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成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2)
彝族地區農村婦女貧困現狀與反貧困對策研究
——以四川省峨邊縣為例
陳 成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本文以四川省扶貧工作重點縣峨邊縣為例,采用文獻法、問卷法、訪談法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深入解析峨邊縣彝族農村婦女的貧困現狀,并以此為基礎歸納彝族地區婦女貧困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由此提出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政策建議,以期能夠更有效地推進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工作。
彝族;婦女;貧困;對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政府主導,把扶貧開發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開展大規模專項扶貧行動,針對特定人群組織實施婦女兒童、少數民族發展規劃”“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到戶、精準到人,找對窮根、明確靶向”和 “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體人口,實現精準脫貧,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等重要論述。聯合國早在1995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就指出“世界上的貧困人口70%是婦女,貧困有一張女性面孔”,而我國在同年的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首次將“婦女與貧困”納入重大關切領域。因此,不管是國際還是國內,都開始關注和重視女性貧困問題。從實踐價值來看,有學者認為,貧困婦女是扶貧開發的重點對象,廣大農村留守婦女也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依靠群體,特殊人群的隱蔽性貧困是導致扶貧難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貧困家庭中的婦女是隱蔽性貧困的主要群體。也有學者認為,反貧困實踐中存在社會性別障礙,婦女不僅在獲得經濟和社會資本,以及發展機會方面明顯處于弱勢,而且在扶貧發展決策中處于邊緣狀態,這不僅影響扶貧工作的“精準”,也成為扶貧工作中的“硬傷”。因此,本文試圖以四川省樂山市峨邊縣的彝族農村婦女的能力貧困和物質貧困為切入點,探尋導致其貧困的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脫貧攻堅提供參考借鑒。
2.1 調查區域概況
本文所研究的區域是四川省樂山市峨邊縣,該縣境內屬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雨量較多,由于境內山峰林立、溝谷深險,立體氣候特征明顯。全縣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5%系典型的大山區,有動植物王國和地質博物館之美譽,旅游、科考價值極高。全縣轄6鎮13鄉,2016年戶籍人口為148656人,非農業人口27794人,農業人口12.02萬人,男性人口77245人,女性人口71411人,人口性別比為108.2,男女人口數量基本持平。峨邊縣屬于省級貧困縣,2014年到2016年,3年共計脫貧993戶2791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3.1%降至5.56%。
2.2 基于問卷調查形成的峨邊縣農村婦女貧困狀況研究
2.2.1 問卷調查方法及樣本分布 在本研究的具體研究框架中,文獻研究的主要目標為:系統梳理國內外婦女反貧困狀況,通過文獻形成研究工具——問卷及訪談提綱。在問卷調查方面,本研究選取四川省樂山市彝族自治縣峨邊縣為典型的樣本城市,以峨邊縣的農村婦女和農村男性為調查對象,調查樣本覆蓋峨邊縣4個鄉鎮8個村,獲取彝族農村婦女樣本70個,彝族農村男性樣本74個。其中,16~45歲年齡組的人數有90人,占所有調查人數的62.5%;已婚有配偶的人數達到了123人,占所有調查人數的85.42%;調查人口中的非貧困戶有68戶,占所有調查人數的47.2%(表1)。這次調查對144個樣本對象的教育、培訓、生育健康保障、法律保障問題進行了全面研究,了解到彝族農村婦女貧困的現狀。
2.2.2 彝族農村男女受教育及受培訓狀況對比分析
2.2.2.1 彝族農村男女受教育狀況對比分析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未上學的男性有20人,占男性調查總人口的比例為27%,未上學的女性有49人,占女性調查總人口的比例為70%;小學(含未畢業)的男性有25人,占男性調查總人口的比例為33.8%,未上學的女性有13人,占女性調查總人口的比例為18.6%(圖1),彝族農村婦女和男性的受教育程度都普遍偏低,而且很明顯,女性文盲率遠遠高于男性。究其原因,筆者在訪談過程中感受最深的是因為“經濟條件差”“當地教育基礎設施薄弱”2種原因,但在調查過程中,彝族農村男女大部分不贊同“女孩不需要文化太高了,嫁得好比學習成績好更重要”的教育觀點,也有17.6%男性和14.3%女性贊同上述觀點,而對于“讀書還不如打工”這個觀點上,有10.8%的男性和17%的女性贊同上述觀點。可以看出,彝族農村男性比女性更看重讀書,但男性在讀書方面比女性更“重男輕女”,因此,彝族女性在教育方面相比于男性更顯得貧乏。

表1 抽樣彝族農村男女的人口學特征

圖1 調查樣本中的彝族農村男女受教育程度比較(單位:人)
2.2.2.2 彝族農村男女接受培訓狀況對比分析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抽樣彝族農村男性參與農業夜校、創業指導或技能培訓、政府組織的勞務輸出的人數均高于抽樣女性的參與人數,且男性參與上述3種培訓或活動在抽樣男性總人口的比重也均高于女性占在抽樣女性總人口的比重,且婦女在3種培訓中的參與度也較低,都達不到抽樣婦女總人數的一半(圖2),因此,彝族女性在接受技能等培訓方面相比于男性更顯得貧乏。但在參與意愿方面,抽樣調查數據顯示,男性參與農業夜校、創業指導或技能培訓在抽樣男性總人口的比重均低于女性占在抽樣女性總人口的比重,說明女性的參與意愿比男性要略高,而女性在政府勞務輸出方面卻遠遠不及男性的參與意愿強,這也能側面說明男性對于外出務工意愿更強烈,而女性對獲求知識的愿望也較參與度要高很多(圖3)。

圖2 調查樣本中的彝族農村男女接受培訓的狀況比較(單位:%)

圖3 彝族農村男女愿意參加培訓的狀況比較(單位:%)
2.2.3 彝族農村婦女生育健康保障的貧困狀況分析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抽樣彝族農村婦女做過婚前檢查和孕前檢查的分別只有20.9%和38.8%,沒有做過婚前檢查和孕前檢查的婦女已經超過大半,而在醫院生孩子的也只有59.7%,有40.3%的婦女都在沒有基本醫療條件的家里生產(圖4)。因此,在生育健康保障方面,彝族農村婦女嚴重缺乏生育健康保障,很容易導致因為生育引起疾病,甚至可能導致“因病返貧、因病致貧”。

圖4 調查樣本中的彝族農村婦女生育健康狀況(單位:%)
2.2.4 彝族農村婦女對法律等權利保障的貧困狀況分析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抽樣彝族農村婦女對親情工作法 、德古工作法的知曉度很低,了解這兩種當地法規的人分別為32.9%和44.3%,而對村規民約的知曉度要稍高一些,但不知道和只聽過名字的農村婦女有34.3%(圖5)。 “《憲法》是我國最高的法律”這個觀點上,抽樣彝族農村婦女有37.14%的人贊同,不贊同的有4.3%,但不清楚的卻占到了58.56%。在問到學習法律的態度上,抽樣彝族農村婦女有82.86%的人贊同“只要有機會,我很愿意學習法律”這個觀點。因此,彝族農村婦女的法律意識淡薄,對當地的維權法規等也不熟悉,這使得彝族農村婦女在用正當法律法規維護自身權利上處于不利地位,但是她們對于想學習法律的積極性也是很高的。

圖5 彝族農村婦女對當地法律等權利的知曉度(單位:%)
2.3 基于訪談形成的峨邊縣農村婦女貧困狀況分析
2.3.1 訪談法及樣本分布 本研究選取了峨邊縣30名年齡在20~50歲之間,且有子女的彝族農村婦女作為調查對象。
2.3.2 彝族農村婦女的個人收入和消費狀況
2.3.2.1 個人收入及收入來源 被訪談的30名彝族農村婦女都留守家中,除了帶小孩以外,主要從事單一的農作物和家禽養殖,月薪集中在500~3000元之間,個人經濟收入嚴重偏低。例如訪談對象A的具體情況如下:A今年29歲,夫妻共同生養3名子女,A平時除了帶孩子以外,還要做農活,主要種植玉米、花椒,養殖豬、羊、雞,一個月大概收入1000元。訪談對象B的具體情況如下:B今年40歲,夫妻共同生養4名子女,女方平時主要負責帶孩子,因為身體常年患病無法勞作,幾乎沒有收入,全家靠丈夫外出打工過日子。訪談對象C的具體情況如下:C今年27歲,夫妻共同生養3名子女,C平時除了帶孩子以外,還要種地養豬,一個月大概收入2000元。
2.3.2.2 家庭消費和個人消費狀況 被訪談的30名彝族農村婦女家庭開支最大的幾項都是給子女的消費、人情往來、看病、購買生活用品。
3.1 資源稟賦與區位條件較差
自然條件較差是導致經濟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婦女致貧的一個原因。峨邊縣山多地少、海拔高,資源匱乏,旱災、澇災等自然災害頻繁,農業基礎設施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極低,加上村民居住分散,農業綜合能力滯后,生產生活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再加上交通不便,各種自然條件的限制和基礎設施的不足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限制了婦女的發展。
3.2 社會保障功能的缺失
一方面,彝族農村婦女在土地、財產和機會上的權利都相對于男性缺失,而擁有安全的土地所有權,可以使婦女更有可能從事獨立的經濟活動,只要女人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她在一定程度上依賴男人的程度就會減弱,土地所有權的性別不平等給婦女帶來了嚴重的壓力,從而導致女性較男性更易陷入物質和精神雙重貧困。另一方面,計劃生育政策規定一對夫妻只能生育一個孩子,提倡和鼓勵公民優生優育、晚婚晚育,計劃生育的民族地方特點批準了部分偏遠地區少數民族可以生育3個子女,抽樣調查中的婦女基本上生育了3個以上的子女,4~5個子女是最為普遍的,而且當地生育衛生服務設施差、自身生育意識不強等因素,導致很多婦女的基本生育衛生條件得不到保障,使得相當一部分婦女生存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生育后的養育子女更是給家庭增加了負擔。
3.3 婦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首先,由于受民族文化、傳統性別觀念等因素影響,彝區存在“讀書無用”的思維定勢,越貧困的家庭越不讓孩子讀書。其次,“知足常樂、安于現狀” 的生活觀,使涼山彝區缺乏自主創新及擺脫貧困的能力。再次,由于彝族農村教育設施落后,一部分條件相對好的家庭選擇將子女送往城鎮接受教育,從而父母需租房照料子女,無形中增加了教育成本和家庭負擔;另一部分條件相對不好的家庭由于沒有多余收入來支付子女學費,而不得不輟學早早加入勞動大軍。綜上幾種原因導致彝區農村婦女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3.4 “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
彝族婦女大部分從事照顧家庭、種養殖等工作,傳統封建觀念“男主外、女主內”“男尊女卑”在落后彝族地區更是根深蒂固,而這種思想使得多數女性從一出生就受到來自周圍極不公平的待遇和歧視。彝族農村婦女在家中大多依賴于丈夫,家中做主的基本是丈夫。彝族婦女把做“賢妻良母”、照顧家庭等傳統觀念看得很重,而且平等性別意識也很欠缺,“早婚早育”、結婚給“身價錢”的現象很普遍,法律維權意識淡薄,彝族婦女自身思想觀念的落后也嚴重制約了其自身的發展。
4.1 強化法律維權
政府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制定少數民族女性接受教育等方面的立法,用法律法規對女性受教育的權力進行不斷完善和細致保護。要保障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公平和持續開展,只有增強針對性立法,將彝族地區女性教育事業、社會權益納入法律范疇,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切實掃除彝族地區婦女受教育和維權方面障礙。
4.2 落實政策保障制度
落實政策、用好政策是作為加快貧困婦女脫貧致富的重要保障,在救助特困婦女兒童、改善貧困婦女生存條件、支持婦女創業就業等方面,建立更加靈活的扶持政策,盡力傾斜扶持。因地制宜地發展反貧困經濟項目,將彝族農村婦女的反貧困要求納入到具體的項目規劃和實施中,可以就地發揮女性的特長,積極參與反貧困的發展項目。例如,自主創業可以幫助女性兼顧工作和家庭角色,幫助她們獲得更多收入,并且減輕她們對男性的依賴,因此應當推出一些鼓勵自主創業的政策。可以大力推動小企業的發展就是一條增加婦女就業、提升她們在家庭、市場和社會中的地位的可行辦法。努力消除勞動力市場對女性的歧視,讓女性與男性擁有平等的資源享有權和發展空間。女性必須使自己成為財富的創造者才能從根本上擺脫精神和物質上的貧困。
4.3 提高婦女素質技能
確保彝族農村婦女完成義務教育,配合開展多種農業、手工、創業等技能培訓,加強宣傳,培育彝族農村婦女的社會性別意識,培養其積極向上的人格特質和自主、自立、自強、自信的精神。必須消除彝族農村婦女落后的傳統觀念。引導女性首先拋棄傳統的性別觀念是建立平等的兩性地位,乃至使婦女擺脫貧困的關鍵。要深刻重視農村彝族婦女非正規教育發展。政府應當重新審視現行在涼山彝族地區實施的基礎教育政策,對那些因種種原因不能上學或上不起學的彝族女性采用多樣化適應她們需求的非正規教育措施。針對在彝族文化氛圍中的彝族婦女生理和心理特點,提出農村彝族婦女可持續發展的非正規基礎教育、掃盲教育、實用技術培訓等補償教育方案,促進涼山農村彝族婦女的生存教育和創業教育早日正常進行。
4.4 拓寬婦女就業渠道
產業扶貧是其他扶貧措施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要保障各種扶貧措施持久見效,歸根到底必須要有產業作為支撐,否則貧困戶增收脫貧就成了'無源之水'。結合政策扶持與市場機制帶動彝族農村婦女發展有針對性的產業,在產業發展中,要結合當地實際引導貧困婦女突出區域特點、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質,引領帶動更多貧困婦女實現靈活就業、脫貧致富。逐步提升小額信貸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支持農村婦女、特別是貧困婦女發展種養殖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的開發和拓展,鼓勵農村婦女積極創辦服務實體。注重長短結合,推進利益機制聯結,產業龍頭企業帶動,把彝族農村婦女帶入大產業、大市場,建立穩定的產業長效增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