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福云 侯應高 周麗萍 陳瑤/羅平縣農業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外購仔豬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防治
昝福云 侯應高 周麗萍 陳瑤/羅平縣農業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2009年6月中旬,羅平縣境內某鄉(鎮)一養殖戶由于受生豬價格利益趨動,盲目補欄,直接購入無檢疫合格證明仔豬100余頭,引發疫情。豬群發病后呈現“三高”特點:一是發病率高;二是妊娠母豬感染后流產率高;三是死亡率高。僅20余天時間,先后引發該村108戶養殖戶飼養的生豬發病2 737頭,占存欄3 515頭的77.86%,死亡2 423頭,死亡率為88.53%。
1.母豬。表現為高熱(40℃~41℃)、精神沉郁、厭食、呼吸困難,懷孕早期母豬主要表現為流產,懷孕后期母豬表現早產,產下死胎和病弱仔豬。少數母豬耳朵、乳頭、外陰、腹部、尾部發紺,以耳尖最為常見。
2.保育豬。表現典型的呼吸道癥狀,呼吸困難,食欲減退或廢絕,高熱與腹瀉交替出現;被毛粗亂,共濟失調,部分仔豬可見耳部、體表皮膚發紫,哺乳仔豬死亡率可達80%以上。
3.生長豬和育肥豬。臨床表現較輕,呈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統癥狀,少數病例表現出咳嗽,病后期部分豬只雙耳背面、邊緣、腹部及尾部皮膚出現深紫色,經抗菌素和磺胺類藥物治療無明顯療效。
臨床解剖6頭瀕死豬,主要病變為:肺臟不同程度水腫、出血、淤血(6/6),有的肺與胸腔發生粘連(2/6);氣管、支氣管內有大量泡沫(4/6);肝臟有彌漫性灰白色病灶(6/6);胃粘膜有部分脫落及散狀出血點(其中一頭有多處潰瘍點)(5/6);全身淋巴結出血、水腫,尤以肺門、腹股溝淋巴結變化表現尤為明顯(6/6);腎臟輕度腫大,表面有針尖狀出血,腎乳頭有黃色壞死病灶(4/6);脾臟腫大,有出血性梗死(2/6)。
無菌采集病豬肺、脾、肝臟送云南省動物疾控中心實驗室檢測,結果為變異毒株豬藍耳病病毒感染。結合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病理剖檢變化,綜合診斷為高致病性豬藍耳病。
1.限制豬群流動。及時隔離病豬和疑似健康豬只,停止從外地購豬,健康豬群應停止移動,減少疫病傳播機會。
2.無害化處理病死豬尸體。通過深埋、焚燒、消毒等方法處理病死豬,對污染環境用4%燒堿進行徹底消毒處理,阻斷傳播途徑。
3.開展緊急免疫。對健康和疑似健康豬只用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滅活疫苗4 ml/頭劑量進行緊急預防接種。
4.實施對癥治療,防治繼發感染。對發病母豬推遲一個泌乳期配種;對仔豬飲水中補給電解多維,飼料中添加10%氟苯尼考粉+10%黃芪多糖粉進行飼喂;對發病豬只用黃芪多糖、替米考星、氟苯尼考、復合維生素、體溫高者給抗生素藥物進行對癥治療,可減少一定損失。
5.加強飼養管理。降低飼養密度,改善通風,保持飼養用具的清潔,減少應激反應;調整日糧,加喂青綠多汁飼料。
1.豬是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主要經呼吸道感染。患病豬和帶毒豬是藍耳病的主要傳染源,因此,做好豬場內外環境消毒和患病豬只的早隔離、早處置是控制該病傳播的有效手段。
2.此次疫情主要是各養殖場(戶)盲目購入外地未經檢疫染疫豬只引發疫情。因此加強流通環節生豬檢疫和補欄豬只隔離觀察飼養是防控疫病的最直接有效措施,規模養殖場(戶)應執行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確需引種,首先要了解所引豬場的疫病及免疫接種情況,以防引入陽性帶毒豬,引入后必須建立適當的隔離區,隔離觀察2~3周,同時引進時不要急于喂料喂食,應使用電解多維混入飲水中飲用,減少應激造成的抵抗力下降,確定健康后方可混群飼養。
3.此次豬藍耳病疫情發生較高死亡率(83%),綜合分析其因素是:一是感染毒株為變異毒株;二是據流行病學調查和剖檢變化,初步分析多數豬只存在混合感染,這與相關文獻報道相似。提示今后養豬業不僅要做好藍耳病免疫,同時還應強化豬瘟、豬圓環病毒病、豬肺疫、豬喘氣病、豬鏈球菌病等病種的免疫和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