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濤
(河北省滄州市獻縣農業局,河北滄州 062250)
對豬傳染性萎縮性萎鼻炎診治的探討
張艷濤
(河北省滄州市獻縣農業局,河北滄州 062250)
近幾年豬傳染性萎縮性萎鼻炎成豬場頻發的疾病,給養豬業帶來巨大損失。本文針對豬傳染性萎縮性萎鼻炎的病原特點、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防治措施進行綜述,以便給同行一些啟示。
傳染性萎縮性萎鼻炎;頻發;損失;危害
豬傳染性萎縮性萎鼻炎簡稱萎鼻,主要特征是生長遲緩、鼻炎、鼻甲骨萎縮和鼻變形,被OIE列為B類疫病。現在的大型豬場較少發生傳染性萎縮性鼻炎(后簡稱豬萎鼻)。但是在一些中小型豬場中,豬萎鼻卻經常發生。若不及時發現進行診治,會給養豬業健康發展和養殖戶經濟效益造成不同程度影響。
現代研究認為其主要是由支氣管敗血波氏菌(主要為D型)和產毒多殺性巴氏菌(主要為C型)引起的豬鼻腔內感染癥狀。
支氣管敗血波氏菌為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兩極著染,有運動性,但不形成芽孢,為嚴格需氧菌,最適生長溫度35~37℃,培養基中加入血液或血清有助于此菌生長。在鮮血培養基上生長能產生β溶血,在葡萄糖中性紅瓊脂平板上呈煙灰色透明的中等大小菌落。在肉湯培養基中呈輕度均勻渾濁生長,不形成菌膜,有腐霉氣味。在馬鈴薯培養基上使馬鈴薯變黑,菌落黃棕而帶綠色。不發酵糖類,使石蕊牛乳變堿,但不凝固。甲基紅試驗、VP試驗和吲哚試驗陰性。能利用檸檬酸鹽、分解尿素。過氧化氫酶、氧化酶試驗陽性。本菌有三個菌相,1相菌毒力較強,2、3相菌毒力較弱。本菌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弱,常規消毒藥即可達到消毒目的。
多殺性巴氏桿菌屬巴氏桿菌科巴氏桿菌屬,呈革蘭氏陰性,具兩極著染的特點。不形成芽胞,無鞭毛,不能運動,所分離的強毒菌株有莢膜,并產生毒素。菌的抵抗力不強,一般消毒劑均可殺死。多殺性巴氏桿菌能產生一種耐熱的外毒素,毒力較強;可致豚鼠皮膚壞死及小鼠死亡。用此毒素接種豬,可復制出典型的豬萎縮性鼻炎(AR)。少數屬于A型,多為弱毒株,不同型毒株的毒素有抗原交叉性,其抗毒素也有交叉保護性。
本病傳播緩慢,多散發。與年齡相關性大,即豬齡越小越易感染,感染癥狀越嚴重。營養供給、遺傳因素,不同品系及飼養密度大、衛生條件差、通風不良均可導致發病。
本病的感染途徑母仔間垂直的傳染,通過噴嚏飛沫傳染給仔豬。大小豬混養時,又橫向傳染給其他仔豬,傳播范圍逐漸擴大。加上為了保溫而密閉式的飼養,則更加厲害。另外可通過引種傳到另外豬場。
主要為打噴嚏,咳嗽,鼻流清液或黏膿性分泌物。有時流血、搖頭、用鼻拱地或在硬物上磨擦。由于鼻黏膜炎癥刺激,病豬表現不安、搔抓或摩擦鼻部。流淚,因與塵土沾積在眼眶下形成半月形“淚斑”,呈褐色或黑色斑痕,故有“黑斑眼”之稱。病豬有時繼發肺炎或腦炎,生長停滯。
小豬感染,則容易造成“鼻上撅”,即鼻腔變小縮短,向上翹起,下頜相對較長,下門齒突出于上門齒之外,不能正常咬合。若一側鼻腔病變嚴重,則可造成鼻子歪向一側,表現為“歪鼻子”。
一般局限于鼻腔及其周圍組織。特征病變為鼻甲骨不同程度萎縮。通常鼻甲骨的下卷曲萎縮最嚴重,有的鼻甲骨的上下卷曲都萎縮,甚至鼻甲骨完全消失。有時可見鼻中隔部分或完全彎曲。鼻黏膜充血水腫,鼻竇內常積聚多量黏性、膿性或干酪樣滲出物。
5.1 加強飼養管理
豬舍過度和擁擠是本病的傳播重要條件,因此首要的應加強飼養管理,改善養殖條件。嚴格控制豬舍的溫度、濕度、密度、通風,合理控制養殖密度。定期對豬舍清理糞便、衛生消毒,不留死角。發現有癥狀的豬要及時隔離,呈僵豬要及時撲殺處理。對有癥狀的公豬應及時淘汰。引種時先隔離飼養1~3個月后,無臨床癥狀的再轉向種豬欄。仔豬飼料中應增補微量元素增強體質,豬的飼養采用全進全出軌制,避免一次性大量引種。
5.2 科學免疫早預防
及時科學免疫接種可有效預防此病的發生。新母豬可在產前4~6周接種。母豬產前2-4周接種一次。仔豬無母源抗體,7~10日齡首免一次,斷奶前3~5d再接種一次。有母源抗體,斷奶前3~5d免疫一次即可。
5.3 及時藥物治療
磺胺藥被認為是治療本病較有效的藥物,與抗菌增效劑合用效果更好。四環素、土霉素、喹諾酮類藥物對本病也有效。青霉素、鏈霉素、泰樂菌素、林可霉素、壯觀霉素、氨芐青霉素、阿莫西林、螺旋霉素等對多殺性巴氏桿菌有效。但應注意到耐藥性的產生。對于種豬群,可以每個月全群投藥一次。
[1] 張立昌,李春生.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J].養豬,2002,(2):40-41.
[2] 陳勝發,楊琳.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的診治[J].貴州畜牧獸醫,2003,27(6):28.