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琦,蘇 慶,單會霖,羅 玲
(四川省涼山州西昌農科所,四川 西昌615000)
香石竹主要病蟲害種類及防治方法
白曉琦,蘇 慶,單會霖,羅 玲
(四川省涼山州西昌農科所,四川 西昌615000)
于2014~2016年對香石竹種苗和切花的病蟲害種類、危害情況進行了調查,基本查清了香石竹上主要有病害 8種、蟲害 4種,并提出了相應的綜合防治措施。
香石竹;病蟲害;防治
香石竹(Dianthuscaryophyllus L.)又名康乃馨,原產于西西里島、南歐、北美、西亞等地中海沿岸區域,是石竹科、石竹屬的宿根性草本植物,是世界上產量最大、應用最普遍的切花之一。涼山州每年生產香石竹種苗 2000多萬苗,主要外銷昆明,切花種植約20hm2,是涼山州最主要的花卉種苗和切花生產品種。為了促進涼山州香石竹生產更好、更快地發展,筆者于2014~2016年對香石竹上主要病蟲害種類、發生發展規律進行調查,并提出相應的綜合防治措施。
1.1 香石竹灰霉病
1.1.1 癥狀 該病害主要發生在花瓣和花蕾上,有時也侵染嫩莖、幼葉,花瓣在芽中或開放后均可染病。感病的花朵最初是從花瓣邊緣開始出現淡褐色水漬狀,隨后若干花瓣被灰色菌絲生長而糾纏在一起,如果氣候溫暖潮濕,花瓣腐爛干枯,但干枯后可在花柄上殘留很長時間而不脫落。花蕾受害產生水漬狀不規則形斑塊,發軟變腐,整朵花不能開放,最后變褐干枯。空氣濕度大時,感病的花瓣、花蕾上會產生一層灰色的霉狀物。
1.1.2 發病規律 當氣溫20℃左右、濕度很大時,此病發生嚴重,是溫室、大棚種植香石竹的一種常見病害。一般來說,塑料薄膜棚比玻璃房發病重,扦插苗比組培苗發病重,黃花比紅花香石竹發病重。
1.2 香石竹葉斑病
1.2.1 癥狀 該病主要發生在葉部,嚴重時莖、花、蕾上都可發生。病害始發于葉片下部,產生淡綠色水漬狀小圓斑,逐漸擴大為近圓形、橢圓形或長條形的大斑,后變紫褐色,病斑中央慢慢枯死,變成灰白色。整個葉片扭曲、枯死倒掛于莖上。該病侵染花時,常在花梗和苞片上造成危害,苞片上病斑多時,花不能開放或出現畸形。
1.2.2 發病規律 通過氣流及水傳播,從氣孔、傷口或直接侵入,潛育期10~60d,大棚和溫室栽培周年都可發病,露地栽培在4~10月均可發病。
1.3 香石竹銹病
1.3.1 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莖部,萼片上也可見。初侵染時在葉子背面產生像針尖大小的白點,2~4d后在葉子正面有一個圓形的小孢突起,小孢表面有一層白黃色的膜,3d后,小孢變為黑色,再過2d病斑慢慢擴大,能明顯看到葉面上有一些銹粉,病斑發展為一條帶狀,病斑上有一層黑色的短毛,用手觸摸葉片有銹孢子掉落。
1.3.2 發病規律 該菌為轉主寄生,能借風力、水等傳播到其它部位或其它植株。冬孢子越冬,侵染大戟屬植物并產生性孢子和銹孢子,銹孢子再侵染香石竹,夏孢子可通過氣流傳播,多次侵染香石竹。該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生。
1.4 香石竹黑斑病
1.4.1 癥狀 該病菌為害葉、莖、蕾和花,以葉片最常見。發病多從下部葉片開始,初產生淡綠色到紫色水漬狀小圓斑,并逐漸擴大為圓形、半圓形或長橢圓形斑點,有時幾個病斑相互連結成不規則大斑塊,使整片葉變黃,扭曲干枯倒掛在莖干面不脫落。后期病斑中央變為灰白色,邊緣褐色,有些香石竹病斑上產生紫色環帶。莖干感病多發生在節間或摘芽產生的傷口部位,病斑灰褐色,形狀不規則,最初只限于莖皮層組織及莖干的一邊,以后擴散繞莖干一周時,病斑以上部位枯死,并呈褐色干腐。花蕾和花瓣上病斑呈橢圓形,水漬狀,黑褐色。在天氣潮濕環境條件下時,葉、莖、蕾和花的發病部位都會出現黑色霉層,即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堆。
1.4.2 發病規律 黑斑病菌在有病的插條和土壤的病殘體上越冬,靠氣流、雨水傳播,從氣孔和傷口侵入,也可從表皮直接侵入。病菌生長發育適宜溫度為25~30℃,病害從3月下旬到初冬均可發生,溫室中全年都可發病。露地栽培比溫室栽培發病重,品種間存在感病差異,大花、寬葉、草體柔軟的品種比花小、葉細長、草體挺硬的發病嚴重。
1.5 香石竹葉脈斑駁病
1.5.1 癥狀 這種病害發生較普遍,通常不顯癥,但有些品種植株會出現不明顯的花葉,幼葉表現系統性褪綠斑,葉脈上產生暗綠色斑點,老葉癥狀不明顯。感病植株生長遲緩,花朵小而少,花瓣上形成碎色,尤其在紅色大花品種上特別嚴重,冬季葉片往往出現隱癥現象。
1.5.2 發病規律 該病可由汁液傳播,也可由昆蟲桃蚜進行非持久性傳播,在園藝操作過程中如摘芽、剪枝、切花等,都可能通過工具和手指傳播病毒。
1.6 香石竹絲核菌莖枯病
1.6.1 癥狀 該病主要侵害植株根頸部位,染病后植株迅速干枯死亡。病菌侵染幼苗近土表的根頸處,初期出現褐色或黑褐色斑,逐漸擴展到周邊,幼苗基部腐爛、縊縮、造成倒伏。莖基較老化的幼苗受害,近土表的皮層腐爛發粘,病菌由木質部達髓部,阻礙輸導組織輸送水分和養分,病株葉片呈蒼白色,萎蔫下垂,最后整株枯死。
1.6.2 發病規律 該病菌腐生性很強,在土壤中尤其是在土壤中的病株殘體上存活時間長。立枯絲核菌生長適宜溫度為24~28℃,溫度稍低時為害較重。病菌具有靠近土表能活躍生長的傾向性,所以土壤帶菌是最重要的侵染來源。病菌可借雨水、灌溉水傳播,從植株傷口或脆弱的易感染組織侵入,因此,插條是最易受侵染的。
1.7 香石竹鐮刀菌枯萎病
1.7.1 癥狀 該病主要為害植株根頸,是一種維管束的病害,造成植株枯萎死亡。最初癥狀為地上部梢端生長緩慢,下部葉片褪綠變黃,莖節間變褐色稍收縮。植株往往一側受到侵害,發病面葉片失去光澤、變軟、下垂枯萎,莖節干枯并出現縱向裂縫,病株出現扭曲狀,最后全株枯萎。解剖病莖時,可以看到維管束中變褐的條紋,從根部一直擴展到莖的最上部。潮濕環境下,有時在病莖下部會產生粉紅色粘狀物,此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堆。
1.7.2 發病規律 該病菌存活在病株和土壤中,采自病株上的繁殖插條,是病菌的重要來源。帶菌土壤在耕作過程中因移植也可傳播病害,病菌從植株根際、根頸處直接侵入或傷口侵入。幼嫩植株比老化成株更易感病;較高溫度而又潮濕的環境,病害擴展迅速;氮肥過多,植株柔嫩,發病嚴重;品種之間抗性有所不同,紅色花品種抗病性較強,粉色花品種較易感病。
1.8 香石竹細菌性枯萎病
1.8.1 癥狀 該病菌侵染植株頂端或某些枝條,發生突然枯萎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有時枯萎發生于植株一側的1個或幾個枝條上,有時則整株枯萎。幼苗感染會引起向一邊扭曲、畸形。病株地上部分的莖、葉缺少生機,從灰綠到黃白色,最后變褐干枯。枯萎植株根系變軟腐爛,維管束變褐,拔起病株時,大部分根留在土中,靠近土表的莖皮層發軟、剝落后可見木質部變色、觸之發粘。病株節與節之間有時形成裂縫,在炎熱、潮濕的天氣,從裂縫中分泌大量膿液,此即為本病的病原細菌。若將病莖的橫切斷面置于玻璃試管的無菌水中,可看到透明的無菌水逐漸變成白色渾濁細菌液。
1.8.2 發病規律 該病隨病殘根在土壤中存活,溫度在5~46℃ 范圍都能生長發育,最適溫度為30~33℃。病菌從根莖傷口侵入,當溫度和相對濕度都高時,病害發生擴展最快。施肥、澆水過量及老化苗移植后,發病最重。
2.1 薊馬
主在為害葉、花。若、成蟲用銼吸式口器銼破寄主表面細胞吸取汁液,造成被害幼葉卷褶,老葉產生灰白色斑點,花受害后花瓣褐色,枯死。
2.2 蚜蟲
多在嫩葉處危害,以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組織內吸食汁液,致使植株生長緩慢,葉片卷曲畸形,花蕾被害后不能正常發育。蚜蟲是多種香石竹病毒的攜帶者和傳播者,蚜蟲大量侵入后的一段時間內,可使田間帶病植株大量增加,導致春秋季發生量大。
2.3 葉螨
主要是二斑葉螨和朱砂葉螨,發生在葉片和苞片上, 以為害葉片為主,多在植株葉片的正反兩面取食,嚴重時也危害花蕾。螨的為害是以銳利的口針刺入葉片組織,取食柵欄組織細胞的葉綠素和細胞液,造成葉綠素減少,葉片失綠、增厚,抑制了光合作用的進行,使植物營養惡化;并且由于刺破表面,使植株水分蒸發加快,影響植株的水分平衡。因此被螨危害的葉片呈青銅色,植株萎蔫。此外,螨危害的葉片表面常有螨所吐的絲網。
2.4 潛葉蠅
以幼蟲潛入寄主葉片表皮下取食,曲折穿行,形成不規則的白色線狀隧道,破壞植物的葉綠素和葉肉細胞,導致光合作用被削弱,使植株發育不良,造成減產。
3.1 選擇健康無病的優良種苗
種苗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切花質量。香石竹種植戶一定要從生產香石竹的專業種苗公司購買優良種苗,最好不要自繁自育。而專業的香石竹種苗公司通常采用扦插法,采取插條作繁殖材料時,一定從健康、粗壯、無病害的母株上采條,母株最多只能用一年,必須更換,否則種苗品質下降,從而導致切花品質下降,病害嚴重。
3.2 栽培技術防治
3.2.1 肥水管理 在澆水方面,有條件的棚室應采用滴灌,以減少水分和葉片的接觸,盡量不要把水淋到葉片上。病害高發季節要注意空氣濕度的調節,灌水時要選擇晴天的上午,以便及時降低棚內的濕度,減少病菌傳播。肥料方面注意氮、磷、鉀肥的比例要合理,大量使用氮肥會促使植物幼葉生長過快,往往導致病害的發生。
3.2.2 土壤消毒和土地輪作 定植前深翻土層,改良土壤,并進行土壤消毒,于種植前10d,可采用40%的甲醛液按每100kg對水1kg的比例澆地,并覆蓋薄膜7d左右,揭膜后反復翻挖幾次排除異味即可。
3.2.3 植株的合理定植及環境的改善 定植的密度也影響到病害的發生,因為合理的密度有利于植株間的通風和光合作用,提高切花的產量和質量。定植采用10cm×10cm的網格,定植密度是10cm×20cm,栽1行空1行,為了防止倒伏,拉3~4層尼龍網。
3.2.4 日常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發現病葉要及時摘除銷毀,注意不要讓病孢子掉落,摘下來的病葉要用塑料袋裝好統一進行處理。
3.3 化學防治
香石竹定植后,初期植株生長較弱,應密切注意植株莖葉病蟲害發生情況,定期噴保護性殺菌、殺蟲劑。如發現病株,應連根帶土挖除,并對周圍土壤用75%五氯硝基苯進行消毒,然后用退菌特500倍液澆灌株穴。每5~7d用百菌清水劑1000倍液、多菌靈1500倍液、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代森鋅1000倍液等殺菌劑輪換噴用。發現螨類為害,施用20%螨死凈2500倍液防治;發現薊馬,用2.8%畢芬寧乳劑1000倍液防治;蚜蟲用20%的殺滅菊酯5000倍液防治;利用有翅成蚜和潛葉蠅對黃色的趨性,用涂有不干性粘液的膠的黃板誘殺或用25%吡蟲啉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