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全,陳 玲,楊 坤,蔡良俊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成都 溫江 611130)
稻田養鴨立體生態種養集成技術
王富全,陳 玲,楊 坤,蔡良俊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成都 溫江 611130)
利用稻田的生長環境進行鴨的養殖,使稻、鴨產量提高,品質提升,實現稻田綜合種養循環,增加單位面積的產值,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稻田;鴨;種養;品質;產值;集成技術
稻田養鴨技術是利用水稻田中的水和鴨子嬉水及食雜草的特性,把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結合在一起,構建成一個水稻——鴨子互利互補的生長環境,有利于生產出味好、食用安全的稻米,是生產無公害水稻的一種有效途徑。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韓國等國家就已經廣泛應用稻田養鴨技術來生產有機水稻,尤其是在韓國,還出現了稻田養鴨一品村。
崇州市王場鎮鴻宇家庭農場。
2.1 鴨苗品種及雛鴨飼養管理(關鍵點)
2.1.1 品種選擇 選擇皮下脂肪少、生長速度較慢的地方土鴨如花邊鴨、麻鴨等作為稻鴨共棲的鴨苗品種。
2.1.2 雛鴨飼養管理 集中育雛,集中進行病毒性肝炎疫苗、H5N1型禽流感疫苗和鴨瘟疫苗的免疫。
2.2 圈舍搭建
為了固定鴨子活動范圍和減少老鼠、黃鼠狼等天敵的侵擾,為鴨提供休息、補飼和避護場所,在稻田中間選擇上風上水的地方,統一建設可拆卸移動式稻田養鴨專用圈舍(目前正在申請專利中),每個舍關200只鴨子。
2.3 放鴨入田和加強管護
秧苗栽插成活后,按40只/667m2開始放鴨。雛鴨放入田間鴨棚后,在初放區小范圍內喂養。自第3周起,鴨在田間自由采食,每天定期補充一些蔬菜殘料、下腳料(如殘留的藩茄、絲瓜等瓜果廢品及葉菜廢料)和糧食(泡漲后的小麥)。喂料喚鴨時主要采用吆喝與敲擊食物器皿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馴化,稻田留水由淺到深,3周后正常保持在10~15cm。
2.4 合理放牧(操作難點)
2.4.1 根據氣溫和水溫確定放牧時間 稻田放牧,通風程度不如江河、池塘,因水淺,易被曬熱,氣溫超過32℃時,注意防暑降溫。特別在炎熱的夏季,應在上午9時前和下午涼爽的時候進行。
2.4.2 適當輪流放牧 稻田不同生長期和收獲期,最好進行輪流放牧的搭配。
2.4.3 集中放牧 水稻收割后,田中有大量遺粒,這時可集中放牧。
2.5 勤加觀察和適時售鴨
鴨在大田期間,每天9時和17時沿田巡視一遍,密切關注鴨的精神狀態和生長情況,同時注意田問水質、禾苗蟲害等情況,作好相關記錄。30日齡時將鴨集中到大棚里,補料(泡漲后的小麥、玉米等)催肥,40d后開始出售。此時鴨子已過快速生長期,肉的品質和風味得到迅速提高。
2.6 零排放的圈舍設計做到“無味”養殖
無臭味、不用清糞、除氨氣,營造良好的清新微生態鴨舍,提高鴨自然免疫力,減少疾病,改善鴨肉品質,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1 品種選擇標準
水稻選用當前成都市主推的優質高產雜交稻組合,稻米品質達國家二級米標準,增加稻米的附加值;鴨選用生長較慢,皮下脂肪少,肉品質好的地方品種—花邊鴨。
3.2 主要技術規范
①水稻育苗采用旱育秧,寬窄行移栽;在水稻移栽返青后,即栽插后第10d才放養已接種疫苗并在家喂養7d的雛鴨入水稻田,放養規格50只/667m2左右。②養鴨的稻田,四周用簡易遮陽網作圍欄,以防丟失,并留有300m2空地為鴨提供休息、補飼喂料和避護的場所。③鴨在田間自由采食,每天定期補充一些蔬菜殘料、下腳料(如殘留的藩茄、絲瓜等瓜果廢品及葉菜廢料)及糧食(如泡脹了的小麥、玉米);喂料喚鴨時采用吆喝與敲擊食物器皿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馴化;若鴨群較大,則分區、分組放養。④當鴨生長期達到80d左右,大羽毛長齊時,是花邊鴨品質、風味達到較好的時期,便可大量出售。
4.1 除草效果
鴨子喜歡吃禾本科以外的植物和水面浮生雜草,同時鴨在稻田里的活動過程中,其嘴和腳還能起到踩踏、中耕及渾水的作用,能有效地除去稻田的雜草。
4.2 除蟲效果
鴨喜歡吃昆蟲類和水生動物,能減少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螟蟲等蟲害以危害。
4.3 施肥效果
鴨的糞便排于稻田,能增加稻田的有機肥。
4.4 節本效果
稻田養鴨上市價格比普通肉鴨高5~10元/kg,再加上節省農藥、肥料和人工,預計收入在900元/667m2以上。
4.5 增加田間有機肥
休息舍墊料(完全來源于秸稈)和鴨的糞便混合發酵后,直接變成優質的有機肥。
4.6 生態效益
稻田放鴨,利用鴨在稻田的活動取食,能達到除草、防蟲、施肥的目的,減少農藥、化學肥料的施用,減輕農田環境的污染,是一項很好生態環保技術,有利于生產出無公害優質米。
4.7 產品優勢強
稻田鴨生長環境好,健康、活潑,其肉質遠遠超過用飼料喂養出來的商品鴨,為原生態產品;稻田收獲的優質稻谷,未使用化肥、農藥,減輕農田環境污染,節約人工,有利于生產出無公害優質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