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星,楊建華,劉 媛
(1.四川省涼山州甘洛縣林業局,四川 甘洛 616850;2.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林業局,四川 西昌 615000)
甘洛縣開展羊肚菌林下仿生栽培的可行性分析
朱 星1,楊建華2,劉 媛1
(1.四川省涼山州甘洛縣林業局,四川 甘洛 616850;2.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林業局,四川 西昌 615000)
羊肚菌(MorchelladeliciosaFr.)是一種野生珍貴菌類,是著名的美味食用菌,羊肚菌規模化生產具有廣泛的市場需求。開展羊肚菌應用技術研究,實現規模化商業種植,對促動涼山州發展立體林業,探索林下經濟的持續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羊肚菌;林下仿生栽培技術研究;立體林業;實施方案
羊肚菌(MorchelladeliciosaFr.)又名羊肚蘑、羊肚菜、羊蘑,屬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屬。是一種野生珍貴菌類,含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及多種氨基酸,是著名的美味食用菌,有“素中之葷”的美稱,不僅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而且食用后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具有獨特的保健作用,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聲譽。
近年來,國內外專家一直致力實現羊肚菌人工馴化種植,但羊肚菌是真菌中的子囊菌,其生長發育環境十分特殊,很難實現全程人工栽培,國外雖有報道已完成人工栽培研究,并申請專利,但并未得到生產性驗證。目前較為普遍的研究水平尚處于“半人工種植狀態”,即:人工培育營養菌絲體,然后返回仿野生環境栽培出菇,出菇量少(目前普遍生產水平在60kg/667m2左右)且極不穩定。由于尚無法現實規模化商業生產,羊肚菌的市場供應主要還是依靠野生采摘來滿足需求。隨著野生資源的逐漸枯竭,羊肚菌價格持續走高,目前國內市場羊肚菌干品收購價達800~1200元/kg。羊肚菌作為高檔食用菌類僅在高級餐廳和酒樓供應,極少出現在普通市民家中。
涼山州是四川省野生羊肚菌的主要分布區之一,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非常適宜羊肚菌生長,境內森林資源豐富,大部分地區林地內均有產出(羊肚菌野生資源主要分布海拔在800~2500m區域)。雖然野生資源豐富,但隨著羊肚菌市場價格走高,大量無序濫采濫挖,對我縣這一珍稀的野生種質資源破壞極大,目前野生羊肚菌資源幾近枯竭。從保護珍稀野生種質資源庫的角度來看,研究和開發人工羊肚菌種植是非常必要的。
國內其它地區因地理環境因素限制,主要發展大田種植羊肚菌。因需構造羊肚菌特殊的仿生環境,投入的生產成本高,加之種植技術尚未有大的突破,因此產量少且不穩定,經濟效益并不明顯,時常虧損,給廣大種植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涼山州森林資源相當豐富,是長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是四川省三大林區之一,也是四川省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區域,現有林地面積達401.07萬hm2,森林覆蓋率達42.98%(2015年統計)。如何發揮這一寶貴的資源優勢,開發立體林業,探索林下經濟的持續和健康發展,一直是我州現代林業一個重要的命題。州內有著廣闊的適宜羊肚菌生長環境的林下資源,如果能順利完成羊肚菌的林下仿生種植技術研究,并逐步實現規模化商業種植,從市場需求和維持我縣森林生態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角度上看,具有重要的意義。
羊肚菌人工馴化仿生栽培技術,在其巨大經濟價值的刺激下,全國各地均有探索,一些基礎的栽培技術研究也在進行之中。同時一些研究單位已經摸清了羊肚菌的部分生長條件,并在試驗地內總結和研究出一些較為成功的仿生種植技術,如云南省麗江市進行的小規模試種,四川省農科院、綿陽市菌類研究所進行的仿生栽培技術研究等。但大規模的商業化種植,因技術水平和地理環境條件的限制,仍無法得到健康發展。目前木里縣、會理縣和西昌市部分地區在引進技術并進行小規模大田試種,但均未實現有商業價值的量產。綜上所述,在引進和消化現有的成熟栽培技術的同時,探索我州羊肚菌林下仿生栽培應用技術研究有著現實的意義和可行性。
以下就“涼山州羊肚菌林下仿生栽培應用技術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設項目”進行簡要的可行性分析。
4.1 巨大的市場需求是本項目研究的主要經濟動力
羊肚菌因味道鮮美、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功效,決定了其自身的人工馴化價值,加上其特殊的生活史,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實現全人工栽培。展望市場前景,在將來很長一段時期內,巨大的市場需求是必然存在的,這是本項目研究的主要經濟動力。
4.2 國內目前在該研究領域中,從試驗的角度取得的較為成熟的“仿生栽培技術”是本項目研究成功的基礎
鑒于國內外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研究,在省內外一些試驗地取得的部分羊肚菌仿生栽培技術上的突破,經過項目單位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并應用在本地的生產實踐中,這是項目研究技術本土化的技術基本保障。
4.3 涼山州是野生羊肚菌的主要分布區之一,是本項目研究成功的資源保障
涼山州是野生羊肚菌的主要分布區之一,從生境的相似性進行分析,對項目的研究成功提供了自然資源保障。
4.4 發展森林復合經濟,發展林下種植經濟是我國林業的基本國策,也是社會的需求
涼山州具有豐富的林下資源,如何將這種資源優勢轉化為生產力,一直是我州林業的重要命題。開展本項目的研究,為發展林下經濟拓寬道路是符合當前基本國策的,也是我州森林生態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需求。
4.5 開展本項目研究是林業企業轉型發展的必經之路
涼山州有眾多的林業企業單位,在職人員眾多。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深化,傳統的公益性造林已逐步走向尾聲,要讓企業生存和發展,必需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并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綜上所述,不論是從市場的角度、資源轉化的需求、技術實現的可行性、企業和社會的要求來看,本項目的研究與開發是具有可行性的,實施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5.1 經濟效益明顯
由于羊肚菌自身價值高,并且市場存在較大缺口,如果能夠順利完成涼山州羊肚菌林下仿生栽培技術并保證示范基地內的量產與穩產,經初步估算:每667m2投入6000~7000元(包括菌種、設施設備和人工等),鮮菇單產預計達150~200kg/667m2,按當前鮮菇市場收購價100元/kg計算,最低收入可達15000元//667m2,投入產出比高達1∶2以上。能為我州林農種植戶提供良好的經濟效益。
5.2 為我州豐富的森林資源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自天保工程啟動以來,我州在森林保有量已得到較大發展。由于采伐上的各種限制,如何發揮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創造經濟效益,一直以來都難以找到突破口。本研究項目的成功,必將為我州森林生態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一條現實的道路。
綜上所述,本項目研究成果不僅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而且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優化森林資源結構,將為廣大的森林經營者提供一個優良的立體經營模式,直接起到引領作用,項目開發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建立涼山州野生羊肚菌種質資源信息庫;通過羊肚菌林下仿生栽培應用技術研究,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羊肚菌林下仿生栽培技術并用于生產實踐;建立一個0.33hm2的示范栽培基地,推廣羊肚菌栽培面積13hm2以上,逐步實現我州羊肚菌林下商業化種植;探索我州林下經濟特色種植的道路,實現林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7.1 野生羊肚菌種質資源調查
用兩年的時間摸清我州現有野生羊肚菌資源分布情況、種群關系和生態環境。采用全球定位技術,建立我州野生羊肚菌種質資源地理信息數據庫。在全面統計和分析數據庫資料的基礎上,初步掌握不同種群的羊肚菌最佳適生環境,為選擇適宜的試驗和示范仿生栽培基地建設地點提供第一手資料,同時為保護州內這一珍稀野生菌類種質資源庫打下良好的基礎。
7.2 學習、引進和消化省內外較為成熟的羊肚菌仿生栽培技術
通過與省內外一些較早研究羊肚菌栽培并獲得成功的專業機構取得聯系,學習其較為成熟的技術成果,依靠我州豐富的林下資源,通過橫向合作,逐步學習、引進和消化羊肚菌仿生栽培技術,力爭培養出5~7名熟練掌握栽培技術的專業技術人員。
7.3 開展羊肚菌林下仿生栽培應用技術研究
結合我州特有的野生羊肚菌種質資源和特殊的地理環境,針對羊肚菌生活史的各個關鍵環節,開展一系列適宜我州鄉土環境的羊肚菌林下仿生栽培應用技術研究。
7.3.1 母種選擇試驗 選擇合作單位提供的羊肚菌母種與在州內收集的野生母種進行對比試驗,篩選適宜我州林下環境生長的最佳菌種。
7.3.2 培養基對比試驗 在學習和引進合作單位培養基配方的基礎上,對比不同研究單位的培養基配方并進行試驗,找出在我州特殊環境下羊肚菌母種擴繁的最佳配方。
7.3.3 不同菌材的對比試驗 在綜合考慮我州林源的基礎上,選擇不同的菌材在試驗基地內進行對比試驗,觀察其綜合利用率及感染率,在結合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資源利用率的基礎上,篩選出適宜我州羊肚菌仿生栽培的最佳菌材。
7.3.4 仿生場地對比試驗 在州內羊肚菌的分布范圍內,劃定不同的海拔段選擇陰坡、陽坡及半陰半陽坡的林下場地進行栽培對比試驗,尋找最適羊肚菌生長的仿生栽培環境。
7.3.5 仿生場地光照、溫度、水、肥管理對比試驗 在仿生栽培基地內,開展不同的水分、遮陰度、施肥和溫度等不同管理條件下的對比試驗,觀察羊肚菌的生長情況、保護酶的變化及滲透調節物質的變化規律,以探討羊肚菌的抗旱性、耐陰性及需肥規律,找出適宜羊肚菌生長的最佳適生環境。消除影響羊肚菌后期生長的不穩定因素,以保證羊肚菌商業化種植的量產和穩產。
7.4 示范栽培基地建設
建立1個0.33hm2面積的林下仿生示范栽培基地,在3~5年內實現較為穩定的量產。
7.5 羊肚菌林下仿生栽培技術總結
總結出一套州內行之有效的羊肚菌林下仿生栽培技術,并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實現羊肚菌栽培的高產和量產,以期達到健康的商業化運作模式。
在引進和消化原有技術的同時進行基地建設,針對我州環境和資源特點對其中的關鍵性技術不斷進行總結和完善,并能直接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建設的羊肚菌林下仿生栽培基地如能達到預期產出效果,能直接對我州的森林復合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帶頭作用。
[1]趙永昌.羊肚菌菌核的形成研究[J].中國食用菌,1997,17(1):5-7.
[2]朱斗錫.羊肚菌的人工馴化與栽培[J].江蘇食用菌,1993,14(3):37.
[3]李峻志.羊肚菌子囊果栽培工藝研究[J].食用菌,2001(4):23-26.
[4]趙永昌.羊肚菌發生區氣候土壤生態環境研究[J].中國食用菌,1997,17(3):24-26.
[5]賀新生.羊肚菌菌絲體的培養,資源開發技術[J].1994,10(1):23-25.
[6]劉士旺.羊肚菌生活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菌核[J].貴州農業科學,1997,25(2):55-59.
[7]高愛華等,羊肚菌液體培養及其營養成分[J].食用菌,1989(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