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杰
(甘肅省民樂縣畜牧獸醫局,甘肅民樂 734500)
淺談草地牧雞滅蝗技術研究與應用
黃子杰
(甘肅省民樂縣畜牧獸醫局,甘肅民樂 734500)
甘肅省民樂縣于2010年開始試驗推廣草地牧雞滅蝗技術,多年來,全縣10個鄉鎮,5個村,10個農戶,牧雞4.2萬多只,護草2多萬hm2。節省滅蝗經費20萬元,挽回牧草損失3.54萬kg,折合經濟效益300萬元;牧雞增收105萬元;節省飼料8.2萬kg,節約支出10萬元;共獲得經濟效益415萬元。
草地牧雞;滅蝗;損失
民樂縣地處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張掖市東南部。全縣地勢南高北低,海拔1589~5027m。自南向北依次呈現三大自然景觀:即南部為天然森林和草甸草原;中部是農業生產地段;北部為半荒漠、荒漠草原。我縣氣候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200mm,無霜期120 d,年平均溫度6.5℃。總面積36.87萬 hm2,天然草地7.688萬hm2。
近年來,草地發生蝗蟲15余種,以中小型植棲性散居型種群為主,密度大時迅速向周圍擴散,蟲口密度15頭/m2,高發地段達到65頭/m2。優勢種為笨蝗、狹翅雛蝗,常見種有大赤翅蝗、寬翅曲背蝗、毛足棒角蝗、短星翅蝗和小翅雛蝗。每年發生面積2萬hm2,可損失牧草3.54萬 kg,相當于40只綿羊1年的食草量,造成經濟損失2萬多元。
2010年7月10日至9月20日在民聯鄉復興村開展了草地牧雞滅蝗試驗。試驗天然草地面積為1萬hm2,主要植物有羊茅、叢生隱子草、針茅、貓尾草、棘豆、花苜蓿等,覆蓋率62.5%,平均株高0.23m,試驗前蝗蟲平均密度25頭/m2。
參加試驗共10戶農民,雛雞是經過牧雞滅蝗項目引進的6000只柴雞,經過70d放牧蟲口密度下降到2.3頭/m2,防治率達到90.8%。
草地牧雞滅蝗就是利用雞與蟲之間具有食物鏈關系的原理,把雞群運到草地上放牧,控制蝗蟲種群數量,保護草地資源的一項環境友好型生物滅蝗新技術。克服了農藥防治成本高、污染大、藥殘多、殺天敵等弊端,其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非常顯著。
1~2個牧工可牧雞600只,每天可防治403hm2以上,放牧期內可防治草地蝗蟲2.8萬hm2。投資總額4680元,育成率按90%計算,可得到育成雞540只,每只按8元計算,價值4320元。扣除這部分養雞收入,平均每畝防治成本只有0.15元,比農藥防治成本1元/667m2節省0.85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應用化學藥物滅蝗,不僅成本高,而且污染環境,對人畜有害不安全,易造成二次污染,殺滅蝗蟲天敵,破壞生態平衡,繼而形成惡性循環。應用機械輾壓、翻耕、耙壓等物理方法滅蝗,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高、滅效低。應用牧雞滅蝗技術,克服了藥物滅蝗和物理滅蝗的缺欠,對草地不造成任何污染,對人畜及蝗蟲天敵安全,既保護了自然界生物鏈的正常運轉,又保護了草地的生態環境,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
4.3.1 草地增產 應用草地牧雞滅蝗以后,蝗蟲密度下降90%以上,牧草當年減輕了蝗蟲危害,挽回牧草損失,第二年后,天然草地可增產牧草20%。
4.3.2 提高蛋雞產蛋性能 據觀察,草地牧雞滅蝗或捕蝗喂雞,均無不良反應,而且蝗蟲營養豐富,能夠促進雞的生長發育。放牧養雞由于草地上的青綠飼料多,蛋白飼料豐富,野外空氣新鮮,比籠養的雞產蛋早42d左右,產蛋率平均在68%以上,高出15%以上。
4.3.3 提高蛋雞的蛋、肉品質 捕食蝗蟲后雞所產的蛋,蛋黃呈深黃色,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在市場上銷售比喂飼料籠養雞蛋多賣5元/kg。草地牧雞滅蝗技術的推廣應用,為社會增加了無公害保健型雞肉、雞蛋產品,促進養雞業發展,是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門路之一。
①雛雞。牧雞品種要選擇身體靈活、覓食性強的柴雞。一般要在5月上旬開始孵化,5月下旬出雛,雛雞在喂飼或進籠時,用固定聲音調馴,使之形成條件反射,以便放牧時雞能“召之即來”。②設備及用品。牧場較遠需在草地過夜的應準零時飼養場地,根據雞的飼養量準備雞籠,水槽等物品。③牧前做好防疫。
7月上旬左右,待雛雞70~75日齡,個體重400~500 g,氣溫達到20℃以上時,開始到草地放牧,至9月末結束,大體放牧70d左右。
選擇放牧的草場平均每平方米要有蝗蟲或其他害蟲(如甲蟲類)10頭左右,無噪音,附近應有水源,草場面積應在100 hm2以上,可牧雞400~500只,以保證采食量。雞群大小按草場面積和蝗蟲數量確定,一般每群雞600只為宜,需牧工1~2人。
常用的放牧方法有兩種:一是棚舍固定,以棚舍為中心,向周圍擴散覓食。二是棚舍不固定,采用游牧的方式,每天隨雞取食過的草地向前移動。兩種方法牧雞的時間基本相同,每天早晨5~6時,給水后放牧,到10時左右用信號召回雞群飲水后休息,下午3時后再給水放牧,直到天黑前,召回雞群給水、補料,進圈過夜。也可整天放牧,早晚各給水、補料1次,放牧期間再給水2~3次。發現病弱雞應及時隔離舍飼;雨天不出牧,正常給水、給料;放牧時應精心看護,做到“人不離雞”,以免雞群走散或遭天敵襲擊,調訓信號及人員要固定,這是牧雞滅蝗是否成功的關鍵。此外,還應特別注意防止暴雨襲擊。
總之,草地牧雞滅蝗是一項經濟、安全、環保、有效的生物防治蝗蟲新技術,在我國北方草原牧區、半農半牧區及山村農區應大力推廣。
[1] 于海清,于向東,王雪姿,等.草地牧雞滅蝗技術研究與應用情況的報告[J].現代畜牧獸醫,2006,(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