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龍會
(利川市東城畜牧服務中心,湖北利川 445400)
豬疾病的治療手段與診斷方法研究
冉龍會
(利川市東城畜牧服務中心,湖北利川 445400)
豬的疾病防御和治療工作需要合理有序地開展。豬的病種有很多,主要應以預防為主,一旦遇到病體豬要立即隔離,進而通過有效合理的管理方式和防治措施達到高產的目的。必須積極預防和及時治療各種豬疾病。文章對小規模養豬對常見豬疾病的治療和預防進行討論。
養豬;豬疾病;治療;預防
在豬養殖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夏秋季節交替時期,豬較容易由于環境溫度變化所帶來的影響,產生應激反應,導致體內菌群也產生變化,當病原微生物所處的環境適宜進行繁殖,就會大量繁殖而產生相應的豬疾病,更加嚴重的豬疾病會具有傳染性。小規模養豬的養殖戶所具備的科學養殖意識較為薄弱,不及時的進行豬圈消毒,導致豬疾病的爆發。另外,還有一些農戶在進行豬養殖過程中,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豬的正常生長周期,在其飼料中添加一些重金屬及抗生素,對豬的肝腎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也嚴重影響了豬自身的免疫能力。還有的農戶不注意科學飼養,為了節約成本,將發霉的飼料不經任何消毒處理就對豬進行投喂,同樣也對豬的肝腎等造成了嚴重影響,降低豬的抵抗力。最后,許多養殖戶忽視了接種疫苗的重要性,當豬場出現流行性疾病,大多數的豬因為沒有接種疫苗而感染疾病,造成農戶的經濟損失。
養殖過程中,應當保證圈舍良好的通風換氣以及防寒保暖,對養殖場應當加強消毒處理工作,養殖場應當設置消毒防線,徹底的做好消毒工作。除了常規進行消毒,還應在溫差大、大風以及雨雪等天氣之后及時對圈舍進行消毒處理。結合當地流行疾病的發生情況來進行合理的免疫,保證到位的免疫。做好疫苗的接種工作,但若有母豬生產超過兩胎,則可以停止對其細小病毒的免疫,接種疫苗后還應做好豬群相應的藥物防治。另外,豬群并未發生傳染病時,不能采取抗生素進行預防,若存在傳染病則應當及時進行隔離治療,但不能大量的采用抗生素,避免產生藥物抗性。最后,豬群驅蟲也是重要的關鍵步驟,定期進行驅蟲,能夠有效提高豬飼料利用率,避免由于寄生蟲導致豬抵抗力降低。
2.1 喂養環節
養殖人員要結合季節變化開展喂養工作,選擇適合的配料,科學調配各種飼料比例。除此之外,可以將適量吸附劑加到飼料中,使豬攝入的黃曲霉等菌素含量減少。
2.2 消毒環節
養殖人員需要定期、定量實施豬圈的清潔與消毒工作。一般情況下,豬圈的清潔與消毒頻率可定為1次/周,同時要每天為豬圈通風,結合天氣情況、溫度變化,采取保溫和散熱措施。
2.3 免疫環節
豬場經營者可根據養豬規模等具體情況開展免疫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豬仔必須接受疫苗接種,遵循有關的疫苗接種制度。偽狂犬病疫苗、高致病性藍耳病疫苗、口蹄疫疫苗、豬瘟疫苗、細小病毒疫苗都是需要接種的疫苗。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養殖場最好根據相關免疫程序開展免疫工作。
若要達到提高豬免疫力的目的,可以采用黃芪多糖、電解多維以及維E等藥物。針對發病豬,可以對其注射適量豬免疫球蛋白,每日一次。常見的豬疾病還有豬圓環病毒病和豬喘氣病。針對前者,首先應當認真的對待其引種工作,因為該疫情的爆發通常是由于引種不慎,另外,應當改進飼料的管理,減少應激并合理的配置飼料比。對于后者,可以采用土霉素以及卡那霉素的注射液,通常采取20~40mg/kg,每日一次的頻率進行注射。發病初期可以對患病豬注射適量的抗豬瘟血清,若要預防此病,最佳措施是注射適量豬瘟凍干苗。
3.1 藍耳病的治療
將10ml恩諾沙星+2ml利巴韋林+10ml柴胡(50kg體重用量)注射至豬體內,2次/d,作用是退熱,適合發熱溫度超過41.5℃的豬群,最好淘汰治療無效的豬群。接著,用500ml水喂服5g牛磺酸+1g阿司匹林+5g復方花青素,2次/d,同樣建議淘汰治療無效豬只。
3.2 豬乙型腦炎的治療
在一年中蚊蟲活動期間(從3、4月初開始),月齡在6~7個月之間的后備種公、母豬需要在配種前4周和1周時分別接受1次豬乙型腦炎活疫苗接種,切記不可漏防。根據豬乙型腦炎活疫苗瓶簽上標注的頭份,將1ml專用稀釋液加入每頭份中,直到完全溶解后再肌肉注射至豬體內,共12個月的免疫保護期。
3.3 豬鏈球菌病的治療
不可長時間應用同一種藥物,應交替使用幾種藥物,避免產生耐藥性。將適量氟苯黃芪或恩諾沙星、金霉素或四環素加入飼料中,大約飼喂1周。該病的特點主要是病程短、病情嚴重、死亡率高,所以一旦發現病豬需盡快采隔離,并停止放牧。
3.4 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的治療
一方面要加強免疫接種,后備母豬與成年母豬在產前8周通過肌肉注射多殺性巴氏桿菌和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二聯苗,首次免疫后,等待6周再實施1次加強免疫。另一方面是藥物預防,在豬飼料中加入阿莫西林、土霉素、泰樂菌素、茀苯尼考等藥物。
3.5 豬氣喘病的治療
對患有豬氣喘病的豬進行治療時,要注意向豬的胸口注射疫苗,與此同時,由于該病毒很可能發生免疫逃避,在注射疫苗時要配合使用相關藥物,螺旋霉素、四環素等都是常用的治療藥物。
3.6 豬口蹄疫
豬口蹄疫病癥狀主要表現在蹄部出現水泡,蹄冠、蹄叉、蹄踵發紅,水泡最終潰爛,會造成繼發性感染,最終蹄殼脫落。得病后,母豬乳房也會出現水泡以及爛斑,乳豬則會因心肌炎、急性胃腸炎而突然死亡。確認豬口蹄疫病后,可采取對肌肉進行注射口蹄疫外源性抗體(超免蛋白-Ⅴ)的方法進行治療,注射時按0.1ml/kg的量進行注射,但第一次注射時用量要加倍,才可以對心肌炎進行有效控制,降低死亡率。
做好相關的預防及防治措施是至關重要的。但這并不困難,只要養殖者培養良好的科學飼養意識,及時進行消毒操作,保持豬圈舍干凈,減少病菌的存活率,提前接種疫苗,對于已經患病的豬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就能有效的控制豬疾病的發生,為自身帶來良好的經濟收益。
[1] 王海,楊軍榮.種豬疾病的種類與防治以及檢疫檢驗方法[J].農民致富之友,2015,(12):21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