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冬微+吳雙桃+劉藝+黃沔銣
摘要:人教版教材中沒有介紹銅與濃、稀硝酸反應的具體實驗裝置,魯科版中該實驗則存在難以控制反應速率、藥品用量大、容易倒吸、不易觀察到銅與稀硝酸反應生成NO氣體等弊端。采用微量實驗一體化的方法,設計了2套微量化實驗裝置,并從操作便捷性、現象明顯性和反應可控性等角度作了比較,最終確定了較優化的實驗設計。
關鍵詞:微量化實驗;裝置設計;銅;濃硝酸;稀硝酸
文章編號:1005–6629(2017)2–0063–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當今我國中學化學教學實驗大多數是教師操作的演示實驗。微型實驗中由于儀器裝置過于微小往往存在明顯的弱點,即實驗現象的可見度太小、實驗操作有異化,這些無疑會影響到學生的觀察及實驗教學效果。而微量化實驗[1]克服了微型實驗這些弊端,以微小量的試劑在較常規的儀器裝置中進行化學實驗,使實驗現象依然足夠的明顯。即在保證了試劑用量少、污染少、省時間、易操作的同時,仍使用常規儀器、裝置,達到常規演示實驗的可見度。
銅與濃、稀硝酸的反應,是中學化學常用的演示實驗。但人教版教材沒有涉及到具體實驗裝置圖,魯教版雖有該實驗介紹,但存在無法控制反應速率、藥品用量較大、容易倒吸、難以觀察到銅與稀硝酸反應生成NO等弊端[2]。基于實現綠色化與滲透環境教育[3]的探索,筆者在對魯科版教材中該實驗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實施了微量一體化改進,設計了兩套微量化實驗裝置,從操作便捷性、現象明顯性和反應可控性等角度進行比較,最終篩選出最優化的實驗設計方案。
1 材料與方法
1.1 改進的初步實驗設計方案1
1.1.1 實驗用品
(1)儀器:相關儀器一套(見圖1)、注射器1支
(2)藥品:銅片、濃硝酸(65%~68%)、蒸餾水、氫氧化鈉溶液(0.1 mol/L)
1.1.2 實驗裝置圖(操作臺及固定裝置部分略)
1.1.3 實驗步驟
(1)按照圖1組裝裝置,檢查裝置氣密性。
(2)取下注射器,拔出橡皮塞,填裝藥品。使用注射器吸取一定體積的濃HNO3溶液,在V形管的最底處放置干燥的銅片,在第二個小凹槽處放置蘸有少量蒸餾水的銅片,具支試管內則裝有帶有尾氣處理的2mL 0.1 mol/L NaOH溶液,上端連接帶有空氣的多用滴管。
(3)推動注射器注射適量的濃HNO3溶液(此時溶液不宜過多,恰好沒過V形管最底處的Cu片),反應一段時間后,擠壓帶有空氣的多用滴管可驗證NO。
1.2 改進的最終實驗設計方案2
1.2.1 實驗用品
(1)儀器:相關儀器一套(見圖2)、注射器1支
(2)藥品:銅片、濃硝酸(65%~68%)、蒸餾水、氫氧化鈉溶液(0.1 mol/L)
1.2.2 實驗裝置圖(操作臺及固定裝置部分略)
1.2.3 實驗步驟
(1)按照圖2組裝裝置,檢查裝置氣密性。
(2)取下注射器,拔出橡皮塞,填裝藥品。使用滴管量取1mL濃HNO3(5~8 mol/L)溶液注入U形管(此時應注意滴加的濃HNO3不能接觸到U形管的有孔內套管中的銅絲),側泡具支試管A中的銅片浸泡在蒸餾水當中,側泡具支試管B內則裝有2mL 0.1 mol/L NaOH溶液,上端連接帶有空氣的多用滴管。
(3)銅與濃HNO3反應:推動空的注射器加大U形管左側壓強,此時管內右側液面上升,從而進入內套管中,與螺旋狀銅絲接觸,反應10~15s后可通過拉伸注射器,使得銅與濃HNO3的反應停止(在拉伸注射器時要控制力度,不要用力過猛;對反應時間的控制要適當,以減少反應污染)。
(4)銅與稀HNO3反應:在停止銅與濃HNO3的反應30~60s后,生成的紅棕色氣體進入A管,由于密度大且易溶于水形成稀硝酸,根據2HNO3(濃)-NO2-2/3HNO3(稀)的轉化關系,此時A管中的稀硝酸[4]濃度約為1.67~2.67 mol/L,為下一步銅與稀HNO3反應的實驗做好了準備。待銅片與稀硝酸反應一段時間后,擠壓多用滴管,依據2NO(無色)+O2=2NO2(紅棕色),觀察B試管上方有無顏色的變化可驗證NO。
(5)待整個一體化反應完全停止后,拆下裝置,將剩余的硝酸溶液導入NaOH吸收液中。最后,洗滌儀器。
2 結果和討論
2.1 結果
2.1.1 方案1結果
銅與濃HNO3的反應劇烈,依據Cu+4HNO3(濃)=Cu(NO3)2+2NO2↑+2H2O,可觀察到實驗中V形管溶液變為藍色且有紅棕色氣泡冒出。生成的NO2氣體,由于氣體的產生,打破裝置內壓強的平衡,從而推動管內的濃HNO3溶液瞬間涌到第一個凹槽處甚至是第二個凹槽濕潤的銅片上。反應一段時間過后,擠壓多用滴管鼓入足量的空氣,根據2NO(無色)+O2=2NO2(紅棕色),在具支試管上方可觀察到有紅棕色的變化。雖說有一個無色到紅色現象的轉變,但無法辨別是NO2溶于水后生成的稀HNO3溶液與Cu反應生成了NO,還是濃HNO3被水稀釋后與Cu反應生成了NO。因此,此實驗操作方案不可取。
2.1.2 方案2結果
(1)銅與濃硝酸反應
銅絲接觸濃硝酸后,表面立即有氣泡產生,溶液變淺綠色。該反應迅速,在內套管上方可觀察到有紅棕色氣體產生,現象明顯。在密閉的U形管內,通過拉伸或壓縮空注射器可自由控制反應時間(壓縮注射器促使壓強增大進行反應,拉伸注射器使得固液分離使反應停止),減少了有毒氣體的生成量,解決了教材中實驗反應速率無法控制、有毒氣體外逸或倒吸的弊端。
(2)銅與稀硝酸反應
銅與稀硝酸反應實驗中,側泡具支試管A內溶液由無色變為藍色,同時銅片表面附著有大量氣泡。在A和B兩試管內均無看到有鮮明的紅棕色顏色出現,此時由于試管中充滿了氣體,無空氣的存在,可通過多用滴管鼓入足量空氣后,觀察到滴管下端處有顏色鮮明的紅棕色氣體生成,對比驗證了銅與稀硝酸反應產物為NO,且進一步證明了NO與O2的反應。
(3)尾氣和廢液處理
實驗結束后,酸、堿廢液以及NO2氣體直接排放會造成環境污染。為在課堂上開展環境教育,促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采用化學方法對尾氣和廢液進行處理。廢液分別為稀硝酸溶液和稀堿溶液,可混合發生中和反應:HNO3+NaOH=NaNO3+ H2O,并測定溶液pH。實驗中產生的尾氣主要是NO2,可通過堿液進行吸收處理,其溶液也可采用中和法調節pH。
2.2 討論
2.2.1 方案1實驗不可取的原因
整個裝置為全密封,有氣體產生則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微量一體化裝置內存在一定壓強,想要通過注射器注射濃HNO3的力度不好控制,加之整個反應的速率無法控制,因此此實驗不具有可操作性。
2.2.2 方案2裝置優點
(1)魯科版教材中未對尾氣進行處理,易導致有毒氣體的泄露,污染大氣環境且危害師生的身體健康;銅與濃、稀硝酸的分步實驗,步驟繁瑣,現象無法同時進行對比,不利于學生的觀察與理解,分步實驗導致了藥品用量消耗過大。本改進實驗,利用微量實驗一體化裝置同時完成銅與濃、稀硝酸反應的兩個實驗,對比驗證了NO的生成;對教材中未涉及到的實驗藥品用量、藥品濃度、反應時間等具體計時以及計算來準確定量,提高了實驗的安全性,節省了藥品和減少了污染。
(2)注射器、U形管、內套管組合成簡單的具有啟普發生器原理的裝置,通過注射器的拉伸與壓縮可控制反應的停止與進行,操作簡便。
(3)微型化實驗有利于學生人人動手,在實際操作中提高實驗技能,增強學生的“綠色化學”、“環境保護”等意識,進而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
3 結論
為實現綠色化與滲透環境教育,在進行微量實驗一體化改進的基礎上,通過對方案1和方案2兩套微量化實驗裝置結果的對比和分析,從操作便捷性、現象明顯性和反應可控性等角度最后篩選出最優化實驗方案2。
參考文獻:
[1]李光真.高中化學微量化實驗的開發[J].化學教學,2014,(5):55~57.
[2]潭文生.銅與濃、稀硝酸反應實驗的綠色化設計[J].化學教學,2012,(11):45~46.
[3]翟新民.高中化學實驗綠色化的價值與途徑[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0,(7):38~40.
[4]羅宿星,伍遠輝,孫東來.銅與硝酸反應實驗中硝酸濃稀界限的研究[J].實驗室科學,2012,15(5):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