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新
(四川省安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四川 安岳 642300)
縣級農廣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要“十改變”
李建新
(四川省安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四川 安岳 642300)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已經連續開展了3年,各地各培訓機構為此項工作付出了辛勤勞動,但許多地方培育工作還是習慣“會議式、理論式、硬灌式、完成任務式”的培訓方式,培訓效果并不太好。為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效,筆者從10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職業農民;培育;“十改變”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今后誰來種地、種什么、怎么種等重要問題的首要任務。此項工作是涉農部門廣大干部的光榮任務,更是全國農廣校系統工作者的責任。我們要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要求,以服務現代農業產業,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育和服務農業重大工程項目為導向,加快建立“三類協同、三位一體 、三級貫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依托一主多元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著力培養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此項工作完成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影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影響到農業生產的效益。現在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了新階段,迎來了千年未有之變局,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要認識這個變局、適應這個變局、引領這個變局,要在這個大變局中找到結合點和著力點。其根本目的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中國人的飯碗只能端在自己手上,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已成為國家戰略。
為此,筆者對如何作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提高培育質量,打通農民學習“最后一公里”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建議縣級農廣校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作中,要從以下10個方面進行改變。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當前,農業要發展就要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新型職業農民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石,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當前三農的重點工作,必須要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有機地切入到各項中心任務中去,按照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目標來創設三農政策、部署三農工作。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出了重要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培育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各省、市、縣也都相應地加大了對該項工作的支持力度。各級農廣校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要有使命感和擔當精神,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
我國農業生產,以前主要是保證農產品數量供給,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更加注重要吃得營養、安全、美味、方便、健康。對生產更多綠色、有機等優質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對呵護土地、培植地力,減少農藥化肥施用,保護生態環境,優化供給結構,對提高農民收入,提高效益和競爭力,促進可持續發展;對帶動貧困戶精準脫貧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中,絕大多數未接受過系統的專業技術培訓,文化較低,初中以下占69.5%。且呈現老人多、婦女多、留守兒童多的情形。農村勞動力被大量轉移,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短缺、老齡化、低文化程度矛盾加劇。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現象日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業生產的技術不高,管理落后,經營理念陳舊,效益低下。這些因素如果不解決好,將嚴重地危及到我國的糧食安全,影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此,加快培育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成為今后一段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更是廣大農民的迫切需要。
選準對象,分類施策,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是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第一步。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現代農業從業者。選擇培育對象一是將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作為重點培育;二是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穩定就業的農業工人(農業雇員);三是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經營性服務的骨干人員。培訓對象還應具有一定產業基礎。把到農村創業興業的返鄉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員等作為培訓發展產業的對象。為此,我們要分鄉鎮、分行業、分類別建立擬培訓學員數據庫,數據庫要載明學員姓名、地址、年齡、文化程度、從事產業及規模、擬選擇參加培訓的細分類別、之前已接受過什么培訓、通訊地址、聯系電話等信息。農廣校再根據數據庫信息,結合學員意愿組建各種有針對性的培訓班。由于這種組班是完全根據擬參訓農民意愿組建的,徹底改變了以前由各鄉鎮人民政府隨意通知幾個農民前來學習,造成學習項目與學員意愿不對口的弊端。通過上述對擬參訓農民的精準選擇,使原來政府“要農民學習”變為農民自覺自愿的“我要學習“,農民的學習動力大大提高,培訓質量也會有質的飛躍。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必須要堅持三位一體、多個環節協同配合培訓。原來的上百人甚至幾百人的大規模開會式的培訓,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需要。會議式培訓由于受訓農民人員太多,老師精力有限,只能采取作報告式的講解。加上農民兄弟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時間又短暫,根本無法消化和理解老師講解的內容,培訓質量大打折扣。建議開辦20人左右的小班,并分為4個學習小組,每小組5人,經常開展學習討論,并與教師互動,培訓質量定會提高不少。
一個縣,不同鄉鎮、不同片區農民從事的產業側重點不同,如果不分類別、不分片區,籠統地把他們全部集中在一起培訓,將造成教師不知重點講什么、農民不知能學什么。老師如果面面俱到,就講不透講不深。如果側重某一方面內容,又無法滿足受訓農民的不同需要。建議分片區、分產業、分類別分散開辦培訓班,充分遵從農民的學習意愿和選擇,這樣教師既能集中精力,把知識講深講透,農民又能把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學到手。
傳統的集中會議式培訓,一般都是請幾位專業教師,以會議的形式,連續給農民宣講各種理論知識;或再放一些聲像教學節目,教師制作一些課件來輔助授課。這種形式,教師授課內容與農民實際需求結合不緊,雖然農民也能學到一些知識,但由于這種教學側重于理論,書本上的東西較多,農民真正能學懂的不多,對農民并不實用。建議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要實行倒三七模式,即實訓實踐占培訓課程的七成,理論課占三成。讓農民在學中干,干中學。農民不需要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只需要知道怎么做就行。涉及內容上多安排糧食和主要農產品適度規模生產,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等產業領域, 還有新知識、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新裝備的應用,以及市場化、信息化、標準化和質量安全等方面內容。
傳統的培訓模式是把種養殖項目的整個生產階段,一次性地給農民講完。但由于時間短,內容多,又抽象,農民難以消化。建議把培訓分幾次分段安排在農作物或養殖業的一個循環周期內,實行分段式現場教學。每段教學重點解決當前生產上的技術難點和問題,這樣農民學習起來既現實又直觀,既生動又不枯燥,內容少而精,易于掌握。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培訓農民不止把他們組織起來上幾次課,要讓他們真正的把學到的知識用于農業生產之中,成為“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一代職業農民。這就給我們培訓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為受訓農民提供持續不斷的培訓服務,應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如定點課堂、空中課堂、移動課堂、田間學校等,為農民解答各種問題和現場指導。培訓內容不單涉及種養技術,還將涉及創新創業規劃、品牌創建、市場營銷、企業管理、融資擔保等,讓農民全方位持續不斷地接受培訓。
教師選派上,我們應更加注重培訓的實際效果,更多地選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功的帶頭人,如合作社、家庭農場的負責人,以現身說法形式,深入細致地介紹他們的創業歷程,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和吸取失敗的教訓。以此來激勵受訓農民樹立信心,努力學習,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安排理論授課教師的課時應大大減少,讓受訓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人互動,從能人身上學到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從而積極地投身到創業創新中去。
根據《農業部關于加強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建設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意見》(農科教發〔2013〕7號)精神和中央農廣校《關于加快農民田間學校建設的意見》(農播體[2015]108號)的要求,構建以農廣校為主體的“一主多元”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通過明確職責任務、加強隊伍建設、改善設施條件等,進一步增強農廣校體系教育培訓服務能力,加強農廣校體系建設。農廣校有教育資源的優勢,農業合作社有培訓對象,有產業需求,有實訓基地。建立田間學校是新型經營主體與新型職業農民“兩新”并行、“兩新”融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一種途徑。農廣校要積極引導現代農業園區和農業龍頭企業建立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等,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實習實踐和創業孵化場所,提高職業農民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要積極引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市場主體,依托主導產業建立農民田間學校,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就近就地學習和現場教學提供場所。著力組建以一個農廣校輻射多個田間學校的網架式教學模式,解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最后一公里”問題。做到培訓的地點靠近農民,培訓的內容貼近農民,培訓的方式適合農民,培訓的資料滿足農民,培訓的效果服務農民。
田間學校是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以農民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以田間為課堂、以實踐為手段的農民教學培訓模式。這種教學培訓模式改變傳統課堂式教學,讓農民在干中學、學中干。能夠調動農民參加教育培訓的積極性,能夠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農時季節緊密結合,能夠實現農民教育培訓與農業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我們組織農民來縣城統一學習,是習慣性的作法。這種教學方式從學習內容上更多的偏向理論,從學習方式上更多的為課堂講解。知識多而雜,學習非常枯燥無味。建議以縣農廣校為中心,用1~2年時間,每個縣建設10~20個輻射全縣主要片區、主要產業的田間學校,把它們作為農廣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主要陣地。在農廣校的牽頭和組織下,分片區、分類別、分產業、分階段組織農民前往對口的田間學校開展培訓,充分發揮縣農廣校對培訓的組織管理職能,也更能體現多個田間學校的專業化、實訓化作用,是解決農民學習“最后一公里”的最有效措施。最終在本縣形成一個以縣農廣校為培訓中心,輻射多個田間學校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網,為持續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新貢獻。
2017-07-27
李建新,男,高級農藝師,長期在基層從事農民教育工作和農技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