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斌
(太谷縣畜牧中心侯城獸醫站,山西太谷 030800)
仔豬滲出性皮炎的預防和治療
郭建斌
(太谷縣畜牧中心侯城獸醫站,山西太谷 030800)
最近在診療過程中發現在哺乳仔豬和保育仔豬出現了皮膚病,發病率為5~10%左右,發病豬大多集中在從分娩舍仔豬和轉到保育舍2周內的仔豬(1~6周齡),本文將對此種情況進行簡單分析,提出預防及治療措施。
發病原因;預防;治療
診療發現,病豬開始時精神沉郁,嘴部、眼睛、耳朵周圍和身體皮膚發紅,出現紅褐色疹點,后期體溫升高,逐漸發展到全身性皮膚發紅,出現黃褐色脂性滲出物,哺乳仔豬經常會出現中蹄冠潰爛。脂性滲出物和皮垢、塵埃膠著,表皮增厚、逐漸形成厚膜,變得黏濕及呈油脂狀,黑色痂皮,干燥、龜裂,呈魚鱗狀,尤其集中在脖子及脊背上方。部分病豬呼吸困難、衰弱、出現伴有脫水癥狀的敗血癥而死亡。病情嚴重的豬可見肺充血,腎臟囊腫、蒼白,腎盂和腎乳頭常有白色沉淀物,表皮淋巴結腫脹。
經診斷為仔豬滲出性皮炎,是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性皮炎,主要是由皮炎葡萄球菌皮炎亞種感染引起的疾病。此病常發生于的豬只,以全身油脂樣滲出性皮炎為特征。母豬的皮膚、耳朵等處隱藏的病菌和疥螨,是主要病源,發病原因主要為:①仔豬爭奶打架咬傷皮膚;②感染了疥螨的仔豬發癢而摩擦致傷;③粗糙的豬舍地面或設備擦傷皮膚;④也有可能因豬機體缺乏煙酸、生物素、鋅、氨基酸等微量元素而造成皮膚容易損傷;受創傷的皮膚受細菌感染而引起發病。疫病傳播迅速,同一窩的仔豬可在短時間內相繼感染發病,其主要的傳播途徑為接觸感染。
(1)做好分娩舍的衛生消毒工作,分娩舍應保持干燥、通風、潔凈。臨產母豬轉入產房前必須經全面刷洗,并使用刺激性較小的復合碘進行消毒,避免母豬將病原傳染給仔豬。
(2)分娩、保育階段盡量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在每批豬出欄后豬舍須經嚴格沖洗消毒,空置幾天后再轉入新的豬群。消毒時應選擇對病毒效果較好的消毒劑。
(3)加強產前母豬驅蟲工作,母豬產前2周需進行驅蟲,避免母豬將疥螨傳染給仔豬。
(4)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對控制本病起到有效的輔助作用。
(5)加強仔豬的護理工作,出生后應剪牙,防止爭奶咬傷皮膚,傷口受感染而導向導致發病。分娩舍仔豬轉保育舍時要避免并欄,防止仔豬相互咬架。咬傷的豬趕緊用碘酒涂抹傷口,減少感染機會。
(6)適當增加母豬料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含量,飼料中生物素含量添加至0.05mg/kg,鋅含量添加至0.25mg/kg,煙酸添加至12mg/kg。
(7)可在飼料內添加0.2%的生物活性肽,能有效地提高斷奶仔豬機體的抗病能力和抗應激能力。
(1)發現病豬應迅速隔離治療,輕癥豬愈后良好,重癥豬一般愈后不良,逐漸消瘦變成僵豬,并可成為傳染源,應盡早淘汰。
(2)發病場可用新型的“復合碘”,浸泡發病仔豬身體1~2min,頭部用藥棉沾消毒清洗,擦干后再涂龍膽紫,每天一次,療效較好。
(3)將豬體表上的黑色痂皮除掉后,用青霉素+鏈霉素+機油擦拭。
(4)有條件的豬場可先在本場病豬中分離到葡萄球菌作藥敏試驗,篩選高敏藥物制成軟膏對病豬全身進行涂擦,常用抗菌素有新霉素(20~40mg/kg),青霉素(10~20單位/kg)和雙氫鏈霉素(20~40mg/kg);必要時可結合肌肉注射維生素C:2ml/頭和維丁膠性鈣2~4ml,對癥治療和預防繼發感染。
如果上述預防和治療效果不佳,可分離細菌制作自家疫苗進行免疫接種,并換用其他廠家的飼料進行飼養。
[1] 尼瑪,馬青梅,劉文清.仔豬滲出性皮炎的診治[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30(10):69.
[2] 王長春,李婧愛.仔豬滲出性皮炎的診治與預防[J].當代畜牧,1997,(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