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琴,黃永軍,楊光銀,茍才明
(1.四川省甘孜州新龍縣農牧和科技局,四川 新龍 626800;2.四川省宜賓援建新龍縣第四批工作隊,四川 新龍 626800;3.四川省宜賓市農業科學院,四川 宜賓 624000)
新龍縣農牧產業扶貧現狀及發展對策
陳艷琴1,黃永軍1,楊光銀1,茍才明2,3*
(1.四川省甘孜州新龍縣農牧和科技局,四川 新龍 626800;2.四川省宜賓援建新龍縣第四批工作隊,四川 新龍 626800;3.四川省宜賓市農業科學院,四川 宜賓 624000)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環節,是貧困戶脫貧摘帽的重要舉措。新龍縣位于北亞熱氣候帶,受青藏高原復雜的地形影響,形成了高原季風氣候,全縣共有90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296戶、10276人,2017年涉及脫貧摘帽20個村,397個貧困戶,1766人。目前,普遍存在交通條件差、土地資源有限、農牧民文化水平低和社會化組織程度不高等問題。筆者通過對新龍縣貧困村的實地走訪,對全縣產業扶貧現狀進行了一定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新龍縣;產業扶貧;現狀;對策
我國扶貧開發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舉世公認的輝煌成就。但是由于發展不平衡,目前全國仍有8249萬貧困人口(其中四川為602萬人),貧困問題依舊十分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扶貧開發做出新的部署,到2020年全國所有貧困人口要脫貧,所有貧困縣要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所以,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壓力巨大。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環節,是貧困戶脫貧摘帽的重要舉措[2]。新龍縣地處偏遠,交通落后,氣候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工業薄弱,農牧民知識文化水平低,“不殺生”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產業發展幾乎全部依賴第一產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牧民種養水平,發揮綠色生態優勢,改變傳統觀念,對該區的精準扶貧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努力奮斗,新龍縣農牧產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農牧民增收致富和“三農”工作進入快車道發展的脫貧之路最后必將實現。
1.1 自然社會經濟條件
新龍縣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中部,地處“肚臍”中心,是以畜牧業為主的典型半農半牧縣。境內平均海拔3500m,雅礱江縱貫全境,地貌特征為丘狀高原、山原地帶、高原峽谷地帶三大類型,土壤主要以棕壤土、褐色土和沙礫石為主,土層瘠薄,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年均氣溫7.4℃,降水量603.5mm,日照時數2160.8h,無霜期115d;年內干濕季節分明,雨熱同期,晝夜溫差大,日照時數長,垂直氣候變化明顯,高原季風氣候特征顯著,時有旱澇、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全縣幅員面積9182.74km2,其中耕地面積4266.7hm2,天然草地面積48.5萬hm2,下轄19個鄉鎮,149個村,198個組,總人口5.1萬人,有貧困村9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2296戶、10276人。2016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8.6億元,糧食總產量1.2萬t,牲畜存欄21萬頭(匹、只),農牧民可支配收入8978元,同比增長1.17%,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3]。
1.2 農牧產業扶貧現狀
1.2.1 種植業發展現狀 全縣種植業主要以青稞、馬鈴薯、油菜為主,青稞和馬鈴薯是藏民的主食,油菜是經濟作物。高原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污染源少,所生產的農產品品質優、綠色純天然,深受內地人民喜愛,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2016年通過“四新、六糧”配套技術,在全縣20個貧困村建設優質糧油產業基地206.3hm2,糧食總產量達12105t,蔬菜產量達4510t,油菜產量達731t,解決了脫貧攻堅中“兩不愁”的問題,2017年在20個脫貧村建設特色農業產業基地438.7hm2。
1.2.2 養殖業發展現狀 畜牧業是新龍縣的傳統產業,以牦牛、犏母牛和藏豬養殖為主,是農牧民收入主要來源產業。2016年,全縣成立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3個,建設牲畜暖棚55座,建藏豬良種繁育場1座,在20個脫貧村發展養殖犏母牛553頭、藏雞5400只、藏豬540頭、奶牛12頭和綿羊86只,壯大形成集體經濟組織14個,共為貧困戶人均增收1122元,解決了脫貧攻堅中“可持續增收奔康”的問題。2017年,在20個脫貧村發展養殖犏母牛1141頭、西門塔爾牛30頭、藏豬190頭、藏雞2700只。
1.2.3 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新龍縣特色資源產品主要有芫根、洋蔥、冬蟲夏草、川貝母、紅景天、羊肚菌、獐子菌、青岡木耳、藏木香、藏雪菊、人生果、俄色茶等獨特高原蔬菜和食用菌及名貴中藏藥材。2016年全縣種植芫根2hm2、洋蔥200hm2,新建蔬菜大棚17個,種植中藏藥材13.3hm2,總產值達0.61億元,成功開展羊肚菌試種和完成新龍牦牛地理標識注冊,全年農特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500萬元。2017年種植青岡木耳0.67hm2,新建蔬菜大棚20個,示范種植紫皮紫心和紅皮黃心馬鈴薯13.3hm2,預計全年農特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650萬元。
2.1 農牧產業發展優勢分析
2.1.1 組織得力,領導重視 新龍縣高度重視扶貧攻堅工作,縣委、縣人民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安排、重力部署,結合全縣農牧產業發展實際,組織技術力量認真編制了《新龍縣“十三五”產業精準扶貧規劃》;根據規劃方案和年度實施目標任務,制定了新龍縣各年度產業扶貧規劃;利用區域和資源優勢,提出實施“四個一萬”產業發展目標。各鄉鎮以“戶有增收項目、村有特色產業”為目標,以“一村一品一特色,一鄉一業一品牌”為模式,根據實際制定本鄉各貧困村脫貧致富及杜絕返貧的具體實施方案。
2.1.2 優越的產地環境,適宜發展綠色產品 新龍縣位于北亞熱帶氣候帶,受青藏高原復雜的地形影響,形成了高原季風氣候,總的氣候特征為春秋連季、冬長無夏,日照充足,干雨季分明,雨季集中,雨熱同季,干季降水稀少,晝夜溫差大,地方性大風明顯。因此,該地區生態條件有利于農作物干物質積累,賦予形成獨特多樣的農牧產品資源,便于構建“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加之,新龍縣遠離污染,良好的光熱條件、立體的氣候分布、純凈的水土資源和僅施有機肥的耕作習慣,使發展有機農牧業具有先天優勢。
2.1.3 勞動力充足,利于發展密集型產業 新龍縣屬老、少、邊、窮地區,全縣總人口5.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7萬人,受民族生活習慣和宗教影響,外出務工人員很少,因此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農牧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與發達地區相比,新龍縣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在一定技術和資金幫扶下,利于發展農牧產業。
2.1.4 旅游資源豐富,助力農牧產業發展 新龍縣具有悠久歷史的“粱茹”文化,境內有甘孜藏區齊全的宗教教派與寺廟,有雅礱江上僅剩的唯一一座藏式伸臂橋,有雅礱江大峽谷、雄龍扎呷神山、卡瓦洛日雪山、措卡湖、拉日馬大草原等景點。圍繞打造“康巴紅·新龍”旅游品牌,對國道227沿線和拉日馬、銀多、麻日3個旅游資源富集區,實施以“旅游扶貧新村”為主題的專項規劃,有助于帶動農牧產業同步發展。
2.2 農牧產業發展劣勢分析
2.2.1 農牧業基礎脆弱,生產成本偏高 全縣土壤肥力差,生產投入不足,鼓勵措施不到位,因此農牧產品雖然品質優,但不豐產,加之地處偏遠,信息閉塞,交通條件較差,導致產品與市場銜接不緊密,運輸成本高,投入產出比偏低。另一方面,由于土地零散,農牧產業經營分散,規模偏小,技術含量低,在市場上缺少競爭力,雖然增產但不增收,從而影響了農牧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2.2.2 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種養觀念落后 新龍縣農牧民主要為藏族群眾,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深信藏傳佛教,科技意淡薄,新觀念和新技術接受能力較弱,加之受宗教“不殺生”的觀念影響,畜牧業出欄率偏低,種植業不能根據作物需水規律澆灌,導致投入產出較少。此外由于大部分農牧民深處藏區,與外界溝通聯系很少,不會漢語交流,而全縣大部分農業專家團隊和產業扶貧幫扶人員不懂藏語,因此對產業進村、科技入戶、措施到人等幫扶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
2.2.3 優勢品牌發展緩慢,對接市場艱難 目前全縣成立了新龍縣康巴紅農畜產品有限公司,主要開發有高原菜籽油、高原芫根、高原牦牛奶和高原野生食用菌等21個特色產品,但這些產品長期處于“小而全”“零而散”的狀態,未形成規劃化、標準化生產和經營。調查發現,個別產品至今尚未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全縣也未結合實際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生產標準的制訂,導致市場核心競爭力不足,優勢品牌發展緩慢。
3.1 種植技術粗放,產業結構單一
近年來雖然加大了農業科技推廣力度,但科技推廣應用舉步維艱,農牧業生產基本上“靠天”吃飯,且農牧民群眾滿足于自給自足的生產現狀,對種養業不重視、不愿意投入,致使農牧業產品科技含量低、效益低。調查發現,農牧民受“不殺生”觀念影響,將灌溉水渠隨意破壞、棄之不用,導致農作物產量低、商品外觀性差。例如曾經灌溉設施良好的和平鄉麻西村青稞基地單產高達400kg/667m2,創下全州青稞單產記錄,改成如今的旱地后,單產僅為200kg/667m2,且品質下降、籽粒不圓潤飽滿。在產業結構上,全縣土壤貧瘠,農作物品種混雜退化嚴重,栽培管理措施落后;草場超載放牧現象未全面遏制,其生產力低;大棚蔬菜、中藏藥材、野生食用菌等項目雖然得到逐步發展,但單產較少,難以形成規模和品牌。
3.2 土地經營權分散,龍頭企業發展緩慢
在推行家庭聯產承包制過程中,全縣各鄉鎮都采取了“農地普占”的做法(即按人或人勞比例均分土地),從而形成“均地”的小規模土地經營方式。隨著生產的發展,“分散均地”的小規模土地經營方式的局限性日益顯露,在一定程度上對龍頭企業的駐進帶來了一定難度。目前全縣龍頭企業較少,除綠色食品開發有限公司和去年引進的高原萬象有限責任公司外,尚無畜產品加工企業。另一方面,全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都十分短缺,滿足不了龍頭企業在當地對人才的需求,從而制約了農牧業的發展。
3.3 統籌聯動不強,產業規劃亟待優化
扶貧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許多方面,僅靠扶貧部門來抓,很難奏效,需要全縣各級部門、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和支持[4]。目前,新龍縣扶貧相關部門協作力度不夠,應成立“精準扶貧”聯合工作組,在扶貧過程中各部門應加強銜接,進行詳細交流,制定出一套完整高效且可行的扶貧方案,協同推進扶貧工作。在貧困村脫貧實施方案的編制上,調研發現,因時間緊、任務重,少數村級規劃亟待優化,個別鄉鎮因時間原因未能完全掌握各貧困村的實際情況,對農牧民的實際訴求了解得不夠全面。
3.4 社會陋習多,社會化組織程度低
除了宗教迷信影響農牧業生產以外,婚喪嫁娶和訖佛頌經消耗了大量財富,因喪致窮、因“打冤家”致貧仍然存在。調研發現,家庭中若1人逝世,念經花費少則5~6萬元,多則數十萬元不等,占到家庭年均支出的1/3;因“打冤家”賠高額費用現象屢見不鮮,如此陋習若得不到徹底改變,農牧業發展將徒增難度。由于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社會發育滯后,沒有明顯的社會化大生產分工,農牧民社會化組織程度低。目前,全縣僅成立了14個專業合作社,成立了1個蔬菜協會,且這些組織規模偏小、成員合作意識較弱、運行不規范、缺乏核心競爭力和自我發展機制。
4.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
在產業扶貧上,需政府加大投入,國土、水務、交通、農牧等部門聯合對基礎設施進行建設,發展通村道路,解決人畜安全飲水問題[5];抓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善農田灌溉設施條件,加強耕地保護,實施好農業綜合開發和“沃土工程”項目;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地膜覆蓋等適用技術,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擴大地膜種植、優質牧草基地面積,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廣科技增產創建工程,在充分保障各方利益的前提下,鼓勵廣大干部、科技人員到農牧區領辦創辦合作社,以土地、“五荒”等資源流轉為載體,大力應用科學技術,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等經濟實體,從而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
4.2 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打造高原綠色品牌
新龍縣物種豐富,農產品具有純天然的顯著特征,“新龍油菜”和“新龍縣牦牛”屬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在全社會熱切關注“舌尖上的安全”的今天,正是新龍縣農產品進軍市場的大好時機,但全縣農產品長期處在“小而全”“零而散”且未申請“三品一標”認證的狀態,加之人均耕地較少。所以,全縣應以“圣潔甘孜”的公共品牌為依托,以“特色旅游鄉鎮”建設為契機,借助“梁茹”文化和“康巴紅·新龍”旅游品牌的優勢,集中力量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形成規模,打造高原綠色品牌。
4.3 因地制宜,種養結合發展產業
新龍縣大部分貧困村都在高山、二半山區域,絕大多數耕地都以坡耕地為主,在這些區域,不能與河谷地區采用相同的規劃方案,應結合各村實際情況,制定相適應的產業發展方案。例如種植業規劃上,在雅礱江沿江河谷地帶的貧困村,建優質高產、高效青稞生產基地;在二半山區,建優質豆薯類生產基地,并探索發展深加工項目,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在城區以下的沿江河谷地帶建綠色果品生產基地,滿足內需同時銷往周邊縣市。養殖業規劃上,在半農半牧區發展犏母牛養殖;在拉日馬、友誼和銀多鄉的純牧區發展牦牛養殖;在宜新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藏豬、藏雞養殖場,通過示范推廣,使周邊區域成為全縣人民的“肉籃子”。
4.4 加強市場培育,拓寬銷售渠道
近年來,新龍縣雖然培育發展了一批專業合作社和引進了幾個龍頭企業,但整體上量少質弱,對專業合作社如何構建、怎樣運行,均缺乏有效的引導,個別企業、專業合作社只是掛了牌子,沒有開展實質性的生產經營活動,“兩個帶動”作用發揮較差,組織化、專業化程度低。在產業扶貧后續工作中,應結合“圣潔甘孜”等公用特色農產品品牌,依靠“借船出?!卑l展途徑,抓住“互聯網+”等新興產業機遇,積極融入市場,加強對野生食用菌、牦牛制品、中藏藥材等優勢特色產品的宣傳,避免單打獨斗、各自為陣的情況,形成合力,拓寬各種銷售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讓新龍縣的優勢農牧業產品叫得響、走得出。
4.5 加大移風易俗,消除宗教干預生產
新龍縣農牧業生產受到宗教嚴重干預,特別是近年來“戒殺生”思想的傳播,農業生產不灌溉,畜牧養殖不出欄,僅有的家庭收入大部分用于婚喪嫁娶和訖佛頌經,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主要阻力。對此,一方面應加強普法工作,廣泛宣傳法律法規,讓廣大老百姓知法、懂法、守法,為發展經濟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抓好科普活動周、“科技之春”科普宣傳月、科技三下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活動,提高農牧民的科技素質和生產技能。再一方面,大力宣傳黨的宗教政策,全力做好寺廟的社會化管理工作,牢固豎立愛國愛教意識,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適應。通過這些舉措,移風易俗,樹立正確的宗教觀,形成發家致富的自主意識,從而減輕農牧民負擔,增加農牧民穩定收入,成功實現貧困戶脫貧、貧困村摘帽的目標。
[1]張鵬,劉國容.得榮縣產業扶貧現狀及對策分析[J].四川農業科技,2016(05):49-51.
[2]羅光瓊,周奇,況用全.正安縣產業扶貧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7(05):255-256.
[3]董德洪,沈曉波,代金里,等.新龍2016年年鑒[M].四川成都:開明出版社,2017.
[4]劉聰穎.涪陵區農村精準扶貧現狀與對策研究[D].湖南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5:4-6.
[5]四川省農業廳.抓好“五落實”夯實產業扶貧攻堅基礎[J].四川農業科技,2016,(02):25.
2017-06-17
陳艷琴,女,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產業扶貧工作。E-mail:359049821@qq.com。*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