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彥君
(伊春區畜牧獸醫站,黑龍江伊春 153000)
東北地區牛流行熱的診斷與中西藥診療
胡彥君
(伊春區畜牧獸醫站,黑龍江伊春 153000)
本文主要講述的是牛流行熱,又稱三日熱、暫時熱、流行性感冒,是由牛流行熱病毒引起的急性熱性傳染病。本病的主要臨床特征是突然高熱,呼吸迫促,流淚和漿液性鼻液,泡沫性流涎,后軀不靈活。導致的奶牛停產或產奶量下降,肉用牛出肉率降低,役用黃牛使役能力下降,部分因癱瘓而被淘汰。大部分患牛2~3天即可恢復正常。本病最早流行于南非、中亞、澳大利亞和日本,我國1976年北京有過病例報道,并分離出毒株,發現病牛高溫期血液中的病毒含量最多。本傳染病病勢迅猛,能引起牛大群發病,雖多呈良性經過,也應注意防范。
東北地區;牛流行熱;診斷
本病的病原是流行熱病毒,屬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主要存在于病牛血液中。吸蟲昆蟲庫蚊和朦是傳播媒介。本病的易感動物主要是牛,其中以3~5歲牛最易感,6月齡以內的犢牛感染后臨診癥狀不明顯,1~2歲和6~8歲的牛次之,犢牛及9歲以上的牛很少感染。病牛是主要傳染源,庫蚊和蠓活動季節(8~10月)正是本病發病季節。根據黑龍江省伊春地區多次的發病規律,多則7~8年,少則3~4年流行一次。如間隔的時間長,則流行的面積更廣;間隔時間短則流行范圍小。黃牛、水牛、乳牛均可感染發病。
患病牛的潛伏期多為3~7d。體溫40℃以上(有的達41℃),呼吸、心跳均增數,精神不振,眼結膜充血,羞明流淚。流鼻液,食欲減退或廢絕,反芻停止。尿量少而黃,糞便漸變干。懶于運動,強制運動,則后肢強拘,四肢疼痛,顯跛行,持續行走跛行稍緩和,但不會消失。有的明顯呼吸迫促,60~80次/min,呼吸音粗厲。孕牛常有流產。大部分高熱維持2~3d后漸輕。有一部分退熱后常繼發前胃弛緩。也有極少數發生癱瘓。曾患過流行熱的牛,如再次流行時(尤其流行間歇短時)一般不再感染,既使感染,表現的癥狀也輕,較少用藥即可取得良好效果。病死率約為1%,也有急性在發病后20h死亡。
急性死亡病牛,肺間質氣腫,有的肺部充血,肺高度腫脹,間質增厚,內有氣泡,壓迫肺臟有捻發音。有的肺臟水腫,胸腔有暗紅液,兩肺腫脹,間質增寬,內有膠凍樣浸潤,肺臟切面流出大量紫紅色液體。氣管內有多量泡沫狀黏液。
本病多在8~10月間發生,流行時迅速傳播,7~8年或3~4年流行一次,高熱(40~41℃),跛行,呼吸迫促,喜臥。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包括病毒分離和血清學檢驗。血清學檢驗方法有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瓊脂擴散試驗及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等。
(1)風濕癥。類似處:有熱(39~40℃),跛行,運動后跛行減輕(尤其流行熱初期極像風濕癥)。不同處:急性時體溫升高,但不超過40℃,且無流行性。一般跛行在運動中會減輕以至消失。食欲有減退不會廢絕,呼吸不迫促、不流淚和鼻液。
(2)肺炎。類似處:體溫高(40℃以上),呼吸迫促,肺音粗厲。不同處:無流行性,不伴發運動強拘和跛行,不流淚。
(3)牛傳染性鼻氣管炎。類似處:有傳染性。體溫高(40℃以上),眼充血、流淚,流鼻液,呼吸增數。不同處:多在冬季流行,呼吸型因鼻竇、鼻鏡發炎而有“紅鼻子”之稱,有咳嗽,鼻黏膜潰爛,有膿性鼻液,呼出氣有臭味。流行期有配種者,公、母牛生殖道發炎有膿皰。
防治本病的有效措施是消滅媒介吸血昆蟲,尤其是在流行期內,可用殺蟲劑、防蟲網,避免媒介昆蟲的侵入。在發病疫區,對健康牛群注射疫苗:應用牛流行熱亞單位疫苗或滅活疫苗進行預防接種,4ml/頭牛,21d后再注射1次,免疫期為半年左右。若發現本病流行,應迅速有效地隔離病牛。對病牛待過的地方及其周圍進行徹底消毒。對疑似健康牛群和受威脅地區牛群可應用高免血清進行緊急預防接種。
西藥治療:早期用阿托品5ml肌注,每日兩次,可緩解膽痙攣,必要時可選用膽堿對抗藥物。
中藥治療:方一:可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當歸30g、赤勺30g、生地30g、川芎20g、桃仁15g、紅花10g、蒙花30g、郁金30g、雞內金30g、檳榔20g、復皮30g、神曲60g、厚樸30克、枳殼30g、草明30g、黃連10g、甘草20g。
方二:清瘟敗毒飲加減:連翹30g、金銀花30g、牛蒡子30g、生地50g、元參50g、黃芩30g、大青葉50g、板蘭根40g、柴胡30g、葛根30g、薄荷20g、甘草10g。
本病是由牛流行熱病毒引起的,對病毒無特效療法,但流行熱病毒對肺部所引起的病理變化和四肢肌肉疼痛而產生的跛行等癥狀,只要治療及時,不使病情惡化或繼發其他疾病,一般能很快得到康復。療法1:對有跛行或后軀強拘的病牛,用10%水楊酸鈉100~150ml、40%烏洛托品50ml、10%安鈉咖30ml、10%葡萄糖500ml靜注,一天1次,連用2d,有良好效果。用阿斯匹林20g,一次服,一天2次,連服2d,也有療效。療法2:對呼吸迫促,肺音粗厲的病牛,用四環素1.5~2g,樟腦磺酸鈉20ml、含糖鹽水1500ml、25%維生素C 8~10ml靜注,12h/次,連用2d,一般有良好療效。用青霉素、鏈霉素各200萬國際單位肌肉注射,12h/次,連用2~3d,也有效。療法3:用中藥荊防排毒散:荊芥、防風、前胡、桔梗、羌活各40g,板蘭根60g,枳殼、柴胡、茯苓各30g,生甘草、川芎各20g,水煎服。有跛行者,加桂枝、木瓜、馬鞭草各30g,以通經止痛。
[1] 于和旺.牛流行熱的診斷與防治[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5,(4):150.
胡彥君(1960—),男,大專學歷,中獸醫師,主要從事動物疫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