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全愛
(四川省南部縣農牧業局,四川 南部 637300)
南部縣水稻稻曲病嚴重發生的原因及防控對策
焦全愛
(四川省南部縣農牧業局,四川 南部 637300)
水稻是我縣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水稻稻曲病在我縣不同程度大面積發生,且呈逐年加重的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是栽培優質稻品種面積逐年增加以及氣候、施肥、栽培管理等因素所致。水稻受害后,不僅出現稻曲病谷和大量癟谷,降低產量,而且稻曲病谷中含有對人體有害色素和生物堿,潛藏著很大的食品安全隱患。為此,筆者為確保水稻生產安全,有效防控稻曲病發生提供關鍵技術,針對我縣稻曲病的發生特點、發病原因及防控對策進行了探索研究。
水稻稻曲病;發生特點;防控策略;生產安全
水稻稻曲病是一種由子囊菌亞門麥角菌屬稻麥角菌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該病嚴重發生在水稻孕穗至破口期多雨的年份。主要在抽穗揚花期感病,病菌為害谷粒,在一個穗上通常有一粒至幾粒,嚴重時多達十幾粒。該病主要集中發生在優質稻及遲熟中稻上,造成水稻結實率、千粒重下降,產量明顯降低,更重要的是對稻米質量、人畜安全、自然環境造成了危害。此外,稻曲含有對人、畜有害的毒素,用混有稻曲病粒的稻谷飼養家禽,可引起家禽慢性中毒,造成內臟病變,嚴重中毒時,甚至導致死亡。南部縣常年種植面積2667hm2左右,2009~2016年稻曲病在南部縣發生面積居高不下,有逐年加重趨勢,目前已成為南部縣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減產可達20%~30%。因此有效控制水稻稻曲病對水稻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全縣稻曲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控對策進行了探索研究,并對該病在南部縣重發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防控對策。
1.1 發生癥狀
稻曲病只發生于穗部,危害水稻穗上部分谷粒。主要在抽穗揚花期感病。初見穎谷合縫處露出淡黃綠色塊狀物,逐漸膨大,最后包裹全穎殼,形狀比健谷大3~4倍,為墨綠色,表面初呈平滑,后顯粗糙龜裂,散出墨綠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農民俗稱“灰包”。菌核易脫落在田間越冬。
1.2 發生規律
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物內或健谷穎殼上越冬,次年7~8月份當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適應條件時,即可萌發產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隨著氣流和水流傳播,侵入水稻花器和幼穎。病菌早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頭,后期侵入幼嫩穎殼里的外表皮,蔓延到胚孔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穎殼合縫處露出淡黃色菌塊,后膨大如球,包裹全穎殼成墨綠色,最后龜裂,散出墨綠色粉末。
2.1 發生條件
2.1.1 溫度和濕度是影響稻曲病發生流行的主要因素 病菌在24~32℃及高濕的環境下萌發傳播,在孕穗末期至齊穗期,若高溫高濕,有利于病菌生長發育,長期低溫寡照、多雨易降低水稻的抗病性,尤其在水稻抽穗、揚花期遇多雨、低溫,特別是在連續陰雨的天氣下發病重。從近幾年的發生情況看,抽穗期間的天氣狀況是稻曲病輕重的關鍵因素所在。
2.1.2 水稻田淹水、串灌、漫灌是導致稻曲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若陰雨連綿,田間淹水、串灌、漫灌,易導致稻曲病的大發生。
2.1.3 水稻若偏施氮肥、氮肥過多、施氮偏晚是導致稻曲病發病的因素 若施氮量增加,稻曲病發病加重,尤其穗期偏施氮肥,水稻抽穗后生長過于繁茂嫩綠,會加重稻曲病的發生。
2.1.4 水稻品種間抗(耐)病性差異誘發稻曲病發生程度不同 品種間的差異各地不一樣,同一品種不同地方表現不同,同一品種同一地區播期不同表現也不相同??剐暂^強的品種,稻曲病發生輕。栽培晚熟品種或插秧過遲能增加感病機會。通常雜交稻發病重于常規稻,中晚稻重于早稻,粳稻重于秈稻,晚熟品種比早熟品種發病重。稈矮、穗大、葉片較寬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適宜密植的品種,有利于稻曲病的發生。此外,穎殼表面粗糙無茸毛的品種發病重,上年稻曲病發生重,菌源多的地塊易發生病害。
2.1.5 栽培管理不當也易導致稻曲病大發生 若栽培管理粗放,密度過大,灌水過深,排水不良,特別是在水稻穎花分化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長茂盛,若氮肥施用過多,造成水稻貪青晚熟,劍葉含氮量偏多,會加重病情的發展,病穗病粒亦相應增多。
可見,稻曲病的發生與氣候、施肥水平、品種抗性和栽培管理等有著密切關系。
2.2 發生原因
近年來,全縣水稻稻曲病呈重發趨勢,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發生原因主要是菌源充足、品種抗性差、氣候條件適宜、田間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與農民防控意識淡薄等。
2.2.1 病源體大量存在是導致該病大面積發生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農村由于大量勞動力外出,田中稻草和田邊雜草整治不及時或未整治,或者稻田撂荒未種植,造成病源體大量存在,加之水稻稻種帶菌,這都為病害的發生提供了基礎條件。
2.2.2 品種感病是誘發該病的客觀因素 自2009年以來,隨著優質及超級稻的不斷選育推廣,這些優質、高產的水稻品種面積不斷擴大。通常緊穗型或晚熟品種易發病,而散穗型、早熟品種發病輕。
2.2.3 適宜氣候條件是影響稻曲病菌發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 稻曲病的孢子萌發和侵染要求適溫高濕的環境條件,稻曲病菌在24~32℃均能發育,以26~28℃最為適宜,34℃以上不能生長。在氣候和栽插時期上,如果水稻孕穗期至破口期的氣溫基本上適宜,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可借助風雨侵入花器。稻曲病菌在水稻全生育期中的主要侵入期為孕穗至破口期,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風雨侵入花器,因此影響稻曲病菌發育和侵染的氣候因素以降雨為主,該時期的濕度對稻曲病的發生程度起決定性作用。生育期與氣候條件吻合程度是該病發生重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在水稻孕穗期遇低溫、多雨、日照少,抽穗后遇氣溫高、濕度大時,發病加重,尤以抽穗揚花期陰雨日多時發病更重;深水灌溉、田間水層落干過遲時發病更重。
2.2.4 栽培管理不當、防治不當和防治意識淡薄是導致稻曲病發病加重的外在因素 在栽培管理上,栽植的稀密、施肥不合理(特別是氮素肥料偏施、重施、遲施及氮磷鉀配比不合理等)、田間陰閉、灌水過深等導致稻曲病大發生。在防治時期上,水稻孕穗末期及破口前5~10d為稻曲病藥劑防治的最佳時期。在實際防治過程中,大多數農戶往往在抽穗后癥狀明顯時才見病用藥,或者在水稻破口期防治穗頸瘟時兼治稻曲病,錯過了最佳防治適期,造成施藥防治效果甚微。在防治方式上,農戶防治不對路或不及時或重視不夠或不防治等造成稻曲病得不到有效控制。
水稻稻曲病的發生程度與多種因子有關,因此單一措施難以有效控制病害發生,只有以選用抗病良種為基礎,以選用高效種子和掌握用藥適期為關鍵,配合科學肥水管理的綜合技術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稻曲病的發生為害。為此,綜合防控、防控并重是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最有效策略。
3.1 搞好農業防控,首選抗病品種
①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稻曲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不同水稻品種稻曲病發生程度有很大差異,因此,選用抗病品種,淘汰感病品種是防控稻曲病的一項重要措施。②選用無病種子。應堅持從無病田留種,種子田一旦發現病粒,要及時摘除,深埋土中或燒埋,可結合防控惡苗病和立枯病進行種子消毒。③避免病田留種,深耕翻埋菌核。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粒燒毀,秋收后深耕翻埋病菌。應避免在病田留種,若在病田留種,播種前做好種子消毒,可先用泥水或鹽水選種,消除病粒,再用1%石灰水,或采用500倍液強氯精浸種12h,或用亮盾可濕性粉劑300~400mL/100kg種子浸種24h。④消滅初侵染源。翻耕整地時,結合防治紋枯病,撈除浮渣,消滅越冬菌核。⑤實施作物健康栽培模式。氮肥與發病呈正相關,水稻正常生長發育以土壤肥料營養的均勻供應為基礎,若氮肥施用多過,水稻生長過于茂盛嫩綠,會增加稻株的感病性。在施肥上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鉀肥,切忌遲施、偏施氮肥,推廣配方施肥,以增強植株的抗病性。在實際生產中,由于農戶沒有按照規范化配方要求施肥,氮肥施用量普遍過大,磷、鉀肥供給不合理,氮肥施用推后,追施穗肥偏遲,造成稻株后期長勢嫩綠茂盛,增加田間濕度,通風透光性差,稻株抗病性減弱,為該病的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水份管理上,宜“干-干-濕-濕”灌溉,適時適度曬田,增強稻株根系活力和生機,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同時降低田間濕度,造成不利于稻曲病發生危害的環境。若長時間深灌水,根系供氧不足,同樣降低稻株抗病性,加重稻曲病的發生危害。⑥合理密植。實行寬窄行栽培模式,合理布局田間密度,通風透光性好,有利于植株健壯生長。
3.2 加強藥劑防控,不誤最佳時期適時防治
抓住關鍵防治適期,孕穗期、破口期和齊穗期是3個關鍵防治適期,特別是孕穗期末至破口初期,預防是關鍵。這時要根據天氣情況,搶晴天在這3個時期用藥,一些地方和農戶往往因為前期看不到病害而忽視了對病害的防治,或因孕穗期水稻螟蟲嚴重,殺蟲劑成本較高,為節省種植成本往往忽視了紋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治,抽穗期遇連續陰雨又無法用藥防治,齊穗期肉眼看水稻外觀清秀似乎無病又不防治,從而造成稻曲病嚴重。
為此在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初期(即田間有2%~5%稻株抽穗的時期)選用30%愛苗15~20mL/667m2,43%戊唑醇(好力克)9~12g/667m2,15%井岡丙環唑60~80g/667m2,或11%井岡己唑醇60~80g/667m2,對水噴霧。若施藥后6h內遇雨,應及時補噴;若品種感病,天氣預報預測水稻孕穗至抽穗期有5d左右降水天氣時必須進行藥劑防控,如破口期前后均為晴天,品種較抗病,該地塊上年未發病,可不必進行化學防控;稻曲病的發生與水稻破口期前后的雨日、雨量有很大關系。若雨日、雨量增大,病害明顯加重,施藥時田間應有3~5cm水層,并保水3d。老病區或雜交優質稻種植集中的地區,或水稻在抽穗揚花遇到雨日多、濕度大的天氣時,應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前2~3d及時噴藥防治,一般選用2%井岡·蠟芽菌懸浮劑100g/667m2,對水50kg噴霧或在始穗前6d左右用40%井岡蠟芽菌可濕性粉劑(有效成分:井岡霉素8%、蠟質芽孢桿菌32%)稀釋1000~1500倍/667m2,噴霧防治。待露水、雨水干后用藥,打藥后3~4h內如遇雨,要及時再次施藥。若抽穗期間遇高濕、適溫、少日照的天氣,要加強防治力度,在破口期進行第2次藥劑防治。從近幾年的防治效果看,不同防治措施應輪換使用。孕穗期(破口前5~10d)在稻曲病重病區,一定要防治1次。若忽視掉或天氣原因沒法防治的,應在齊穗期補治1次,以確保稻曲病得到有效控治。
3.3 堅持防控并重方針,落實防治措施
在水稻稻曲病的防治策略上應堅持綜合防控、防控并重的方針。一是縣鄉農技部門要在未發生大規模的病蟲害之前,注意觀察水稻秧葉的變化,并作好記錄,發現病情及時對癥下藥。二是為了水稻安全生產,確保稻曲病得到有效防治,各級農技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加強指導、宣傳和培訓。每年針對水稻稻曲病發生適期,要立即組織專門人力物力,認真開展排查防控工作,深入到田間地頭,了解其發生面積及種類,并及時發布植保行情和加強防治宣傳等工作。要搞好統防統治工作,一定要像過去抓水稻稻瘟病防治工作一樣,切實搞好稻曲病的防控工作,確保稻曲病得到有效防控。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我縣水稻穩產豐產,農戶增收和人畜安全、生態安全。
2017-06-24
焦全愛(1974-)女,學士,高級農藝師,從事農業科教、植物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