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飛
(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飼草飼料工作站,四川巴中 636000)
豬弓形體病的診治
李 飛
(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飼草飼料工作站,四川巴中 636000)
豬弓形體病是一種分布廣泛、危害嚴重的人畜共患病,不但在公共衛生上有很重要的意義,對養豬生產也會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弓形體感染的豬及其肉制品對人類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由于基層獸醫體制改革后,我區留守在一線的獸醫其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往往將此病當傳染病治療而誤診。因此,做好弓形體病的診治工作很有必要。
豬弓形體病;臨床癥狀;診斷;防治
豬弓形體病又稱豬弓漿蟲病或豬弓形蟲病,是由弓形體感染動物和人而引起人畜共患的寄生性原蟲病。本病以高熱、呼吸及神經系統癥狀、動物死亡和懷孕動物流產、死胎、胎兒畸形為主要特征。弓形體病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人獸共患的寄生性原蟲病,在家畜和野生動物中廣泛存在。
弓形體是一種多宿主原蟲,對中間宿主的選擇不嚴。可感染多種動物并引起發病,本病無明顯的季節性。豬發病多見于3~4月齡,死亡率較高。病畜和帶蟲動物的臟器和分泌物、糞、尿、乳汁、血液及滲出液,尤其是隨貓糞排出的卵囊污染的飼料和飲水都成為主要的傳染源。豬主要是吃了被卵囊或帶蟲動物的肉、內臟、分泌物等污染的飲料和飲水,經消化道感染。貓是最主要的傳染源。通過口、鼻、咽、呼吸道黏膜及受損的皮膚而進入豬體內。母豬還通過胎盤感染胎兒。
從終末宿主排出的卵囊在外界可存活100d至1年半,一般消毒藥無作用。
患弓形體病的豬食欲減退,體溫40.2~42.3℃之間,多在40~41.5℃,稽留不退。部分豬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育肥豬有咳嗽、流鼻液,乳豬偶有咳嗽和流鼻液。耳尖、陰戶、包皮尖端、腹底的皮膚上出現出血性紫斑。乳豬明顯,往往有從耳尖向耳根推進或減退的情況,作為疾病輕重的標志。育肥豬偶爾有此現象。乳豬可出現神經癥狀,如轉圈、共濟失調等。伏臥難起,迫起后步態不穩,個別關節腫大。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明顯。少吃或不食,精神沉郁。育肥豬和后備母豬大便可呈煤焦油狀血痢或呈無血的腹瀉。懷孕母豬可引起流產、死胎、畸形胎、弱仔,弱仔產下數天內死亡,母豬流產后很快自愈,一般不留后遺癥。
根據弓形蟲病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流行病學特點,做出初步診斷的依據,確診必須在實驗室中查出病原體或特異性抗體。
豬弓形體病與豬瘟、豬肺疫、豬附紅細胞體病等許多其他豬病的臨床癥狀十分相似,很容易誤診。如豬瘟、豬肺疫、豬附紅細胞體病等均有精神沉郁、體溫升高、皮膚發紅等臨床癥狀。但豬瘟雖然可見全身性皮膚發紺,但不見咳嗽和呼吸困難癥狀,剖檢可見腎臟、膀胱點狀出血,脾臟有出血性梗死;豬肺疫胸部聽診可以聽到羅音和摩擦音,叩診肋部疼痛,咳嗽加劇,剖檢可見肺被膜粗糙,有纖維素性薄膜,肺切面呈暗紅色和淡黃色如大理石樣花紋;豬附紅細胞體病不同表現為咳嗽、氣喘,叫聲嘶啞,可視黏膜先充血后蒼白,輕度黃染,血液稀薄,剖檢時血液凝固不良,肝臟表面有黃色條紋壞死區。
治療本病有效的藥物是磺胺類藥,抗生素類藥物無效。對急性病例,磺胺嘧啶70mg/kg,或甲氧芐胺嘧啶14mg/kg,每天2次口服,連用3~4d,由于磺胺嘧啶溶解度較低,較易在尿中析出結晶,內服時應配合等量碳酸氫鈉,并增加飲水。磺胺-6-甲氧嘧啶每千克體重20~25mg,每天1~2次,肌肉注射或口服,病初使用效果更佳。磺胺嘧啶(60mg)和乙胺嘧啶(1mg)合劑,分4~6次口服。磺胺嘧啶(70mg/kg)+二甲氧芐氨嘧啶(14mg/kg),每天2次,連用2~3d。長效磺胺,60mg/kg,配成10%溶液肌肉注射,連用7d。
迅速隔離發病豬。禁止養貓。豬場內應防止貓和其它動物進入圈舍;對野貓也要捕捉撲殺。及時殺蟲滅鼠,以防弓形體滋養體、包囊或卵囊污染飼料、飲水和環境造成感染。
對病死豬、流產的豬和分泌物進行焚燒、深埋或無害化處理,對場地、豬舍及用具進行嚴格消毒,保持豬欄和運動場的干燥、衛生。可選用火焰、3%火堿液、1%來蘇兒、0.5%氨水、日光暴曬等方式進行消毒。
應用間接血凝試驗對豬群的感染弓形體情況進行監測。檢測到陽性豬應及時隔離飼喂、治療或有計劃地淘汰,以消除感染源。陰性豬方可作為種用。
[1] 徐杰,呂文鵬.豬弓形體病的診治[J].中獸醫學雜志,2015,(5):49.
[2] 谷學志.豬弓形體病的診治[J].云南畜牧獸醫,2015,(4):16.
[3] 李原,鞠久林,鞠曉兵.一例豬弓形體病的診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5,(3):99.
李飛(1978—),男,四川恩陽區人,初級獸醫師,主要從事動物疫病防治和畜牧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