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特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實。當前世界上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它的物質形態也有幾十種、上百種之多。然而城市的基本元素相同,它包括街、巷、公共空間,以及組合形成的功能區。這種簡單而又復雜的特征反映了城市的辯證統一性。
20世紀初《雅典憲章》中提出的功能分區理念,深刻影響了我國當代許多城市規劃設計。它的核心思想是用單純的功能劃分標準來概括極其復雜的城市系統,這導致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喪失個性,呈現出千城一面的格局。
21世紀以來,隨著人口和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城市的這種簡單而又復雜的特征越來越突出,如何有效地應對城市的這種特性,是當前城市規劃的一大重要課題。
對于城市的這種特性,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德國當代著名的建筑和規劃大師Ungers認為:不應把個體作為孤立的藝術品設計,應充分重視城市的整體性和延續性,將城市作為設計的焦點和目的。只有將城市視為一個整體,才能使其差異性和復雜性的緊張對立變得清晰。
Ungers非常強調城市的各種要素、功能的混合,認為現代城市規劃和設計是社會、經濟、技術、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不是傳統模式的簡單復制。Ungers談到,一個缺乏整體考慮的城市就像空港,人們進進出出卻沒有可以駐留的場所。只有客觀認識城市(街道、居住區)的地方性和多樣性,才能避免對城市天性的破壞。
Ungers在他的“辯證城市”中提出兩條主要的城市規劃設計策略:一是“互補”的概念。他認為城市應當是一個由互補的場所組成的復合結構,通過互補場所的矛盾統一性,表現出該地區的獨特性。
二是“層”的概念。他認為城市是由一系列“層”組成的,包括基礎設施、交通、水域、建筑物和公園等。通過“疊加”“層”,可以更好地利用各類城市用地資源。
Ungers認為場所感的創造不僅遵循了原有的空間規律、保持了歷史延續性,更應是對人的體驗的關懷,因而需要挖掘地區價值,創造具有歸屬感的、人性的場所。他還認為新的規劃總與現存環境息息相關,只有在充分保持城市多樣性、地域性和歷史延續性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城市秩序和城市環境的統一。
為深入研究城市發展的辯證關系,Ungers在柏林進行了一次偉大的試驗,并檢驗了他的“城市辯證法”幾大核心問題:
1.城市與它的生態系統。城市由一群完全對立、相互不同的單元體組成“城中之島”。這些看似毫無價值的結構,將最終被重新組合成一個自然的、田園式的無任何大規模重建的項目。這些綠色元素形成一個修飾過的自然系統,保留了從郊區公園到城市綠色植被區到耕作用地的自然綠地系統。這一系統按照規劃要求可以滲透到城市各個新的產業和就業環境中。
2.交通條件與城鄉聯系。Ungers在調查中顯示,柏林74%的人口傾向于鄉村住宅而不是城市住所。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城鄉之間的心理距離得到了較大縮減,聯系更為緊密。本次試驗認為柏林的城市意象是一個城市群島,它是由具有不同結構的單個城鎮的聯邦(城市群島)組成的。而交通聯系拉近了這些“城市島嶼”的聯系。
3.城市歷史保護。研究發現,柏林很多地區不能適應未來發展需要,人口減少的趨勢不斷加劇。很多地區由于缺乏增值空間,早已開始走向衰亡,復原城市環境已無實際需要。因此,基于城市重構的想法往往會事與愿違。但另一方面,在原有的城鎮空間中增加新的功能、進行環境美化的相關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地價值。
4.發展規模。城市規模越大,生活質量不見得越高。東京、紐約和倫敦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并沒有提高那些城市的生活質量,而蘇黎世、佛羅倫薩、法蘭克福的城市氛圍遠超過上述大城市。實驗證明,大城市本身帶來了巨大的技術和組織結構問題,這些從本質上毀掉了這些城市的生存環境,一個舒適便捷的城市規模應容納大約25萬人。實驗得出,保護城市肌理、控制城市人口規模可以帶來更好的城市質量。
5.未來之城已經不再是設計一個完整的新的城市環境,而是重建已經存在的城市環境;不是創造一個新的秩序,而是改進已有的秩序;不是去發現新的理論,而是去重新探索舊的城市發展理論;不是去構架一個新的城市,而是重新組織一個老的城市;這些才是未來城市規劃的真正問題。城市設計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
Ungers運用城市辯證的理性認識和類型學方法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提出具備可操作的策略措施,為城市規劃設計中場所價值的提升提供新的方法思路。
總的來看,“城市辯證法”給當代許多城市規劃設計帶來新的啟示,包括營造高品質的綠化景觀環境、通過植入新的功能提升街區價值、控制城市發展規模、注重鄉村建設發展等。
城中之城實驗表明,適宜的城市規模、合理的居住形式、不同功能片區組合聯系各個功能片區的綠化景觀環境是城市環境質量的關鍵,城市規劃要創造一個多樣化的場所和適合人居的生活空間。下文結合襄陽石花四化同步規劃來分析“辯證城市”在我國當前城市規劃的應用。
1.規劃背景
石花四化同步規劃是在湖北省四化同步規劃的大背景下展開的,在國家新型城鎮化政策的導向下,石花根據自身需要編制了這一規劃。
2.“層”的概念與鎮域空間分布規劃
規劃運用辯證城市中“層”的方法,選取交通、人口、資源等6項影響因素,結合GIS技術進行疊加分析來判別村莊綜合優勢。分析結果識別出鎮域中部基礎較好的村莊,尤其是道路沿線是綜合優勢最集中的區域,可打造為農村社區和特色村,增加未來農村居民點的吸引力。
3.“互補”的概念與鎮區空間環境規劃
城鎮發展建設與生態環境空間永遠是互為補充的關系。石花鎮區北為武當山脈,南為荊山余脈,北河、溪河于兩山之間,城鎮沿河發展,鎮區呈現出山環水繞的河谷型空間格局。
規劃運用互補的手法,組織濱河綠地等開放空間和老鎮古街等傳統歷史文化空間,縫合公共空間環境;在拓展城市其他功能用地的同時,開辟足量的城市公園,為居民提供適宜的休閑文化設施。
4.城鎮空間發展綜合策略
規劃參照辯證城市中幾大空間改良的實驗,從歷史保護與舊城更新、增加綠色景觀和改善生態環境、控制發展規模與增強交通聯系、整體城市環境設計幾大方面提出城鎮空間發展的綜合策略。

圖1 石花鎮區生態空間格局
(1)改造工業遺產,保護千年歷史文化,打造“醉美石花”
針對老石花酒廠、駱駝蓄電等已搬遷的工業廠房與周邊功能環境不相協調的問題,規劃運用功能互補的原則,綜合疊加各類功能,形成場所互補的混合多功能的綜合社區。具體來看,更新置換北部老城區原有的工廠和倉庫,融入居住、工作、商業、文化、休閑等綜合功能,打造具有歷史記憶的城市名片。
針對溪河兩岸石花老街歷史上酒坊林立、繁榮豐茂,但現狀功能不突出、特色不明顯等問題,規劃運用辯證城市“圖形一背景”的分析方法,將仿古酒街和碼頭文化連廊沿水岸布置,保留現有老街、沿水岸規劃石花新街重現歷史上光輝的商業地段,注入古老的歷史文化元素,將酒文化、碼頭文化、商業文化融入河岸兩側建設,強化城鎮歷史文化的場所記憶,再現老街傳統商業風貌,喚醒當地的歷史文明。
(2)梳理景觀空間,開辟“一河兩岸”濱水綠地系統,打通山水廊道
針對現狀缺少公共綠地、開敞空間,未形成完善的生態網絡系統等問題,規劃運用辯證城市功能互補等原則,以自然系統作為城鎮空間的底色,以用地和道路作為互補圖層,實現人工與自然的有機結合。
具體來看,將石花鎮區作為整個鄂西北自然生態系統的景觀節點,重點打造北河、溪河兩條生態帶,梳理南北向四條生態廊道,形成兩帶四廊、藍綠交織的景觀格局,實現“山—水—城”的交融與對話。在此基礎上,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市民文化廣場和公共服務設施,讓居民時時處處貼近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共生。
(3)控制發展規模,增強交通可達性,構建內通外達的道路系統
規劃嚴格控制鎮區發展規模,避免連片蔓延發展,形成“一主統兩副、兩軸貫三區”的總體發展模式。針對鎮區交通系統不完整、異形交叉口較多、通行效率差等問題,優化路網結構,構建“四橫四縱”的道路交通系統。同時,規劃分層考慮慢行系統,聯系基地建設范圍和外圍山水環境,自然串接各類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4)引入城市設計,打造樂活小城
核心片區位于 “山——水——城”交匯之地,既是南向前往薤山景區的必經之地,也是進入西部武當山的過渡地帶。規劃范圍內北側為傳統老城,具有深厚的傳統內涵;南側為城市未來發展的新區。規劃結合城市設計打造核心濱水界面,形成公共活動中心。同時在核心片區內部設置景觀節點,融入整個生態綠網。
為重新喚起石花的河流文明,城市設計將仿古酒街和碼頭文化連廊沿水岸布置,注入古老的歷史文化元素,將酒文化、碼頭文化、商業文化融入河岸兩側建設,重現歷史上光輝的小商業文明。

圖2 核心片區城市設計鳥瞰圖
從古代的米寺都到當代的曼哈頓,許多城市仍然在以一種干篇一律的方式被設計和建造著,它們在結構上其實相差無幾。以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和格羅皮烏斯為代表的早期現代主義者試圖為城市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劃指導原則,然而現代城市由于其復雜多樣化的需求,不能歸類成單一化的發展模式,這就要求我們以更加辯證的思維來進行城市規劃設計。
本文以襄陽市石花鎮的四化同步規劃為例,結合Ungers的城市辯證法,嘗試用辯證城市的方法進行規劃設計,延續石花地域文化特色,創造更加豐富多元化的城鎮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