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輝
(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石橋鎮農技推廣站,四川 達州 635000)
新時期達川區農機推廣的機遇與挑戰
潘 輝
(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石橋鎮農技推廣站,四川 達州 635000)
農業機械化代表著先進的農業生產力,是影響現代農業進程的關鍵因素,農業機械化的高低決定著現代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和農業競爭力的強弱。本文總結和分析了達川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狀況、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新時期加快推進達川區農業機械化的對策及建議。
農機推廣;購置補貼;現狀;機遇;挑戰
農業機械是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是農業的重要生產力。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志,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技術手段。是確保農業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它對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農副產品商品率等農業綜合生產力,增加農業抗災減災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達川區位于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106°59′~107°50′E,30°49′~31°33′N,幅員面積2245km2。全區轄52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21.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1萬人,全年糧食產量達50萬t以上,是全國、全省糧食生產大縣(區)。
1.1 主要農作物農技應用現狀
“十二五”期間,達川區主要農作物機耕面積達4.33萬hm2,機收2.38萬hm2,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42.5%以上。其中,水稻全程機械化達2533.33萬hm2,水稻機插1萬hm2,水稻機收1.93萬hm2;油菜、小麥等采取機械化種植、收獲于2014年首次成功完成試驗示范,2015年推廣實施油菜、小麥機械化種植,收獲66.67hm2。
1.2 農機購置補貼情況
“十二五“期間,達川區共兌現農技購置補貼資金3628.669萬元,帶動老百姓投資16663.713萬元購買農機具57136臺套,農機總動力達到43.88萬千瓦。
1.3 農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
達川區共有農機專業合作社15家,其中有2家被評為省級示范專合社,入社成員達630余人,從業人員達1500余人,服務農戶達3萬多戶,經營土地面積3333.33hm2。
2.1 農村土地確權頒證為農機推廣奠定了政策基礎
目前,達川區已經完成了52個鄉鎮和2個街道辦事處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任務,完成土地實測8.67萬hm2,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基本完成。農村土地確權頒證有效解決了農村土地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空間位置不明、登記簿不健全等問題,為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奠定了基礎,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必然促進農業機械化的大規模使用。
2.2 基礎設施改善為農機推廣提供了有利條件
達川區全面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目前已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1.12萬hm2,新建和整治排灌渠道450km,新建和整治機耕道20km,田間生產道500km,到2020年全區將建成高標準農田5.08萬hm2,農村便民機耕道1500km。高標準農田的建成,掃清了全區地處丘陵地帶不利于農機操作的障礙,為農機推廣奠定了物質基礎。
2.3 農機購置補貼項目為農機推廣資金支持
全區每年從中央、省、市、區劃撥大量資金用于農機購置補貼,僅2016年就已完成農機購置補貼541萬元,帶動推廣農機具7200余臺套,受益農戶及新型經營主體達6800余戶。隨著農機購置補貼的不斷推進和深化,農民購買農機具的熱情不斷高漲,全區農機化應用將進入一個新時期。
2.4 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為農機推廣提供了內在動因
達川區地處秦巴山區,農村大部分勞動力都轉移到城市務工,導致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大土地流轉,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發展。全區農民專合社已達500余家,家庭農場200余家,種植大戶150余家,流轉土地1.33萬hm2。土地大面積流轉促進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了農業改造提升,促使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加大農機化的應用,以應對勞動力的不足和農業節本增效。
3.1 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偏低
近幾年,達川區大力投入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達川區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較大改善。但是,高標準農田的改造面積僅占全區可耕地面積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地區缺乏田間機耕道,大型機械不能直接到田到地。同時由于達川區地處丘陵地區,農民土地分散、細碎化嚴重,極其不利于農機作業,還增加了農機在田間通行的難度。
3.2 農機投入不足
除了中央財政的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外,本級財政對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專項資金投入不夠,嚴重阻礙了農機推廣的發展。
3.3 農機售后服務不健全
達川區農機售后服務點分布嚴重不均,部分鄉鎮甚至尚無維修點,村級幾乎沒有農機維修點。在有農機維修點的鄉鎮,也存在維修網點規模小、維修能力有限、專業技術人員少、維修技術水平低、專業維修點少的情況。
3.4 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落后
達川區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還處于探索建立階段,已成立的專業服務隊服務的范圍小,服務的層次低,服務機制極不完善,遠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
4.1 加大農機投入力度
結合“十三五”農業規劃建設重點任務,建立健全持續、穩定、多元的投入增長機制。增加財政預算安排,使財政支持農機投入總量明顯增加,增幅明顯提升,比例明顯提高,發揮政府在農機推廣體系、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向農業投入。加大資金整合力度,以“十三五”農業建設的重點任務和工程為平臺,整合涉農資金項目,加大競爭性分配的力度,適當調整財政支農資金結構,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效益。采取以獎代補、獎勵、貸款貼息、抵押擔保、風險補償、稅費減免等措施,吸引各類資本投資向農機推廣傾斜。加大政策性金融機構支農力度,發揮村鎮銀行、小額貸款機構的功能,增加信貸投入。
4.2 加大新型農業機械推廣力度
充分利用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服務試點項目,積極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工作,帶動油菜全程機械化、玉米機播的推廣工作。以種植農作物和農機服務的專合社和家庭農場為切入點,推廣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同區、鄉鎮農技站共同做好技術參謀,有效解決在生產中的農藝與農機融合問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輻射帶動其他專合社等服務組織和周邊農戶。
4.3 完善基層農機推廣服務體系
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農機推廣服務機制,建立起職責明確、功能健全、保障有力、充滿活力的公益性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切實解決好農機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加強對基層農機推廣隊伍的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充實基層農機推廣人員,政策上傾斜,政治上關心,待遇上優厚,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和后顧之憂。
[1]朱亞軍. 芻議達川區農機化發展的瓶頸問題和對策措施[J]. 農家科技旬刊, 2014(5).
[2] 王大輝. 達州市達川區麻柳鎮水稻生產機械化推廣應用初探[J]. 農業與技術, 2015, 35(7):59-60.
[3] 鄧小輝. 達川區麻柳鎮農機化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 農業與技術, 2015(6):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