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波 楊 凌 朱 明
(鹽城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鹽城 224002)
中獸醫的疾病診斷及臨床應用
周曉波 楊 凌 朱 明
(鹽城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鹽城 224002)
中獸醫是我國醫學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中獸醫能夠依托自身系統理論展開有效病癥治療,降低家畜患病死亡率,還能良好地保證養殖戶的經濟效益不受損害。基于此,本文就中獸醫的疾病診斷與臨床應用展開研究探討。
中獸醫;疾病診斷;臨床應用
眾所周知,養殖戶在飼養家畜時,常會遭遇家畜患病死亡的狀況,然而一旦家畜大范圍的死亡,養殖戶則血本無歸。由此,養殖戶就更關注家畜日常健康狀態。中獸醫診治家畜病癥是建立在“望、聞、問、切、觸”之上,以治療“未病”為首要原則。能夠及時發現患病家畜,最終在及時救助患病家畜的同時防止疾病擴散。
一般情況下,中獸醫在臨床上通常運用以下五大方法對動物進行診斷:
1.1 望診
望診是中獸醫診斷的關鍵環節。是獸醫對于不同家畜動物進行分泌物、排泄物或是體貌特征的仔細觀察,可以較為快速準確地判斷出家畜心、肝、肺等器官是否存在異常。具體分為觀形和察色兩個方面:
1.1.1 觀形
觀形指的就是通過中獸醫肉眼對于患病牲畜體形以及皮毛還有咽部以及步行等方面的觀察,診斷出病畜所患疾病。一般中獸醫觀察家畜動物常常將重點集中在動物皮毛、動物行走狀態以及動物眼、鼻等方面[1]。
觀體形:通過檢查動物體態如胖或瘦,進而能夠了解動物基本營養狀況,如果動物呈現出較瘦體態則多數有著寒證以及相應的虛癥,對于這種體態類型的動物就需要及時給予溫補性藥物治療;如果動物呈現出較胖體態則多數有熱實證,對于這種體態類型的動物就需要及時給予瀉火以及清熱的藥物。
觀眼鼻:通過檢查動物鼻子中流出的分泌物狀態便能夠準確判斷其病癥,如果流出液體呈現出白色稀水樣則說明動物病癥較輕,如果是流出液體呈現出黃色黏稠則說明其病癥已經較為嚴重或者可以說是有一定的局部發炎狀況;若流出液體呈現出紅色基本上是無法治療的。
觀步態:通過觀察動物日常步態則能夠了解動物病癥,如果是動物出現一定的跛行,無論是前肢還是后肢基本上能夠斷定其有關節炎、關節受風或者創傷等狀況,這就需要及時給予內外藥物兼用的方法進行雙重治療。
觀被毛:通過觀察動物皮毛,可發現正常動物的皮毛有光澤、順滑、順逆度均衡,而一旦發現動物毛發較為粗糙、雜亂同時皮毛光澤度低下可考慮是否營養不良,或日常采食后消化功能不佳等,需引以為據進行更深層地診斷。
1.1.2 察色
察色的目的在于對肝臟方面的疾病進行診斷,主要觀察的部位包括舌苔、口津,舌形的變化也在觀察的范圍之內,判斷其動物臟腑是否出現相關病癥的過程。
舌色:如果舌頭的顏色不夠鮮明,不夠光潤,比如呈現出桃色、白色或者呈現為紅色,常可以認定為傷草傷料,或者認定為脾虛胃寒,亦即胃腸卡他的癥狀或者胃腸炎的癥狀。黏膜:口腔黏膜富有微血管,對全身的血液循環狀況比較敏銳,黏膜青黃多為消化器官以及呼吸器官這類疾病,在診斷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苔色:如果舌苔比較厚,并且舌苔呈現出赤紫色,通常病情是較為嚴重的,常為疝痛的癥狀[2]。
1.2 聞診
所謂聞診也就是通過聽病畜鳴叫聲和腸鳴聲來診斷病畜所患的是哪種疾病。
1.3 問診
所謂問診是指獸醫直接向養殖戶進行動物日常狀況的詢問,通過詢問結合自身切診以及聞診等來判斷動物病癥[3]。
1.4 切診
切診,也可稱為脈診或切脈。切脈需要有豐富的經驗,至于切脈的部位,對于牛而言,一般在牛的尾動脈,對于羊而言,一般在羊的股動脈。
1.5 觸診
一般情況下中獸醫把觸診應用在患病部位,通常就是直腸檢查,并且這也屬于中獸醫學獨特地創造。該診斷方法是用手對家畜動物患病部位的觸摸、按壓,以感覺其溫度、濕度、硬度、疼痛感等進行確診[4]。
大多數中藥是天然植物,主要成分為生物堿、甙類、揮發油、樹脂類、有機酸、色素、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不同于抗生素、化學制劑、激素,對動物生理機能無明顯損傷和毒副作用,且這些中草藥絕大部分自然界量大又非常容易找到,成本低廉、加工制作簡單、可以做成粉劑或湯劑。因此,中藥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臨床疾病的治療。下面,筆者結合自身臨床經驗簡要談談中獸醫在動物疫病防治中的應用:
2.1 治療雞球蟲病
青蒿、常山、白頭翁、黃芪、仙鶴草、柴胡、地榆、黃柏按4:4:4:3:3:3:2:2的比例制成粉,若預防用藥則按1.0%的比例添加于飼料中飼喂,若治療用藥則按1.5%的比例添加于飼料中飼喂。青蒿性苦、寒、抗瘧疾、抗菌、抗寄生蟲、常山殺蟲;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痢、黃芪利水消腫、提高免疫力;仙鶴草長于止血,無論什么部位、無論病情是寒是熱、是虛是實、均可應用;柴胡在方中可升陽舉陷,發揮治療久瀉不止之功。協同作用具有驅蟲、殺蟲、止血、止瀉等功效。中醫理論“寄生蟲遇酸則伏”,改變了球蟲的生活環境,再通過有益微生物的占位、繁殖、拮抗來抑制球蟲的生長,達到了防治球蟲的目的。
2.2 治療仔豬大腸桿菌
仔豬大腸桿菌的病原為大腸桿菌,一年四季流行,黃痢發病日齡出生后幾小時至一周,以1~3d常見;白痢發病多在10~30日齡。表現為一窩仔豬中突然有1~2頭發生全身衰竭,迅速死亡,其他豬只相繼發病,拉黃色含凝乳塊漿糊狀稀糞。采用中藥治療方法如下:白頭翁散:白頭翁25 g、白芍25 g、檳榔25 g、槐花25 g、生地榆25 g、炒扁豆25 g、茯苓25 g、厚樸25 g、黃連15 g。10 頭10kg一次劑量。苦參500 g,加水2000ml,煎至一半后待用。仔豬按每頭每次25 g 灌服,2 次/d,連用2~3 d。用這幾種中草藥既能治療仔豬大腸桿菌,也能預防該病,效果都很好[5]。
[1] 李鳳娟,王元慧.淺談中獸醫在獸醫臨床上的應用[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1,(5):14-15.
[2] 劉躍光.中獸醫的疾病診斷與防治方法[J].中國動物保健,2017,(2):65-66.
周曉波(1986—),男,南京農業大學,預防獸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歷,在鹽城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中級獸醫師,從事畜禽疾病診治與動物疫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