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學附屬醫院(266000)劉義杰 姜宏梅 姚文 李廣育 呂健 張喜東 趙宏業
藥物合理使用一直是院內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想令醫院得到穩步發展,必須將其成為一種文化。
化療為當前治療癌癥的重要手段,抗腫瘤藥物主要以輸液方式為主。在使用藥物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對機體內的正常細胞以及重要器官造成損害[1]。使用有效方式,提升抗腫瘤藥物的管理質量,可以提升用藥安全性。有文獻證實,將風險管理應用于醫院抗腫瘤藥物安全管理工作中,可以取得滿意效果[2]。為了探究該理論的公允性,結合實際情況,本文就該命題展開深入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腫瘤科收治的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均實施化療,抗腫瘤藥物品種為:紫杉醇、環磷酰胺、柔紅霉素以及長春新堿等。男患者51例,女患者29例。年齡區間為19.74~78.96歲,平均年齡為(62.38±1.43)歲。自2015年7月,我院實施風險管理模式,對于院內抗腫瘤藥藥品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進行全面改進。現依照時間順序,將患者分為實施前組(42例)以及實施后組(38例)。兩組受試者人數,性別 ,年齡,使用藥物情況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護士全面了解患者的化療方案,在保證藥物效果的同時,合理安排輸液順序。優先輸入對血管刺激小的藥物以及晶體液。在輸液瓶上黏貼順序標簽。在實施相關工作過程中,嚴格落實“三查十對”制度[3]。
護理人員要在配藥室內完成藥物配置工作。每天使用紫外線消毒機對配置臺消毒30min,配置藥物過程中應最好防護工作。液體性藥物抽吸應當在注射器總量的75%。在藥物加入輸液瓶之前,應盡量抽取其中氣體,避免液體外濺。當藥物不慎與皮膚以及眼部接觸時,應當反復使用0.9%NS溶液沖洗。藥物現配現用,放置時間應當在12h以下。使用留置針輸液,時長控制在24h內。注射之前選取最佳位置,確認針頭進入之后,實施藥物輸注。在必要情況下,可進行微量泵入。在交接班時,應最好對查,仔細確認患者情況,查看有無藥物外滲[4]。
輸液完畢后,護士要在操作手冊上簽名,并對患者交代注意事項。輸液過程中,加強巡視力度,查看患者有無不良輸液反應。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腫瘤藥物發放錯誤情況。②使用我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統計患者護理滿意率。分為“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三項。總滿意率=(滿意人數+較滿意人數)/總人數×100.00%.
1.4 統計學原理 本實驗利用SPSS20.0專業統計學軟件,對數據中的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的方式進行計算,當P<0.05時,說明相關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腫瘤藥物發放錯誤情況 實施前組藥物發放錯誤人數為3例,占總數的7.14 %,實施后組發放錯誤次數為0。和實施前相比,實施風險管理模式后,藥品誤發率顯著較低,P<0.05。
2.2 護理滿意度情況 實施前組護理滿意度為 85.71%(36/42),實施后組護理滿意度為 97.37%(37/38)。和實施前相比,實施后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較高,P<0.05。
如果不能使用正確的方式,處理抗腫瘤藥物輸液工作,就會引起諸如皮膚紅腫,疼痛以及炎癥發生,若情況嚴重,還會導致患者組織壞死以及潰瘍,嚴重影響治療進程和病患生活品質。
使用何種方式,提升抗腫瘤藥物安全管理水平以及在病患用藥安全,刻不容緩[5]。
所謂風險管理模式,主要指的是對已知風險和隱匿性風險加以識別,分析和處理,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減少對患者以及醫院方面造成損害的一種新式管理方式。
在對患者實施護理時所發生的不良事件,均屬于護理風險的范疇[6][7]。在院內抗癌藥物安全管理工作中,落實護理風險管理模式,對用藥過程進行全面干預,探究患者用藥隱患,創建有關防護機制,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用藥安全。另外,護士也要改善平常用藥護理的服務水準,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8]。
在本次實驗的相關研究結果中可見,和實施前相比,實施后的藥品誤發率顯著較低,護理滿意度較高,組間數據存在顯著差異,P<0.05。這在一定程度上證實,對于將風險管理應用于醫院抗腫瘤藥物安全管理工作中,降低藥物錯發風險,提升了護理質量和滿意度,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