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愛香
北京市順義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如今,化妝品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成千上萬家的化妝品經營企業也隨之涌現。在化妝品行業呈現繁榮、消費者對化妝品質量要求日益提高的同時,我國法律滯后、監管力量相對不足、化妝品經營不規范等問題日益突顯。筆者以北京市順義區為例就我國化妝品經營現狀及解決措施進行分析。
化妝品經營企業根據主體業態,大致可分為大型商場超市、中小型便利店、賓館酒店、美容美發機構、連鎖直營門店、化妝品批發企業、個體工商戶,以及網絡、集市等無店鋪經營者。我國對化妝品生產企業采取許可制,而對化妝品經營企業的管理無許可制,導致化妝品經營企業呈現動態變化,經營主體不明晰,難以完全掌握確切底數。由于工商部門核發的《營業執照》中許可范圍為化妝品和日用百貨的企業都可以銷售化妝品,衛生部門核發《衛生許可證》的美容美發、賓館酒店也可以經銷化妝品,化妝品經營企業數量龐大。順義區化妝品經營企業存在規模小、類型多、分布廣、變動大、經營方式多樣的特點,而且廣泛分布于各街道、鎮、村,點多面廣,日常監管任務多、難度大。2014 年,順義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精心組織,結合日常監督檢查,以區域“網格化”監管為依托,組織開展拉網式調查,共調查化妝品經營企業4500 余家。由于化妝品經營不需要取得許可,其經營方式多種多樣,進貨渠道復雜多變,存在諸多問題,產品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部分化妝品經營者對化妝品經營的法律法規不了解,有些經營者明知故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無視化妝品法律法規要求,購進、銷售標簽標識不符合要求的化妝品。例如,有的企業銷售的產品標簽或者說明書上,標注有療效宣傳、使用醫療術語。還有的企業銷售的特殊用途化妝品未標注特殊用途化妝品批準文號等內容。此外,部分賓館酒店使用的客用類化妝品的外包裝標注項目不全,有的未標注生產廠家,有的未標注衛生許可證號。
一些美容美發店、化妝品店的經營者只顧經濟利益,不顧消費者的使用安全,在根本不了解消費者皮膚狀況的情況下,夸大宣傳化妝品的功效,向消費者盲目推薦價格昂貴的化妝品。消費者一旦放松警惕,禁不住誘惑,就很容易上當受騙。
近年來,少數化妝品經營者在未取得生產經營許可資質的情況下,假冒正規企業的衛生許可證號和產品批準文號,或直接偽造批準文號,利用小加工廠或地下窩點,非法生產加工化妝品,擅自將假劣產品或三無產品打入市場并以低于其他同類產品的價格進行銷售;部分化妝品經營者貪圖便宜,明知是假冒偽劣產品,仍購進銷售,坑害消費者。部分美容機構非法配制化妝品,特別是在自配化妝品中違法添加藥物成分,蒙騙消費者。2015 年順義區食藥監管局發現并立案處罰了兩起化妝品無證生產案件,罰沒款共計3.5 萬余元。
一是索證索票制度執行不到位。有些化妝品經營企業未審核、索要供貨方的資質證明和進貨票據,只有供貨方提供的非常簡單的票據,票據上只有產品簡稱和價格,無供貨單位名稱,無法判斷進貨渠道的合法性,一旦產品出現問題很難進行有效追溯。二是臺賬管理較差。一些較大企業將進貨票據作為購進臺賬,但進貨票據上的產品信息太少。一些中小型企業購進產品甚至既沒有留存進貨票據,更沒有記錄購進臺賬。銷售臺賬多數企業都不具有,導致問題產品無法進行追根溯源。
一些化妝品經營企業負責人不具備化妝品專業知識,不了解化妝品監管的法律法規,導致即使購進了問題產品也很難發現問題,不能有效把好產品購進驗收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