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良
(四川省渠縣水產站,四川 渠縣 635200)
中草藥及其制劑在秋冬季魚病上的綜合應用
徐志良
(四川省渠縣水產站,四川 渠縣 635200)
秋冬季池塘養魚由于水池氣溫低及生產周期原因,易發生大量不同于高溫季節的病害。從食品安全的角度,采用中草藥及其制劑來防治秋冬季魚病,有其積極的作用。
魚病;中草藥及制劑;綜合應用
立秋之后一部分季節性魚病會出現一個流行期,這一現象從池塘養魚的實踐以及歷史經驗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有:①水產動物的主要上市期和水產苗種的放養期,頻繁的并塘、放養以及拉網捕撈等操作很容易對水產動物造成機械性損傷;②秋季早晚溫度差異大且氣候多變,這樣的環境下池塘水體容易因氣溫的變化上下分層形成對流,造成泛池最終導致缺氧;③底質腐敗,大量有害病菌滋生。水產動物的投苗期一般從4~5月份開始,一直持續到秋季結束,養殖周期為5~6個月,經過不間斷地投飼,魚類大量的排泄造成養殖環境中的有機物沉積、發酵,外加上秋季適宜的天氣使養殖場所迅速變成病蟲害繁殖的溫床,對魚類造成極大的病害威脅[1];④種質退化、養殖結構不合理。種質資源的退化也是降低魚類自身的免疫力的原因之一,隨著秋季的到來,養殖魚類規格較大,造成單位容量增加,導致水質環境被破壞,加劇了病害的發生;⑤魚類經過長達一個夏季的大量攝食和高速生長期后,秋冬季節絕大部分水產動物攝食量減少有的甚至停止攝食,所以內服給藥是非常困難的,而體外用藥一般只對體表疾病有效果,無法從根源上有效阻止疾病的發生[2]。因此秋冬季節水產動物疾病具有不可預測性及復雜性,一旦發病后給藥很難達到想要的效果,控制起來很難,經濟損大。
對秋冬季節魚病的多發和魚病的嚴重性要引起高度重視,同時對病害的管理也要加強。采取“無病先防, 有病早治,對癥用藥,健康用藥”的積極措施,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魚病防治效果。目前,大部分水產養殖戶都采用消毒劑和西藥搭配潑灑的方法,有一定效果,但是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例如病原體的抗藥性、藥殘以及藥害等,造成了水產食品的安全隱患。中草藥是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藥物,具有高效、天然抗藥性不顯著、資源豐富、毒副作用小以及性能多樣化等優點[3]。在防治水產魚類病中,不但具有藥性和營養性,同時還兼有提高飼料利用率和提高水產食品性能的功效。因此,中草藥在防治魚病上的應用和帶來的實際效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現將中草藥及其制劑在秋冬季常見魚病上的應用簡介如下, 供廣大養殖者參考。
肝膽綜合癥是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模式下,迅猛發展的水產養殖業中出現的以肝膽病變為主要病癥的魚類疾病,對水產養殖業帶來較大的影響,也給水產品食品安全帶來隱患。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環境因素。空氣、水源污染后匯聚到養殖水體,高密度養殖的排泄物等缺乏科學的生態處理方法,養殖水體成為了氨氮、亞硝酸鹽、重金屬、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后的聚集中心;二是營養因素。為了追求生長速度,大大提高飼料原材料的能量,極大地增加魚類肝臟負擔,為降低飼料成本,有的甚至添加已經氧化、發霉、變質的原材料,更加重了肝臟的毒害,以及微生態的不平衡,催化了病變的發生[4];三是病原微生物。主要是嗜水單胞菌、鏈球菌、愛德華氏菌、呼腸孤病毒以及彈狀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直接或間接導致了魚類肝炎的發生;四是藥害因素。在飼料中或魚病發生期,大量違規使用抗生素導致藥物的蓄積和抗藥性,直接損害養殖魚肝臟等臟器,主要表現為肝臟等內臟器官出血、腫大、發白、豆腐樣、發綠、水腫、貧血、腫瘤等組織病變。
在秋季或冬末,魚類攝食減少或不攝食前一定要加強動物保健,從根源上預防疾病的發生。發病時用“肝膽腹水利、肝膽活、菌毒肝肽”等中藥制劑,效果明顯。筆者常用的有板藍根、大黃、茵陳、絞股藍、大青葉、黃芪等多種中草藥,可以超微粉或煎汁內服或潑灑,以其科學的復方制劑效果更佳。
此病為真菌性疾病,最常見的有由水霉和綿霉病原微生物侵染,因機械損傷、凍傷或寄生蟲損傷以及水質等原因造成的體表受傷組織。在高密度養殖的秋冬季,水溫10~18℃時最容易發生此病。主要癥狀是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狀覆蓋物,初期呈不規則的圓形,而后呈不規則的斑塊,嚴重時體表破損,肌肉裸露,陸續死亡[5]。發病時,用以五倍子為主要成分的“治霉凈”、“水霉凈”等產品按2mg/kg濃度計算用藥量,全池潑灑,效果較好。常用于治療水霉病的有五倍子、地膚子、苦參、桉樹葉、石菖蒲、桑樹葉、白背梧桐等中草藥,通過超微粉或煎汁浸泡或潑灑,有抑殺真菌的作用,其中一些復合制劑的效果最佳[6]。
該病是水產品養殖中危害養殖品種最多、發病率最高、發病時間長、造成養殖損失最大的魚類疾病之一,是由魚害粘球菌、柱狀屈饒桿菌、柱狀嗜纖維菌等細菌感染,從而引起魚鰓組織病變。最適發病水溫在15~25℃[7]。感染病菌的鰓組織發炎、充血,最終壞死形成不同程度的腐爛、潰爛或“貧血”狀,而后形成鰓絲帶有污泥,有的形成“開天窗”癥狀[8]。
患病時可外用潑灑“大黃精華液”、“治霉凈”、“魚蝦樂”等中藥復方產品,內服用“爛鰓靈散”、“扶正解毒散”、“地錦鶴草散”、“大黃五倍子散”等中藥復合制劑,有明顯的效果。常用的有五倍子、大黃、地膚子、桉樹葉、煙葉、黃蓮、黃芪、地錦草、仙鶴草、黃柏、辣蓼、板藍根、大青葉等中草藥的超微粉或提取液,以其復方制劑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 中草藥在防治魚類秋冬疾病上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一是中草藥毒副作用小,在長期的使用后不會產生抗藥性;二是中草藥毒性低不會造成藥物殘留,所以對人體的危害較小;三是中草藥資源豐富,可就地取材;四是在增強免疫功能的同時,還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魚類生長[9]。
[1]李佳. 水產養殖中亞硝酸鹽的來源危害及防治[J].河北漁業,2015(7),10: 81-82.
[2]朱紅軍,蔣承文,許寶國. 秋冬季魚病的防治(上)[J].科學養魚, 2005(11): 76.
[3]李輝. 魚病防治中防止抗藥性的措施[J].動物疾病防治, 2003, 2: 37.
[4]楊子龍,劉春海,韓建林. 淺談池塘養魚魚病預防策略[J].科學養魚, 2004,11: 46-47.
[5]張樂彤. 魚類越冬期常見病害的防治[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2,09: 61-62.
[6]張朝陽,范士亮. 中草藥飼料添加劑在水產養殖中的綜合應用[J].水產內陸, 2007,1: 6-7.
[7]曹紅峰,黃文芳,宋靖芳. 中草藥防治魚病研究進展[J].海洋科學, 2006,30(4): 83-86.
[8]吳春燕. 鯽魚細菌性爛鰓病的診治[J].科學養魚, 2014,11: 61-62.
[9]馬貴華,喻曉,鐘青. 中草藥防治魚病的應用前景[J].海洋科學, 2006,5: 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