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健
摘要:對金屬鈉的性質實驗進行了創新改進,用易得的器材、巧妙的方法探究了鈉在空氣中的顏色變化、鈉在空氣中燃燒、鈉與水反應等性質。新改進的實驗現象明顯,操作方便,有益于環保,既有利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又有利于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驗探究能力等化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金屬鈉;鈉燃燒;鈉與水反應;實驗改進
文章編號:1005–6629(2017)2–0066–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人教版與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教材中都有金屬鈉的性質探究實驗,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經過多次的探究實踐發現,這些實驗都可以作一些改進,設計得更加合理,使其更適合實驗探究與教學。
1 探究金屬鈉的顏色及在空氣中顏色的變化
1.1 原實驗不足之處
兩種版本的教材中都是用濾紙吸干鈉表面煤油后,用小刀切去一端外皮,觀察鈉的顏色。由于金屬鈉在空氣中氧化比較迅速,用小刀切開金屬鈉,表面馬上變暗,學生不易觀察到鈉的銀白色與光澤,也不能明顯地觀察到表面顏色的變化[1]。
1.2 實驗創新改進
(1)方法一
①材料準備:將1mL塑料注射器前端切去,用它作鈉的取用器。為了使鉆取更容易,最好先用卷筆刀將注射器前端削薄些,再用小刀將前端切面修平整,以便在鉆取時能更好地將鈉切開。再準備底部有圓孔的橡膠塞(一頭有孔)或用打孔器在橡膠塞上打一個適當大小的孔(不要打穿),用來放置鉆取鈉后的注射器,既能讓鈉更少地接觸空氣,又能防止手不小心碰到。如圖1所示。
②實驗操作:取一塊較大鈉塊(寬度和厚度 8~10mm)置于濾紙上,一只手用鑷子固定鈉塊,另一只手緊握上述注射器垂直插入鈉塊中,直至鉆透,然后拔出注射器,剛剛鉆取的鈉就留在注射器內,從注射器外側可以觀察到金屬鈉美麗的銀白色金屬光澤,宛如“銀鏡”。緩緩推動芯桿,推出小部分金屬鈉,對比觀察。實驗結束后,將注射器插入橡膠塞的小孔內。如圖2所示。
(2)方法二:如果沒有1mL注射器,也可以用單球干燥管(盡可能選較小規格)替代。取一塊較大鈉塊置于濾紙上,一只手用鑷子固定鈉塊,另一只手握住干燥管大頭一端,用小頭玻璃管一端垂直向下鉆取鈉塊。這樣操作很順手,不必用很大的力。由于干燥管是玻璃的,透明度更高,從干燥管外側同樣可以觀察到金屬鈉美麗的銀白色金屬光澤。將干燥管平放后,用細玻璃棒或竹針等將干燥管內的金屬鈉緩緩推出一小部分,通過對比觀察,可以立即觀察到露于空氣中的鈉表面變暗了。如圖3所示。
要注意的是鉆取時最好能戴上手套,以防受傷,鉆取后剩余的鈉塊要及時放回原試劑瓶中,而后續實驗中用到的鈉就可以從注射器或干燥管中取用了。由于鉆取的鈉上煤油極少,也就省去了用濾紙吸煤油這一操作。這兩種方法操作都很方便,效果十分理想,相比較而言,方法一操作更為方便。由于注射器上有刻度,可以讓學生根據實際需要,用芯桿推出所需長度的金屬鈉以獲取綠豆?;蛎琢4笮?,可操作性更強,而且進入注射器中的鈉幾乎與空氣隔絕,可以長時間觀看到鈉的銀白色金屬光澤。
2 探究金屬鈉在空氣中的燃燒
2.1 原實驗不足之處
蘇教版中鈉的燃燒是在石棉網上進行的,實驗中只能觀察到黑色物質生成,通常看不到淡黃色的物質[2];而人教版中是在坩堝中進行的,這樣操作不太方便,產生較多的煙擴散到教室里,易污染教室環境,影響師生健康,實驗后的坩堝也基本報廢了。
2.2 實驗創新改進
(1)方法一
①材料準備:取一支12mm×100mm的小試管,從試管內用玻璃棒將底部捅破(如果底部有破損的試管就可以直接拿來用了,目的是便于燃燒時空氣流通),由于小試管的管壁薄,鈉在加熱燃燒時所需時間短。將試管夾的長柄一端切去兩側等長待用(也可用晾衣的竹夾替代)。
②實驗操作:切取綠豆粒大小的金屬鈉,置于破損試管中(距管口約1cm),用上述加工過的試管夾夾住試管底部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觀察到金屬鈉熔化后表面產生一層黑膜(或燃燒)時,停止加熱,將試管與試管夾一起置于石棉網(或其他墊板)上,試管夾的頭部朝下,這樣試管自然形成一定的角度,有利于空氣流通,立即罩上玻璃水槽或大燒杯。可以觀察到鈉繼續燃燒,產生黃色火焰,最終生成淡黃色的固體。如圖4所示。
(2)方法二:由于易拉罐底部跟蒸發皿類似,也可以用鋁制易拉罐底部做鈉燃燒的承載體[3]。切取綠豆粒大小的金屬鈉,置于易拉罐底部(只剪取底部有凹穴的一部分)凹穴中央,用坩堝鉗夾持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到鈉燃燒后,立即將其置于石棉網上,并快速用一倒置的漏斗(漏斗口徑盡可能大些,如90mm規格,以確保有足量的空氣,在漏斗的尖嘴處用乳膠頭封?。└采w,觀察鈉的燃燒現象。如圖5所示。
這兩種方法均較好地防止了產生的煙的擴散,更綠色環保。相比而言,方法一操作更方便,現象更易觀察。
3 探究金屬鈉與水的反應
3.1 原實驗不足之處
兩種版本的教材都是在燒杯中加適量水,滴入幾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塊鈉放入水中。這樣在實驗時,熔化的鈉很容易游到燒杯壁上發生燃燒,給實驗帶來不便;在反應前就滴入酚酞,之后不易直觀了解溶液為何變紅。其實能否變紅,取決于是否加酚酞溶液,如果不加酚酞則溶液是無色的,如果加石蕊溶液,溶液就變成藍色;此外,這個實驗還無法檢驗生成的氣體。
3.2 實驗創新改進
(1)方法一:將燒杯改為250mL錐形瓶,加入約50mL水,這樣由于錐形瓶下大上小的結構特點,金屬鈉在反應過程中不容易游到壁上去。另外待反應結束后再滴入酚酞溶液,對比顏色變化更有利于學生根據觀察得出正確的結論。
(2)方法二:將適當大小的鈉塊置于玻璃注射器針筒內,快速吸入適量水,鈉遇到水后迅速反應(針頭朝下),反應結束后將溶液壓入燒杯內。控制好活塞的推動速度,將針筒內的氣體擠出并點燃。向燒杯內加入酚酞,溶液變紅。
(3)方法三:在干燥管內裝入適量水(下端用乳膠頭套住,水面距干燥管頂端留些空間),固定于鐵架臺上,下方放一個燒杯,如圖6(a)所示。在橡膠塞上固定一根針(可以用回形針加工),在將針扎入橡膠塞時,可以用鑷子根部夾住針的末端部位,一只手握緊鑷子兩側,這樣就可以輕松完成,而且針也不會變形。實驗前將切取大小適中的鈉塊固定于針上,塞緊橡皮塞(不要接觸到水)。實驗時拔去乳膠頭(此時水不會流下來),將針快速下壓,使鈉進入水中。由于干燥管內幾乎沒有空氣,所以非常安全,產生的氣體將干燥管內的水壓出,如果還有鈉剩余,則剩余的鈉將繼續與燒杯中的水反應,直至反應結束,此時干燥管內已收集滿生成的氣體。向燒杯內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變紅,說明生成了堿性物質。將干燥管倒置并固定于鐵架臺上,如圖6(b)所示。將橡皮塞取下[4],迅速用點燃的火柴靠近干燥管上方的管口,可以觀察到氣體起初能夠安靜地燃燒,產生黃色火焰,當火焰快熄滅時可聽到一聲尖銳的爆鳴聲,說明鈉與水反應產生的氣體是H2。
這三個創新實驗都比較安全,操作也很簡便。其中方法三取材容易,操作方便,現象明顯,既能同時探究金屬鈉與水反應的生成物,還能演示氫氣的燃燒和爆鳴實驗,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改進實驗操作方便,現象明顯,既適合教師演示,也適合學生分組實驗。在課堂上,從一開始取用鈉的方法簡單易行,對比觀察鈉在空氣中顏色變化的現象明顯,又為后續實驗提供了高品質的鈉。通過目測注射器或干燥管內金屬鈉的長度切取合適大小的鈉塊,為學生取用金屬鈉提供了更可行的尺度標準,而且握持注射器或干燥管,用小刀切取的操作十分方便。這幾個實驗一氣呵成,既提高了效率,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實驗帶來的無窮樂趣,還培養了學生實驗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等化學核心素養,可謂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1]李改芳.關于教材中鈉的性質實驗的改進[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5):62.
[2]楊麥琴.鈉的性質實驗的幾點創新設計[J].浙江教育技術,2011,(6):47.
[3]江程翔,程志遠.用易拉罐改進“鈉燃燒實驗”[J].發明與創新(中學生),2015,(4):26.
[4]齊俊林,趙立國.鈉與水反應實驗的新方法[J].化學教學,200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