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毅
(山東省平邑縣畜牧技術推廣站,山東平邑 273300)
淺談豬圓環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范 毅
(山東省平邑縣畜牧技術推廣站,山東平邑 273300)
豬圓環病毒病(簡稱PCVD)是由豬圓環病毒2型(PCV2)引起豬的一種新的傳染病,主要引起仔豬斷奶衰竭綜合征、豬皮炎與腎病綜合征和母豬繁殖障礙,主要特征表現為豬體質下降、貧血、黃疸、消瘦、腹瀉、呼吸困難、咳喘等。此外還可導致豬群嚴重的免疫抑制,從而容易繼發或并發其它傳染病,給養豬業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豬圓環病毒病;臨床癥狀;防治措施
病豬和帶毒豬(多數為隱性感染)以及公豬精液、流產胎兒均是本病的傳染源。病毒存在于病豬的呼吸道、肺臟、脾臟和淋巴結中,PCV2可隨鼻腔分泌物和糞便排出體外,易感染豬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精液及胎盤傳染,也可通過污染病毒的人員、工作服、用具和設備傳播。本病流行以散發為主,有時可呈現暴發,病程發展較緩慢,有時可持續12~18個月。各種年齡豬以及均易感,但本病主要發生在保育階段和生長期的仔豬,即5~12周齡。飼養管理不良,環境條件差,飼料營養低,通風不良、飼養密度大,不同日齡的豬混養,過于頻繁的免疫接種以及各種應激因素的存在均可誘發本病。圓環病毒感染能破壞豬體的免疫系統,造成免疫抑制,因而本病常與豬藍耳病、細小病毒病、偽狂犬病、副豬嗜血桿菌病、豬支原體肺炎、鏈球菌病等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
本病常發生于保育階段的豬和生長期豬,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發熱、生長不良或停滯,消瘦、被毛粗亂,呼吸困難、咳嗽、貧血、皮膚蒼白,早期出現體表淋巴結腫大,眼瞼水腫;有的皮膚與可視粘膜發黃、腹瀉、嗜睡;約有20%的病豬出現貧血和黃疸癥狀。
本病常發生于12~14周齡的豬,病豬發熱、食欲減退、跛行、結膜炎等,在會陰部、四肢、胸腹部及耳朵等處的皮膚上出現圓形或不規則性的隆起,呈現周圍紅色或紫色而中央為黑色的病灶,相互融合成帶狀和斑塊狀。
可發生于不同妊娠階段,但多見于妊娠后期,表現為體溫升高達41~42℃,食欲減退,出現流產、產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母豬受胎率低或不孕,斷奶前仔豬死亡率達11%.
主要發生于6~14周齡的豬,發病率為2~30%,死亡率為4~10%表現為咳嗽、流鼻汁、呼吸加快、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生長緩慢。
本病只能從母豬垂直傳給仔豬,不能在仔豬之間水平傳播。表現為全身震顫,無法站立,躺臥后震顫減輕或消失,再站立又出現癥狀;病重輕的豬可運動,體溫、脈搏、呼吸均無明顯變化,數小時或數日自愈,嚴重時影響吃奶,以致死亡。
刨檢可見淋巴結腫大2~5倍,特別是腹股溝、縱膈、肺門和腸系膜與頜下淋巴結病變明顯。切面為均勻的白色;肺部有灰褐色的炎癥和腫脹,呈彌漫性病變,間質增寬,質地堅硬似橡皮樣,其上面散在有大小不等的褐色實變區(間質性肺炎)。肝變硬,發暗。脾臟輕度腫脹,盲腸和結腸黏膜充血、出血。
刨檢可見腎腫大、蒼白、表面有出血小點皮質紅色點狀壞死,腎盂水腫。脾臟腫大并出現梗死。肝臟呈橘黃色外觀,心臟肥大,心包積液。特征性的組織損傷為全身性壞死性脈管炎和纖維蛋白壞死性腎小球腎炎。
刨檢可見死胎與木乃伊胎,新生仔豬胸腹部積水,心臟擴大、松弛、蒼白,組織學變化是纖維素性或壞死性心肌炎。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借助實驗室進行病毒檢測是否為陽性。
由于本病在不同年齡豬的臨床表現不同,因此需要與許多類癥相區分。保育階段出現衰竭綜合征并具有呼吸道癥狀時,要與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和副豬嗜血桿菌病相區分;腸系膜水腫時,要與大腸桿菌水腫病和豬維生素C-硒缺乏癥相區分;發生皮炎時,與葡萄球所致滲出性皮炎、鋅缺乏相區分;發生繁殖障礙時,要區分偽狂犬病和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等疾病。
目前本病尚無特效的治療措施。隨著疫苗的成功研制,應采取以免疫預防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
嚴格實行全進全出制度,落實各項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消毒;豬舍要通風良好,降低氨氣及有害氣體的濃度;飼養密度要適中,不同日齡的豬應分群飼養;減少應激,加強豬群藥物保健,控制繼發感染;飼料營養要全面,加強對種公豬的檢測,使用無PCV2污染的精液。
用PCV2疫苗進行免疫,可減少斷奶衰竭綜合征發生,降低仔豬死亡率,提高料肉比。
(1)采用抗菌藥物,減少并發感染。如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慶大-小諾霉素、克林霉素、磺胺類藥物等進行治療,同時應用促進腎臟排泄和緩解類藥物進行腎臟的回復治療。
(2)采用黃芪多糖注射液并配合維生素B1+B12+Vc肌肉注射,也可以使用佳維素或氨基金維他飲水或拌料。
(3)選用新型的抗病毒劑如干擾素、白細胞介導素、免疫球蛋白、轉移因子等進行治療,同時配合中草藥抗病毒制劑,會取得明顯治療效果。
[1] 楊野.淺析豬圓環病毒病的防治方法[J].獸醫導刊,2016,(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