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欣
(濟源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濟源 459000)
雞副傷寒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王亦欣
(濟源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濟源 459000)
雞副傷寒病是由各種泛嗜性沙門氏菌引起家禽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由于本病呈慢性感染過程,對養禽業造成的損失不容忽視。為了探討本病的綜合防治措施,本文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從本病的病原、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方法和防治措施進行介紹。重點闡述本病的防治措施,希望為本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沙門氏菌;副傷寒;防治措施
雞副傷寒是由能運動的各種泛嗜性沙門氏菌引起的疾病的總稱,雛雞多發,成年雞則為慢性或隱性感染。以下痢、結膜炎、消瘦為特征。本病為各種家禽、家畜和人的共患病,對人可引起食物中毒,由于各種家禽都能發病,故廣義成為禽副傷寒。由于本病是慢性感染病難于消滅,常使受精率、孵化率和產蛋量下降,病愈雞生長也受到阻滯而發育不良,機體衰弱,降低其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因此,雞副傷寒所引起的經濟損失是不容忽視的。
除雞白痢和禽傷寒沙門氏菌外,還有許多沙門氏菌能引起雞副傷寒,稱為副傷寒沙門菌。目前已分離出150多種,均對禽具有致病性。這些細菌革蘭氏陰性,無芽孢和莢膜、有鞭毛、能運動。在自然條件下很容易生存和繁殖,成為本病易于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墊料、飼料中副傷寒菌可生存數月、數年。對外界抵抗力不強,60℃10min可被殺死,在陽光照射下僅能生存數分鐘。一般消毒藥,如0.1%石炭酸、2%福爾馬林和1%高錳酸鉀在數分鐘內即可將本菌殺死。
雞、火雞和珍珠雞等均對本病易感,該病主要感染雛雞。在胚胎期和出雛期內感染的雛雞,常在4~5日齡發病,6~10d達死亡高峰,病死率為10~80%,1月齡以上的雞有較強的抵抗力。青年雞和成年雞很少發生急性副傷寒,一般為慢性或隱性感染。本病的感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也可通過呼吸道和皮膚創傷感染。帶菌禽是本病的主要傳染來源,被污染的種蛋也能傳染。雞場飼養管理不善、環境衛生差、雞舍擁擠、空氣污濁、營養不良等均可促進本病發生。
雛雞經帶菌卵或出雛器感染,或者以接觸方式感染本病,于4~5日齡發病;這些病雛的排泄物使同群的雞感染,多于10~12日齡發病;死亡高峰在10~21日齡。以急性敗血癥為主,往往不見任何癥狀而死亡,隨日齡增大,10日齡以后發病的出現嗜睡、呆立、垂頭、兩翅下垂、羽毛松亂、不食、喜飲水,眼有黏液性、漿液性或膿性結膜炎表現,病雞排水樣稀糞,肛門黏有糞便,怕冷而相互擁擠或靠近熱源,有時表現為流淚、流鼻涕,有的病雞呼吸困難,或出現麻痹、抽搐等神經癥狀,死亡率低。成年雞常呈隱性或慢性經過,是危險的帶菌者,癥狀輕微,主要癥狀時消瘦、下痢、結膜炎、產蛋率下降及種蛋孵化率降低。
急性死亡者病理變化不明顯,病程稍長的病例,可見典型病理變化,肝、脾顯著腫大,充血潮紅,表面常可見,膽囊充滿膽汁而膨大。條紋狀或針尖狀壞死灶。亞急性型或慢性病例可見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充血,出血性炎癥,腸壁增厚,腸淋巴濾泡腫大;肝腫大、充血和出血性條紋,并有針尖大至栗粒大、灰白色壞死小點;脾臟腫大;膽囊腫大并充滿膽汁;心包炎,心包膜和心外膜粘連,心包液增多;腎臟充血,腫大;有的見肺炎病灶。成年雞表現為消瘦,腸炎,腸黏膜壞死潰瘍,腹腔積水,輸卵管炎,卵巢炎,肝、脾、腎腫大,心肌有壞死性小結節,有時可見關節炎。
根據本病的臨床癥狀、流行病學、病理變化,一般可作出初步診斷。如需確診須采用實驗室分離培養病原。
取病死雞肝臟、脾臟、心臟、肺、十二指腸和盲腸等新鮮病料涂片或觸片,革蘭氏染色。可見到兩端頓園、無芽孢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呈單個散在分布,有助于診斷。進一步的診斷須經細菌的分離培養及生化反應。分離菌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可見細小、圓珠狀半透明的小菌落,在SS瓊脂平板上呈無色透明,有的菌落中心帶黑色;在煌綠瓊脂上為淺粉白色,有紅色暈環,可診斷為沙門氏菌。
發病病情要及時治療,防治本病的治療方法與雛雞白痢和傷寒的治療方法相同。對發病雞用環丙沙星肌內注射治療,同時用過氧乙酸進行環境和帶菌雞消毒,疫情可得到控制。金霉素、土霉素或四環素按0.4%拌料喂服,療效較好。如食欲不振,可適量增加拌料量。長效磺胺0.5%拌料連喂5d,氨芐青霉素每天每只口服500國際單位,連用3d。如喂服不佳,也可肌內注射鏈霉素或卡那霉素每只每次2ml,每天2次,連用3d。
防治本病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加強衛生消毒工作,嚴防各種動物進入雞群,防止其糞便污染飼料、飲水等;二是加強種蛋、孵化、育雛器具的清潔消毒;三是注意用抗生素進行防治。目前本病尚無疫苗進行預防,應加強平時的衛生管理工作和消毒隔離措施。加強種雞場衛生管理,使種雞入孵前要徹底消毒;孵化室、孵化器、出雛器要保持清潔;防止鼠類、野禽和閑雜人員入舍;加強育雛期飼養與衛生管理,飼料營養全面,溫度、濕度適宜,空氣新鮮。環境衛生好,合理使用預防藥物均可減少和避免本病的發生。本病病原體是人類細菌性食物中毒常見的病原菌之一,應避免人、畜、禽頻繁接觸,以防人感染中毒。
[1] 吳則太.雞副傷寒的發病原因與防治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15,(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