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武/中山大學廣東決策科學研究院
中國養豬業的價格波動和風險管理
郭惠武/中山大學廣東決策科學研究院
1.在畜牧業中的地位。
養豬業在中國的畜牧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豬肉產量在肉類中的比重數據圖顯示,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豬肉的產量在幾類肉類當中達到了80%以上,90年代以后逐步下降,2000年以后穩定在60%多的水平。近兩年有一定的下降,但還是維持在60%以上。中國養豬業總產值在畜牧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總體上呈現一個下降的趨勢,以五年一個周期來看,1990年大概是54.2%的水平,到2015年下降到43.2%,總體水平下降了10%。但是目前還是占到了40%多的比重,在產值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一趨勢也表現出近些年來中國畜牧業產業多樣化發展的趨勢,不再是養豬業一枝獨大的狀態。
另外一方面,在就業當中養豬業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中國畜牧業年鑒上公布的一個中國養殖戶養殖廠總體數量來看,2010年中國所有的養殖戶廠加起來有6 000多萬,到2014年持續下降,這是一個規模化發展的過程。保守估計總體就業人數達到5 000萬人以上,多者則會達到六七千萬人。全中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大致是八億多人,就業人數是七億多人,農業當中的從業人數是兩億多人,如此來看,養豬業牽涉到的就業人數在整個中國的就業當中占的比重相當大,在農業占到將近四分之一的水平。
2.在居民消費中的地位。
消費方面,城鎮居民由上世紀80年代的70%、80%下降到目前的60%,但是這個比重仍然在肉類消費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農村居民目前也在70%左右,說明豬肉在居民消費當中具有相對重要的地位。
1.波動機制。市場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內部系統,二是外部沖擊。如果供求系統比較完善,供給和需求都能對價格產生靈敏反應,供求關系就會在短時間內恢復平衡,價格波動也不會很大。生豬行業也是如此。
(1)內在機制:①供給的滯后性。養殖者作出擴大規模的決策時,由購買母豬到懷孕再到最終的生豬上市要有很長一段時間,這便是滯后性;②消費的剛性。中國居民對豬肉消費的偏好高,豬肉很難被其他的肉類產品代替。因此,豬肉消費量不會隨著價格波動變動,價格高低對消費的調節作用不明顯;③信息不完全,難以實現合理預期。養豬戶眾多,導致養豬戶難以獲得總體供給量方面的信息,很容易造成隨當前的價格來調整行為,卻不能對他人的行動作出判斷和對未來的走勢作出預期;④形成蛛網波動模式。綜合以上幾種供給和需求的特征,可能會形成蛛網波動的擴散,尤其是發散型蛛網波動的模式。核心是生產者會基于當前的價格作出一定的供給相關的行為,這種行為會導致下期的供求進一步不平衡,從而導致未來的價格波動。
(2)外部沖擊:①供給沖擊。供給方面的沖擊包括疫病沖擊和環境的治理。從2000-2016年中國豬肉產量的數據來看,2007年、2011年和2015年、2016年的豬肉產量都出現了下降,因此這幾年正好是價格高峰點出現的前后時間。這幾次價格的高峰主要是由供給減少導致的,而供給減少的原因主要就是疫病和環境治理。②需求沖擊。比如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國最典型的就是三聚氰氨事件。此外瘦肉精、黃浦江漂死豬的現象對當時的價格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生豬領域目前還未出現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導致價格波動,還有待觀察。③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對供給和需求會產生普遍性的影響。2007年和2011年,全球性的商品上漲,包括食品價格都有明顯的上漲,此時生豬也受到了通貨膨脹的影響。
2.影響
(1)對養殖業盈利的影響。豬糧比隨生豬價格波動也在波動,而生豬價格波動會導致生產者盈利水平不穩定。
(2)對居民消費的影響。隨著豬肉價格指數的變動,它對CPI的影響也發生變化。中國CPI計算的構成當中,豬肉在整個CPI當中大概占有3%,也就是說,中國居民日常的消費中,3%要用來進行豬肉消費。而且中國居民的豬肉消費彈性低,價格波動時,只能接受價格波動,不能通過其他產品的替代來分散帶來的負面影響。
宏觀的風險管理就是從市場、政府和行業協會的角度,對整個養豬行業的價格波動進行一定的控制。
1.市場機制。市場機制主要包括生豬期貨市場、生豬保險、國際貿易這幾個方面。生豬期貨主要是通過套期保值,讓生產者的盈利保持穩定,他的盈利水平穩定后,生產供給的水平也會相對比較穩定,就會減小波動。保險也是起到同樣的作用。
2.政府調控。
(1)推進產業升級。價格波動主要是受到外部疫病的沖擊和受到信息不完善等方面的影響,如果產業升級,規模化、現代化的企業增多,產業的技術水平提高,受到疫病沖擊的可能性也會降低。同時,他們對信息的獲得能力也會增強。
(2)完善市場預警體系。政府近幾年推出了生豬價格調控預案,包括凍肉儲備政策,在價格高和低的時候通過儲備凍肉或者銷售凍肉來調節。這方面目前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儲備的量較小,對市場的調控能力不夠強。
3.行業組織。主要是增進溝通、提供信息,也是對政府方面的一個補充,這對于風險管理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會議或者其他方式進行交流,能夠更深入地把握生豬價格波動的規律和機制,同時也能獲得一些信息對未來作出判斷,有利于價格波動風險管理。
微觀風險管理,是說對于養豬企業來說,如何應對價格波動,使自己的損失適當地減小。
1.充分收集信息。據了解,2010年溫氏集團每年花六千萬元用于市場信息的收集,現在可能更多。這樣的大企業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信息方面的收集能夠更好的幫助企業進行風險管理。
2.適度延伸產業鏈。在價格波動時,尤其是向下游的延伸,如果能去做肉制品或者一些其他肉類加工品的話,就可以避過一些價格波動,尤其是在谷底價格下降的時間,這也是企業的一個策略。
3.適度發展高端、多樣化產品。美國豬肉零售價格比生豬價格高出很多,價格高就意味著中間成本高,成本實際上意味著對于消費者的利益,對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能夠得到一定的提升。也就是說產品質量更高,或者更高端,能給消費者提供更多樣化的消費體驗。企業如果去發展這樣的產品,生豬有更多的附加值,就可以跳出波動的環境,開辟出另一個新的市場,這也是應對微觀風險重要的一個方面。
短期來看,生豬價格仍會有較大幅度的波動,這是因為結構調整仍未完成,在結構變動時期還是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這些不確定因素會導致價格的劇烈波動。這種結構調整還體現在地區結構的調整和規模結構的調整。
但長期來看,波動幅度會有所減小,原因是我國產業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規模程度提高,現代化的養豬企業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地區布局也趨于穩定,空間結構調整會逐步到位。此外技術水平逐步提高,一方面是現代化企業的技術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國家在技術的推廣方面力度較大,國外的技術也會逐步會引進到中國。習主席4月份到美國和特朗普總統會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中美貿易合作。目前牛肉,中國對美國已經開放,豬肉未來很有可能也是成為一個重要的合作領域。豬肉市場的開放一定程度上可以對國內的價格波動起到一定的平抑作用。長期來看,中國的豬肉價格波動會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