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可亮
(鄒平縣黃山街道辦事處畜牧獸醫站,山東濱州 256200)
鴨黃病毒病的流行病學及防控技術研究
羅可亮
(鄒平縣黃山街道辦事處畜牧獸醫站,山東濱州 256200)
鴨黃病毒病又被稱作鴨產蛋下降綜合征,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疾病,該病毒為鴨坦布蘇病毒,患病鴨表現為產蛋量降低、初期頭頸搖擺、后期癱瘓等癥狀,如果不能及時控制,短時間內就會在鴨群內擴散蔓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必須分析鴨黃病毒病的流行病學,并在此基礎上探究其防控技術,從而保障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鴨黃病毒病;流行病學;防控技術
1.1 發病率較高
鴨黃病毒病在各種鴨類傳染病中屬于高發病種,主要致病因素有季節變換、飼養條件改變以及管理清潔工作不到位等。鴨黃病毒病屬于急性傳染病,一旦鴨群中出現一例病鴨,該病的傳染率高達100%。如果管理人員能夠及時采取隔離或救治措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病鴨群的死亡率,如果錯過最佳防治機會,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其死亡率也會明顯增加,通常情況下致死率在10-30%之間波動[1]。
1.2 傳播速度快
目前,國內養鴨多以養殖小區為主,其優點在于實現公共資源的共享,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提高養殖效益。但是鴨黃病毒病的傳播速度極快,養殖小區內有一戶爆發該種傳染病,并且沒有采取嚴格的防控手段,在3~5d內即可感染整個養殖小區內的鴨群。同時,在鴨黃病毒病傳染過程中,不同種類、不同大小的鴨群交叉感染,還會使得疫病更加嚴重。
不同鴨群對鴨黃病毒病的抵抗能力存在一定差異,例如商品蛋鴨感染鴨黃病毒病的病程約為8~11d;雛鴨感染鴨黃病毒病的病程為6~8d;種蛋鴨感染鴨黃病毒病的病程約為11~14d等。
感染該病的鴨群臨床表現為:初期病鴨飲食量大幅下降,部分雛鴨出現飲食飲水困難,行動搖擺,并伴有呼吸道感染現象。養殖場內可見大量病鴨排泄物,糞便稀薄;后期病鴨體溫明顯上升,無精打采并出現運動障礙,病情嚴重的病鴨出現癱瘓癥狀,喪失飲水、飲食功能,蛋鴨產蛋率也明顯降低。最后因不進水、食而死,死亡后角弓反張。據調查統計顯示,鴨群感染鴨黃病毒病的4~7d內,蛋鴨產蛋率可以從正常情況下的90%縮減到5%左右,產蛋率為0的蛋鴨也有較大比例的存在。
剖檢病死鴨可見卵巢發育不良,卵泡菜花樣變性、變形,壞死或液化,卵泡膜充血、出血,部分呈煮熟樣或淺咖啡樣顏色,或卵泡萎縮破裂呈糊狀。部分有神經癥狀患鴨,可見腦部呈水腫或樹枝狀充血病理變化,胰腺出血、心肌壞死損傷、心力衰竭,肝臟呈煮熟樣,淤血,表面有針尖狀白色點狀壞死,形成嚴重肝病變,或極度腫大、破裂,腸道內容物呈污綠色或黑色,腥臭并繼發大腸桿菌病。
4.1 重視鴨舍衛生管理,做好清潔消毒工作
鴨舍內環境“臟、亂、差”,鴨坦布蘇病毒的生存和傳播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是引發鴨黃病毒病的重要外界因素之一。因此,鴨舍管理人員應當加強對鴨舍內部環境的管理,一方面要定期清理鴨舍內的排泄物、飼料殘渣,隨后噴灑消毒藥水或生石灰,最后用清水對鴨舍進行沖洗。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藥物噴灑還是清水沖洗,都要重點針對鴨舍墻角、飲食(水)槽等,確保清潔消毒不留死角。另一方面,日常的喂養、管理工作要嚴格執行相關作業標準,養成良好的管理習慣,例如本次喂養之前要先清空飲食槽,將飲食槽中剩余的飼料殘渣清理干凈,再換用新飼料,防止鴨群吃剩余、過期、變質的飼料。在鴨舍管理中,將日常清潔與定期消毒相結合,為鴨群正常生長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切斷了鴨黃病毒病的生存環境和傳播途徑,對于防控鴨黃病毒病的發生起到了積極作用。
4.2 采取封閉管理措施,嚴防人禽交叉感染
首先,應制定并實施嚴格的養殖場出入制度。現階段,養殖小區成為國內禽、畜養殖的常見模式,當時長期以來,養殖小區的管理機制并不完善,具體的人員出入制度也沒有貫徹落實。一些外來人員隨意進出鴨舍,很容易將外面的鴨坦布蘇病毒帶進鴨舍,從而極大的提升鴨群感染鴨黃病毒病的概率。因此,鴨舍管理人員要重視對外來人員出入的管理和控制,非鴨舍相關人員不經允許不得隨意出入。除此之外,如果確實有需要(例如檢疫人員),還必須要求外來人員進行衣物消毒,或是穿戴消毒過的參觀服裝,徹底切斷病毒來源。其次,采取鴨舍封閉式管理,不僅要求出入人員進行登記,而且要做好鴨舍周邊環境的管理,例如可以通過修建圍欄的方式,防止周邊地區的貓、狗等動物靠近鴨舍,造成病毒傳染等。
[1] 鄭小龍,趙福明,溫和群.鴨黃病毒抗體的化學免疫檢測方法的建立[J].中國獸醫科學,2015,(7):164-165.
羅可亮(1972—),男,山東濱州市鄒平縣人,大專學歷,鄒平縣黃山街道辦事處畜牧獸醫站站長,研究方向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