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敏
(廣西德保縣城關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德保 533700)
畜禽生態養殖技術在山區種養結合中的運用
黃 敏
(廣西德保縣城關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德保 533700)
畜禽生態養殖技術在山區種養結合中的運用,是轉變傳統集約化養殖、規模化養殖的探索實踐,更是一種復合型新型養殖模式的探索,一方面禽畜養殖的綠色生態化,另一方面發展畜牧業的同時帶動種植業,更避免了庭院養殖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將此項技術推廣例行到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文章結合實際發展,提出了:根據環境地點選擇品種,確保適宜野外生態放養;規劃搭建禽畜棚舍,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做好病害防控工作,降低病害對禽畜影響;注意做好人工補飼,滿足禽畜生長營養需求;成立專業的養殖合作社,確保生態養殖的同統一規范等等一系列的發展建議,以供同仁參考和借鑒。
禽畜;養殖;生態化
將畜禽生態養殖技術應用到山區種養結合中去,不僅為禽畜養殖提供更廣闊的養殖空間,提供更新鮮的空氣和水分,同時,還有利于增強禽畜養殖的抗病能力,大大提升禽畜養殖的綜合經濟效益。
現代禽畜養殖呈節約化、規模化發展,而隨禽畜規模養殖的快速發展,種種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畜禽集約化養殖不僅極大地降低了動物肉制品的質量,而且加深了畜禽食品的安全隱患。在此,畜禽生態養殖是緩解安全隱患而提出的最新養殖模式探索。在進行生態養殖時,選擇優良的畜禽種苗極為重要,這直接影響畜禽的飼養效果和結果。一些畜禽在野外可以進行自由采食,呼吸新鮮空氣應用優質水源和充足的草料等,極大地減少了飼料的投入量和疫苗使用量,這樣可以生長出真正綠色環保的畜禽。
(1)種養結合禽畜生態養殖技術的推廣,是轉變傳統集約化養殖、規模化養殖的探索實踐,推廣此項技術更貼近生態養殖,將禽畜自籠養中釋放出來,利用林地、草原等生態放牧,有利于生產優質肉產品。
(2)種養結合禽畜生態養殖技術的推廣,更是一種復合型新型養殖模式的探索,實現了種植業與養殖業的共同發展。在此,飼喂管理人員通過承包林地、草地等,將庭院中的禽畜放養出來,一方面禽畜活動在草地,確保綠色生態化養殖。另一方面,開展種植業發展,將種植業和養殖業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避免了庭院養殖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確保禽畜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根據環境地點選擇品種,確保適宜野外生態放養選擇禽畜品種,務必切合實際,滿足環境要求,選擇適宜的禽畜品種。例如在羊品種中選擇無角陶賽特羊、薩福克羊、特爾克羊、夏洛萊羊或本地的優良品種。同時,優良品種更應具備這些特點:反應靈敏、活潑好動、耐粗飼料、適宜生態放養、抗病性強,確保能在野外生態放養。
(2)規劃搭建禽畜棚舍,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在生態養殖期間,搭建好禽畜棚舍,能為養殖禽畜提供良好的住宿環境。選擇的棚舍,應注意:避風向陽,地勢平坦,不積水,同時,有臨近的水源和草場,這樣避免長途飲水和放牧而帶來的能量消耗。畜舍內應保持一定的濕度,不能太干燥,同時還要保證畜舍的通風,從而保證畜禽的健康。要對畜舍內部的溫度進行嚴格監控,如果溫度過高可以在畜舍內放入幾桶井水,從而起到降溫的效果。在冬天溫度較低的情況下,可以適當使用取暖器,或在畜棚上安裝保溫膜從而保證畜舍內溫度的適宜。這樣的畜舍環境才能讓畜禽盡快地適應,并健康快速地生長繁殖。
(3)做好病害防控工作,降低病害對禽畜影響
禽畜生態養殖期間,病害防治是關鍵中的關鍵。由此,首先應嚴格制定全進全出的管理制度。其次根據不同養殖品種,結合實際制定免疫程序,做好防疫接種工作,重點做好傳染性疾病的免疫接種。最后,及時處理患病禽畜,尸體嚴格無公害化處理,避免造成更大面積的傳播感染。
(4)注意做好人工補飼,滿足禽畜生長營養需求
為滿足禽畜生長營養需求,搞好野外放牧工作的同時,更根據季節變化、禽畜生長變化等等,針對性做好補料工作。例如,羊山區養殖有冬瘦、春乏的自然消長規律,為防止羊在寒冷季節掉膘,對羊進行補飼,可以把羊分為幾個小組,用燕麥、青干草等作為基礎日糧,并且用不同量的精飼料對各個小組進行補飼,觀察飼喂結果,找到最佳補飼方案。牛生長在山區地區,自然環境惡劣,而且食物有限,特別是在哺乳過程中,食物缺乏會使幼犢生長緩慢,影響牛生產潛能的發揮,所以對其進行補飼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措施。
(5)成立專業的養殖合作社,確保生態養殖的同統一規范成立專門的禽畜養殖合作社,對實現禽畜種養結合的生態養殖,同樣為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成立的專業生態養殖合作社,能確保養殖形成一定關于規模,更便于集中統一防疫、統一放牧、統一經營、統一管理,做到科學合理的規劃禽畜生態養殖。積極響應政府頒布的減畜禁牧政策,牧區積極推廣種植燕麥草、披堿草等養殖禽畜,更好保護山區草地資源,提升禽畜養殖的安全和質量,實現減畜而不減收的最終目的。
畜禽生態養殖技術在山區種養結合中的運用,充分利用林地、草原等生態資源,有利于生產更優質的肉產品。同時,作為一種復合型新型養殖模式的探索,實現了種植業與養殖業的共同發展。順因時代發展的潮流,此項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有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1] 周應君.種養結合 拓寬致富路[J].兵團工運,2012,(9):30.
[2] 陶學新.種養結合致富路[J].兵團工運,2008,(3):31.
[3] 陶玉強.田明義種養結合奔富路[J].兵團工運,2002,(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