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亞南,劉勁哲,韓燕麗,樊永強,王彥輝
(河南省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15)
谷子銹病和白發病防治研究
董亞南,劉勁哲,韓燕麗,樊永強,王彥輝
(河南省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15)
谷子銹病和白發病是谷子的兩大病害,其為害癥狀、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不同。谷子銹病主要為害葉片和葉鞘,經風雨傳播,高溫多雨有利于發病和蔓延。白發病是系統侵染病害,谷子從萌芽到抽穗后,在各生育階段,陸續表現出多種不同癥狀。土壤溫濕度和播種狀況影響侵染和發病程度。防治方法主要是選用抗病品種、農業防治、藥劑防治等。
谷子銹病;谷子白發病;防治
谷子銹病病原(Uromycessetariae-italicae Yoshino),病原中文名粟單胞銹,病原分類地位是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銹菌目、柄銹科、單胞銹屬、病害類型真菌,廣泛分布在春谷區、夏谷區與春、夏谷混種區,黃河中下游較重。主要危害作物是谷子,還可以侵染狗尾草、谷莠子等。主要為害部位是葉片和葉鞘。
1.1 為害癥狀
葉片兩面產生多數紅褐色皰斑,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1mm,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成熟后突破葉表皮而外露,周圍殘留破裂的葉表皮。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黃色粉末狀物,即夏孢子。抗病品種的夏孢子堆較小,周圍寄主組織枯死或失綠,近免疫的品種僅產生微小枯死斑。生育后期在葉片上還散生灰黑色圓形或長圓形皰斑,即冬孢子堆。葉鞘上也產生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1]。
1.2 傳播途徑
在我國南方,谷子或粟單胞銹的其他寄主可以終年生長,病原菌可持續侵染,全年發病。北方每年的初侵染菌源,可能是在南方越冬、隨氣流北移的夏孢子。有試驗證據表明,夏孢子在我國華北地區還可以就地越冬,翌年部分夏孢子仍有侵染能力。初侵染引起的病株又復產生新一代夏孢子,經風雨傳播,引起再侵染,使病株不斷增多[2]。在華北,7月中旬至9月中旬是谷子銹病主要流行時期,估計夏孢子可繁殖3~5代。華北地區常年7~8月份的氣溫適于銹病發生,最熱的8月份,氣溫多在28℃上下,銹病仍可正常發生。7~8月份的降水量是決定當年銹病流行程度的關鍵因子,降水多的年份,銹病發生普遍而嚴重,干旱年份發病輕。地勢低洼、植株過密、施用氮肥過多的田塊,發病也重。谷子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我國谷子種質資源中具有豐富的抗病材料。據“八五”期間鑒定,發現黃那糯、白沙糯、黔南農家種、棒棒糯、雞屎糯、腰帶糯、狗尾糯、青根谷等抗病材料,以及一批對銹病中抗以上且兼抗其他病害的材料。葉銹菌是專性寄生菌,具有高度的致病性分化,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種,在抗病性鑒定和抗病育種中都應注意[3]。
1.3 發病條件
谷子銹病是一種由真菌寄生引起的病害,一般在抽穗前后出現癥狀,病菌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高溫多雨有利于發病和蔓延,一般溫度在30~32℃,濕度在70%以上時最宜發病。種植感病品種、施用氮肥過多、密度過大、莖葉茂盛徒長和晚熟都能加重病害發生。銹病是谷子比較嚴重的病害,夏谷尤其突出。谷子抽穗后的灌漿期,在葉片兩面,特別是背面散生大量紅褐色、圓形或橢圓形的斑點,還可散出黃褐色粉狀孢子,像鐵銹一樣,這是銹病的典型癥狀,發生嚴重時可使葉片枯死。谷子銹病病菌夏孢子是一般銹病病原,隨谷草、肥料在干燥場所,或隨病殘體在田間越冬。7月下旬,夏孢子遇雨水上濺到葉片,萌發后通過氣孔侵入,在表皮下或細胞間隙中生長,約10d后產生夏孢子堆,也就是發病,新形成的孢子通過空氣廣泛傳播,落在葉片上,若濕度合適形成再侵染,夏孢子堆可連續產生夏孢子,引起該病的暴發流行。流行過程分為3個時期:①發病中心形成期。發病始期病葉率在逐漸增加,嚴重度沒有發展。②普遍率擴展期。發病中心消失轉為全田發病,病株率、病葉率急劇增加,為田間流行提供了充足菌源。③嚴重度增長期。在種植感病品種時,銹病發生輕重與越冬菌源量、7~9月降水量和田間小氣候的濕度緊密相關[4]。
1.4 防治方法
防治谷子銹病應采取以抗病品種為主的綜合措施。選用抗病品種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目前已有一批抗病性較好的品種,可供選用。引進的品種在大面積種植前,應行抗病性鑒定或試種。清除田間病殘體,降低田間濕度。還應加強栽培管理,適期播種,合理密植,施用氮肥不要過多、過晚,防止植株貪青晚熟,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拔除病株并帶出田間;要合理排灌,低洼地雨后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感病品種在氣候適宜谷子銹病流行的年份應行藥劑防治,三唑類藥劑效果較好。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用藥25g/667m2,對水50L噴霧(或用800~1000倍藥液噴霧)。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用藥60g/667m2。可在田間發病中心形成期,即病葉率1%~5%時,噴第1次藥,間隔10~15d后再噴第2次。也可在田間病葉率1%~5%時用20%三唑酮乳油1000~15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噴霧,間隔7~10d再防治1次。三唑酮是一種高效、低毒、低殘留、持效期長、內吸性強的三唑類殺菌劑。被植物的各部分吸收后,能在植物體內傳導。對銹病和白粉病具有預防、鏟除、治療等作用。三唑酮可以莖葉噴霧、處理種子、處理土壤等多種方式施用。注意三唑酮可與堿性以及銅制劑以外的其他制劑混用;拌種可能使種子延遲1~2d出苗,但不影響出苗率及后期生長;藥劑置于干燥通風處;無特效解毒藥,只能對癥治療。烯唑醇又名速保利;為三唑類殺菌劑,是具有保護、治療、鏟除作用的廣譜性殺菌劑;對真菌細胞膜起作用,從而起到殺菌作用,持效期長久。對人畜、有益昆蟲、環境安全。是具有保護、治療、鏟除作用的廣譜性殺菌劑;對于囊菌、擔子菌引起的多種植物病害如白粉病、銹病、黑粉病、黑星病等有特效。除堿性物質外,可與大多數農藥混用。對病害具有保護、治療、鏟除等殺菌作用,并有內吸向上傳導作用。施藥過程避免藥劑沾染皮膚;藥劑應存放在陰涼干燥處;施藥后,對少數植物有抑制生長現象。注意烯唑醇不能與堿性農藥混用;不宜長期單一使用,應與其他類型殺菌劑輪換使用;要嚴格掌握烯唑醇的使用濃度,當單位面積上用藥量偏大時,易對黃瓜、西葫蘆生長產生抑制作用;烯唑醇應在通風干燥、陰涼處貯存。三唑酮和烯唑醇殺菌譜廣,有效防治子囊菌、擔子菌、半知菌引起的多種作物上的多種病害,內吸性強,具有保護、治療、鏟除三大功效,活性高,鋪展性好,粘附力較強,用藥量低,藥效長達20d左右。黏蟲、鉆心蟲發生較重的地塊,可加入20%氯蟲苯甲酰胺乳油2000倍液或菊酯類農藥,做到病蟲兼治。
谷子白發病中文學名禾生指梗霉,真菌界、鞭毛菌亞門、卵菌綱、霜霉科、指梗霉屬,分布區域發生普遍,以春谷栽培區受害最重, 是谷子的主要病害,病原為谷子白發病菌。病菌的侵染主要發生在谷子的幼苗時期。種子上沾染的和土壤、肥料中的卵孢子發芽后,用芽管侵入谷子幼芽芽鞘,隨著生長點的分化和發育,菌絲達到葉部和穗部。
2.1 危害癥狀
谷子白發病是系統侵染病害,谷子從萌芽到抽穗后,在各生育階段,陸續表現出多種不同癥狀:①爛芽幼芽出土前被侵染,扭轉彎曲,變褐腐爛,不能出土而死亡,造成田間缺苗斷壟。爛芽多在菌量大、環境條件特別有利于病菌侵染時發生,少見。②灰背從2葉期到抽穗前,病株葉片變黃綠色,略肥厚和卷曲,葉片正面產生與葉脈平行的黃白色條狀斑紋,葉背在空氣潮濕時密生灰白色霉層,為病原菌的孢囊梗和游動孢子囊。這一癥狀被稱為“灰背”。苗期白發病的鑒別,以有無“灰背”為主要依據。③白尖、槍桿、白發株高60cm左右時,病株上部2~3片葉片不能展開,卷筒直立向上,葉片前端變為黃白色,稱為“白尖”。7~10d后,白尖變褐,枯干,直立于田間,形成“槍桿”。以后心葉薄壁組織解體縱裂,散出大量褐色粉末狀物,即病原菌的卵孢子。殘留黃白色絲狀物(維管束),卷曲如頭發,稱為“白發”,病株不能抽穗。④看谷老有些病株能夠抽穗,但穗子短縮肥腫,全部或局部畸形,穎片伸長變形成小葉狀,有的卷曲成角狀或尖針狀,向外伸張,呈刺猬狀,稱為“看谷老”。病穗變褐干枯,組織破裂,也散出黃褐色粉末狀物。⑤局部病斑苗期病葉“灰背”上產生的病原菌游動孢子囊,隨氣流傳播到健株葉片上,局部侵染形成葉斑。葉斑為不規則形或長圓形,初淡綠至淡黃色,后變為黃褐色或紫褐色,病斑背面密生灰白色霉層。老熟葉片被侵染后,形成褐色小圓斑,霉層不明顯。產生灰背的病苗后期多形成白尖、白發或看谷老,但也有的后來癥狀消失而正常抽穗。也有的病苗前期不出現灰背,后期卻變為白尖、白發或看谷老[5]。
2.2 傳播途徑
谷子白發病病原菌以卵孢子混雜在土壤中、糞肥里或粘附在種子表面越冬。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用混有病株的谷草飼喂牲畜,排出的糞便中仍有多數存活的卵孢子。土壤帶菌是主要越冬菌源,其次是帶菌廄肥和帶菌種子。谷子發芽時,卵孢子萌芽產生芽管,從胚芽鞘、中胚軸或幼根表皮直接侵入,蔓延到生長點,隨生長點分化而系統侵染,進入各層葉片和花序,表現各種癥狀。谷子芽長3cm以前最易被侵染[6]。
2.3 發病條件
土壤溫濕度和播種狀況影響侵染和發病程度。幼苗在土溫11~32℃都能發病,最適發病溫度為18~20℃,最低為10~12℃,最高為31~34℃。土壤濕度過低或過高都不適于發病。在土壤相對濕度30%~60%范圍內,特別是40%~50%間,發病較多。“灰背”上產生的大量游動孢子囊隨風雨傳播,重復進行再侵染,在葉片上形成局部病斑。但游動孢子囊侵染有分生組織的幼嫩器官時,也可產生系統侵染,在田間以分蘗分枝發病率最高。影響游動孢子囊再侵染的主要因素是大氣溫、濕度。游動孢子囊在夜間高濕時產生。氣溫低于10℃不產生游動孢子囊,20~25℃時產生最多。游動孢子囊萌發最適溫度為15~16℃,最低為2℃,最高為32℃。遭遇多雨高濕而溫暖的天氣后,再侵染發生較多。白發病的發生與栽培條件和品種抗病性也有密切關系。連作田土壤或肥料中帶菌數量多,病害發生嚴重,而輪作田發病輕。播種過深,土壤墑情差,出苗慢,發病也重。谷子品種間抗病性有明顯差異。據中國國內鑒定,抗白發病的種質資源主要分布在中國34°N~41°N之間,亦即晉、魯、豫、陜諸省的溫暖多雨和低洼易澇地區。白發病菌有致病性分化現象,存在多個生理小種[7]。
2.4 防治方法
采用合理輪作、藥劑拌種和種植抗病品種等綜合措施進行防治。①種植抗病品種。谷子白發病菌有不同生理小種,在抗病育種和種植抗病品種時應予注意。②農業防治。輕病田塊實行2年輪作,重病田塊實行3年以上輪作,適于輪作的作物有大豆、高粱、玉米、小麥和薯類等。施用凈肥,不用病株殘體漚肥,不用帶病谷草做飼料,不用谷子脫粒后場院殘余物制作堆肥。在“白尖”出現但尚未變褐破裂前拔除病株,并帶到地外深埋或燒毀。要大面積連續拔除,直至拔凈為止,并需堅持數年。③藥劑防治。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或35%甲霜靈拌種劑,以種子重量0.2%~0.3%的藥量拌種。或用甲霜靈與50%克菌丹,按1∶1的配比混用,以種子重量0.5%的藥量拌種,可兼治黑穗病。用甲霜靈拌種可采用干拌、濕拌或藥泥拌種等方法,濕拌和藥泥拌種效果更好。土壤帶菌量大時,可溝施藥土,每公頃用40%敵克松3.75kg,摻細土15~20kg,撒種后溝施蓋種。
[1]李國瑜,叢新軍,秦嶺,等.播期對夏谷幼穗分化及葉齡指數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7,50(4):612-624.
[2]董孔軍,何繼紅,任瑞玉,等.不同生育階段灌水處理對谷子生長發育的調控效應[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6(05):35-39.
[3]張新仕,徐俊杰,王桂榮,等.谷子病蟲鳥害調查及防治措施[J].河北農業科學,2014(5):4-7.
[4]李夏,妙佳源,高小麗,等.連作條件下谷子葉片衰老與活性氧代謝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6,21(4):1-9.
[5]張金玲,張艷陽,張葉,等.張家口地區谷子主栽品種萌發期抗旱性評價[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7,19(4):65-72.
[6]李志江,賈冠清,李祥羽,等.谷瘟病菌生理小種鑒別及谷子標準品種體系的構建[J].中國農業科學,2016,49(17):3308-3318.
[7]董立,馬繼芳,董志平.谷子病蟲草害防治原色生態圖譜[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1-23.
2017-08-21
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CARS-06-13.5-B24);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
董亞南(1969-),男,漢族,河南伊川人,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作物育種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