融合上。到目前為止,與觀光果園緊密聯系的項目主要有農家特色餐飲、農家特色住宿、娛樂(麻將、KTV等)、游玩、健身、學習、傳統節日等,但是這還遠遠不夠。例如面對巨大的婚慶市場,卻少有觀光果園拓展這一市場。當然,除此以外還有很多有待于更多創新之士去開疆辟土。
[1]王浩,徐雁南,谷康,等.城市生態園林與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3.
[2]郭煥成,鄭健雄.海峽兩岸觀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2004.
[3]張弼,楊海蘭,吳少武.通道縣發展觀光果園的構想[J].中國林副特產,2000(l):41-42.
[4]張鎮,房經貴,喬玉山,等.論觀光果園的建設與發展[J].果農之友,2001(3):3-5.
[5]趙新利.淺談觀光果園建設[J].河南林業,2002(1):40.
[6]吳曉華.關于發展觀光果園的幾點探討[J].福建果樹,2004(3):41-42.
[7]王浩,徐雁南,谷康,等.城市生態園林與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8]郭煥成,王云才.中國觀光農業的性質與發展研究[A].見:郭煥成,鄭健雄主編.海峽兩岸觀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C].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1-6.
[9]卿平勇,弓弼,趙政陽.我國觀光果園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6,21,(2):188-192.
[10] 楊彪.生態旅游初探[J].云南林業調查規劃設,1998 (1): 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