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磊
(十三師紅星一場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畜牧獸醫工作站,新疆哈密 839108)
豬腹瀉病的綜合防治
宋 磊
(十三師紅星一場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畜牧獸醫工作站,新疆哈密 839108)
腹瀉是豬的一類常見病和多發病,它不僅給豬場帶來豬只死亡的直接損失和大量醫藥費用的支出,還影響到幸存豬的生長發育..本文主要從豬常見腹瀉病發病的原因,診斷,流行特點,治療措施以及綜合防治做了詳細的闡述,以供讀者參考。
豬;腹瀉病;防治
引起豬腹瀉的原因很多,其中有營養性腹瀉(飼料營養不全或不平衡、消化不良、飼喂霉變以及被有毒藥品污染的飼料等)、細菌性腹瀉、病毒性腹瀉和寄生蟲性腹瀉。據分析,2012年年初發生的腹瀉主要是細菌(病原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等)和病毒(病原主要是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輪狀病毒、豬瘟病毒和偽狂犬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的。因此,引起豬腹瀉的因素是復雜的,每個養豬場要對發病時間、發病年齡、飼料以及氣候環境狀況等情況具體分析,找出發病原因。
發生腹瀉的豬場應把發病嚴重的或者瀕死期的豬送至化驗室進行檢驗,找出發病原因,然后對癥用藥。對于沒有條件進行化驗的要根據臨床癥狀進行判斷。1月齡的仔豬排腥臭、灰白色稀便,死亡率高,用抗生素治療有效,可以初步診斷為大腸桿菌感染,即仔豬黃白痢;若斷奶仔豬突然死亡,全身水腫,共濟失調,出現神經癥狀,可以初步診斷為仔豬水腫病;寒冷季節大豬先發病,而后全群發病,仔豬死亡率高,伴有嘔吐、腹瀉、糞便腥臭,大豬少有嘔吐,排水樣稀糞,用抗生素治療無效,可以初步診斷為傳染性胃腸炎或流行性腹瀉;早春時節仔豬先發生腹瀉,呈水樣黃色腹瀉,母豬不發病或少發病,用抗生素治療無效,可以初步診斷為輪狀病毒感染。營養性腹瀉多發生于仔豬斷奶期,由于飼料中的蛋白質、能量過高或配比不平衡、乳源蛋白(乳清粉等)不足等引起,母豬一般不發病,仔豬死亡率也不高。
3.1 各種年齡的豬都能感染,哺乳仔豬、架子豬和肥育豬的發病率可達100%,母豬也可感染發病。
3.2 冬季發生較多,在潮濕、寒冷和溫差大的季節易暴發該病,夏季也有發生。
3.3 病豬是主要傳染源,傳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病毒存在于腸絨毛上皮和腸系膜淋巴結中,隨糞便排出后,污染周圍環境及車輛、衣鞋、用具等而傳播。該病毒不耐熱,對乙醚和氯仿敏感,對外界環境和消毒藥抵抗力不強,一般消毒劑可將其滅活。
4.1 預防除加強飼養管理,注意衛生條件的改善、定期的衛生消毒外,可用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一般妊娠母豬在產前1個月進行免疫。
4.2 治療本病無特效藥物。可采取對癥治療,如靜脈或腹腔注射5-10%葡萄糖鹽水和5%碳酸氫鈉溶液,或給發病豬口服補液鹽。
4.3 豬病毒性腹瀉治療比較容易,通常不會造成豬死。但仔豬一般由于抵抗力弱,很可能會因脫水而死亡。豬病毒性腹瀉的治療,通常采取保守療法,即抗菌消炎,強心補液。對大群豬可用口服補液鹽自由飲水,并加入預防劑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并對飼喂進行限制,以此來減少對胃腸功能負擔,加快恢復。如果保守療法不起作用,個別重癥豬可以進行肌肉注射黃芪多糖注射液等,極個別嚴重豬可采用輸液治療。仔豬抵抗力弱,應盡早治療。
4.4 豬病毒性腹瀉大多發生在冬季,比較寒冷的季節。通常是當年12月到第二年的3、4月份。因此在冬季來臨之前應做好預防,提前對所有的豬進行疫苗注射。經過注射疫苗后的豬,免疫能力會增加,因而不易受感染,從而保護豬在整個冬季免受腹瀉病毒的侵害。目前常用的疫苗多為輪狀病毒、流行性腹瀉二聯苗;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輪狀病毒三聯苗。
4.5 在平時多用調節胃腸道菌體平衡,使用無公害的微生態有益菌比如:乳酸菌、納豆芽孢桿菌、酵母菌、雙歧桿菌、復合酶制劑、生物活性肽等,改善機體胃腸道環境,增加有益菌的數量,抑制有害菌的生長與繁殖,降低或減少致病菌的滋生,從而減少拉稀、腹瀉和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也能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我國已研制出PEDV甲醛氫氧化鋁滅活疫苗,保護率達85%,可用于預防本病。還研制出PEDV和TGE二聯滅活苗,這兩種疫苗免疫妊娠母豬,乳豬通過初乳獲得保護。在發病豬場斷奶時免疫接種仔豬可降低這兩種病的發生。
要樹立“養重于防,防重于治,綜合防控”的經營理念,加強飼養管理,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豬腹瀉病的綜合防控。
5.1 堅持全進全出和自繁自養,嚴禁從疫區引進豬只。制定科學的防疫程序,加強對傳染性胃腸炎、輪狀病毒、豬瘟、偽狂犬及大腸桿菌病的預防。搞好環境和豬舍衛生,定期消毒,加強圈舍通風換氣,在通風換氣的同時必須保持豬舍溫度穩定。豬場排放的糞污和病死豬尸體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
5.2 控制日采食量。仔豬斷奶時,由于突然從哺乳轉為采食配合飼料,營養變化較大,仔豬容易過食,加之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易引起消化不良而引發腹瀉,因此,要控制食量。母豬產后要禁食1d,產后前幾天飼料中的蛋白質、脂肪濃度不應過高,3~5d后可逐漸提高飼料營養濃度。不要突然更換飼料,若必須更換飼料時應逐步進行,至少有1~2周的適應期。
5.3 加強學習,引進先進的飼養管理技術,提高飼養員自身業務素質。豬腹瀉病之所以在中小豬場的發病率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小豬場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在引種、豬場建設、環境消毒、疫苗預防、藥物預防及治療等環節的處理上不夠慎重,給疾病的發生埋下隱患;此外,在疾病發生時采取的措施不夠得當,以致貽誤治療時機,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豬流行性腹瀉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氣候、環境、養殖條件的變化,飼料不清潔、變質等因素均容易導致豬流行性腹瀉的暴發,數天內可危及整個豬舍或豬場。不分年齡大小均可發病,年齡越小,癥狀越重,死亡率越高。預防主要是做好豬場防寒保暖和疫苗免疫工作。該病無特效藥治療,通常用對癥療法,給予大量的口服補液鹽防止脫水,用腸道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等可減少死亡率。
[1] 劉軍.黑龍江省綏棱縣仔豬腹瀉的調查報告[J].養殖技術顧問,2013(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