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人民醫院(474750)劉中宇
胃癌是來源于胃上皮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約為17.6/10萬,高居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生率的首位[1]。手術切除是當前治療胃癌的主要方法,其中腹腔鏡胃癌根治術以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的優點,逐漸被人們所青睞。本研究選取54例高齡胃癌進行對比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下胃癌D2根治術治療高齡胃癌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3月~2016年10月我院54例高齡胃癌患者,男30例,女24例;年齡68~78歲,平均(71.38±2.04)歲;所有患者均與胃癌的臨床診斷標準相吻合,年齡≥65歲,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嚴重臟器疾病,或術前1個月內接受過其他相關治療的患者。將上述54例患者按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7例,組間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實施腹腔鏡下胃癌D2根治術。患者取仰臥位,氣管插管全麻,在臍孔處作一長約10mm的切口,建立氣腹,并在左側腋前線肋緣處穿刺置入10mm的套管針作為主操作孔。在右側腋前線肋緣、以及肚臍左側、右側鎖骨中線下分別作5mm長的切口為輔助操作孔。然后探查腹腔,確認腫瘤病灶的位置。用超聲刀剝離胃網膜左血管、胃大網膜,清除第4sb組淋巴結;然后剝離橫結腸系膜前葉,離斷胃網膜右動靜脈,對第14v、6組淋巴結進行清掃;離斷胃左動靜脈、脾動脈清除第7、8a、9、11p組的淋巴結;分離切斷胃右動脈清除第5、12a組淋巴結;切除全胃,吻合十二指腸殘端;在患者上腹部作6cm左右的輔助切口,取出標本,重建消化道,常規放置引流管,逐層關腹。對照組實施開腹胃癌D2根治術,患者取平臥位,全麻,在上腹部正中作一長約20cm繞臍切口,逐層切腹,探查腹腔,依據腫瘤病灶的位置選擇合適的腫瘤切除術式,至于淋巴結清掃范圍、消化道重建的操作則與觀察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目,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以及術后并發癥幾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經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經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211.08±13.76)min、淋巴結清掃數目(17.41±1.30)個;對照組手術時間(206.94±15.38)min、淋巴結清掃數目(16.93±1.19)個,兩兩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 >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116.79±3.45)mL、手術切口(6.01±0.67)cm,均顯著少于對照組(328.18±4.27)mL、(19.65±0.41)c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幾率比較 實驗組術后出現1例吻合口瘺、1例肺部感染,其并發癥幾率為7.41%;對照組出現2例切口感染,3例吻合口瘺,2例肺部感染,并發癥幾率為24.14%。兩組術后并發癥幾率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胃癌臨床發病率高,且老年患者較多。手術治療雖然能夠徹底清除病灶,但由于老年患者機體老化,常伴有多種疾病,易導致其術后出現并發癥,并且極易造成消化功能障礙,影響術后生活質量。
本研究將腹腔鏡下胃癌D2根治術應用到高齡胃癌治療中,并與傳統開腹手術對比,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目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術后并發癥幾率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提示腹腔鏡下胃癌D2根治術與開腹手術在清掃淋巴結方面療效相當,但由于腹腔鏡手術切口較小,術中可以放大手術視野,使手術操作更準確、精細,同時還可以有效避免器械對腹腔內臟器的干擾,減少了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2]。
綜上,應用腹腔鏡輔助胃癌D2根治術治療高齡胃癌效果顯著,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迅速、并發癥少等優點,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