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蓮
(青海省門源縣北山鄉獸醫站,青海門源 810399)
養殖糞污的處理應與環境控制并重
李生蓮
(青海省門源縣北山鄉獸醫站,青海門源 810399)
隨著區域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對畜禽集約化、規模化、商品化養殖場環境現狀、環境污染狀況等基礎信息的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迫切。如何解決養畜禽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環境污染治理并重這一問題,已成為新世紀農業環保研究的熱點。
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場;糞污;處理;環境保護
據國家環保總局調查顯示,僅1999年我國畜禽糞便產生量為19億t,是工業固體廢物的2.4倍,畜禽糞便的總體土地負荷警戒值達0.49(正常值應小于0.4),到2013年,我國每年畜禽糞便產生量將達到45億t,就目前來看,如果不進行有效處理,將進一步導致環境惡化,進而威協著農產品安全,養殖污染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環境污染源。
2.1 養殖糞污對大氣的污染
養殖糞污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甲烷、二氧化碳等)、粉塵、病原微生物等排入大氣后,可隨大氣擴散和傳播,當這些物質的排出量超過大氣環境的承受力(自凈能力)時,將對人和動物造成極大的危害。據報道,一年出欄10萬頭的豬場,每1h可向大氣排出近148kg氨氣,13.5kg硫化氫,24kg粉塵和14億個菌體這些物質的污染半徑可達5km,而塵埃和病原微生物可隨風傳播30km以上。
2.2 養殖糞污對水體的污染
對水體的污染主要為有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有毒有害物污染。有機物污染主要是養殖糞污中含有的碳氫化合物,含氮、磷有機物和未被消化的營養物質排放進入自然水體后,可是水體固體懸浮物,化學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升高,當超過其稀釋、沉淀、吸附、分解、降解等作用的自凈能力時,水質便會惡化。導致水體難以凈化和恢復生機。
2.3 養殖糞污對土壤的污染
養殖糞污未經無害化處理,直接進(施)入土壤,糞便中的有機物被土壤的微生物分解,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一部分被微生物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使土壤得到凈化和改良。如果進(施)入量超過土壤的承受力,便會出現不完全降解或厭氧腐解,產生惡臭物質和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引起土壤成分和性狀發生改變,破壞了土壤的基本功能。
養殖業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是因為養殖糞污大量無序排放和處理利用不當造成的。一方面應盡量減少養殖糞污的排出(產生量)。另一方面積極負責對養殖糞污進行無害化處理利用,是控制養殖糞污污染環境的有效途徑。
3.1 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加強監管
為了科學規劃畜牧生產布局、規范養殖行為,避免因布局不合理而造成對環境的污染,畜牧、土地、環保等部門要明確職責、加強配合。畜牧部門應會同土地、環保部門依據《畜牧法》等法律法規并結合村鎮整體規劃,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及養殖發展區。在禁養區內禁止發展養殖,已建設的畜禽養殖場,通過政策補貼等措施限期搬遷;在限養區內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嚴格控制養殖總量;在養殖區內,按標準化要求,結合自然資源情況決定養殖品種及規模,對畜禽養殖場排放污物,環保部門開展不定期的檢測監管,督促各養殖場按國家《畜禽養殖糞污排放標準》達標排放。今后,要在政府的統一指揮協調下對養殖行為形成制度化管理,土地部門對養殖用地在進行審批時,必須有畜牧、環保部門的簽字意見方可審批。
3.2 提升養殖技術,實現糞污減量化排放
加大畜牧節能環保生態健康養殖新技術的普及力度。在不影響動物生長和養殖效益的前提下,采用更為科學飼料配制技術和飼養管理技術。首先通過推廣微生物添加劑的方法提高飼料轉化率,促進飼料營養物質的吸收,減少含氮物的排放;其次通過運用微生物發酵處理發展生物發酵床養殖、應用“干濕糞分離”、雨水與污水分開等技術減少污物排放;再次通過“污物多級沉淀、厭氧發酵”等實現污物達標排放。在新技術的推動下,發展健康養殖,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3.3 開辟多種途徑,提高糞污資源化利用率
根據市場需求,利用自然資源優勢,發揮社會力量,多渠道、多途徑開展養殖糞污治理,變廢為寶。一是發展種養結合養殖模式。在種植區域建設適度規模的養殖場,使糞污處理能力與養殖規模相配套,養殖糞污通過堆放腐熟施入農田,實現農牧結合處理糞污;二是實施沼氣配套工程。養殖場配套建設適度規模的沼氣池,利用厭氧產沼技術,將糞污轉化為生活能源及植物有機肥,實現糞污資源再利用,達到減排的目的。三是開展深加工,實現糞污商品化。
3.4 規范養殖行為,實現畜禽養殖行業“準入制”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廣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畜牧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在畜禽養殖欄舍建設、設施、設備標準化方面的推廣運用獎勵力度較大,提升了標準化養殖水平,但是離全面實現達標排放還有一定的距離,養殖污染依然存在。首先,要加強領導,宣傳、培訓和教育力度,吸取國內外畜牧業發展過程中的失敗教訓,將畜牧業生態管理納入環保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全面教育養殖戶養殖與環保兼顧,提高畜產品安全意識,定期或不定期開展糞污污染現狀調查,為生態保護提出科學合理的依據。其次,加強宏觀調控,防止盲目上馬,重復建設,加強行業自律性和行業法規建設,加強對環保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力度,提高畜牧從業人員的環保意識,增強環保的緊迫感和責任心。再次,逐步推廣養殖小區建設,建立生態環保型小區,充分利用自然界各類物質之間相互依存關系和現代新型技術,實行無廢物和無污染生產,從而達到養殖業雙贏目標。今后,新建畜禽規模養殖場必須通過對規劃、污物治理能力等進行綜合考察,經過畜牧、土地、環保等部門的嚴格審批,逐步實現養殖行業“準入制”。
[1] 宋修瑜.家禽糞污資源化處理與環境控制[J].中國禽業導刊,2014,(20):10-12.
[2] 劉永霞,周思.貴州省養殖業糞污處理模式的選擇[J].環保科技,2012,18(1):5-8.
李生蓮(1976—),女,青海門源人,本科學歷,獸醫師,從事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動物疫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